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研究了K在p型InP(100)表面的吸附及其界面反应。由K吸附过程中In4d和P2p芯能级谱的变化发现:在碱金属K吸附于p型InPO(100)表面的过程中,K-P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K-P化合物,当K覆盖度0〉210Sec时稳定的K-P化合物基本形成,此时P2p峰的峰形和峰位基本保持不变。K-In之间无明显的化学反应发生,但在K的吸附过程中,碱金属K对In有置换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
翟润生  Sato.  K 《化学物理学报》1997,10(3):229-232
用不同制备方法获得了具有单一结构的氧化铌表面:(1)具有NbO结构;(2)具有NbO4四面体结构;(3)具有NbO6八面体结构,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俄歇电子能谱(AES),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和离子散射谱(ISS)研究了氧化铌表面结构和酸性的关系,四面体结构的NbO4表面带有强的Lewis酸性,甲醇分子在两种表面上的解离吸附,尤其在具有NbO4结构的氧化铌表面上生成甲氧基量大  相似文献   

3.
在150K的低温下,NO在清洁的Ru(1010)表面上的吸附,Hell-ARUPS显示在E以下9.3eV(5σ+1π)和14.6eV(4σ)处有两个峰,表明NO在Ru(1010)表面上是分子吸附,NO在Cs/Ru(1010)表面上的吸附,ARUPS测得在E以下6.2,9.2,11.1,12.4和14.9eV处有5个峰,和N2O气相的UPS谱比较认定它们是N2O和NO共存的结果,表明NO在Cs/Ru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钆在MgO薄膜表面吸附的特性,首先在经硫代乙酰胺(CH3CSNH2)处理的GaAs(100)表面外延生长P型半导体MgO(110)薄膜,然后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研究钆在此表面的吸附,结果发现由于Gd/MgO界面的能够弯曲使Mg2p向高结合能端位移0.4eV,而且从实验结果推断,钆与衬底反应很弱,并且主要以团簇的形式吸附。  相似文献   

5.
C60吸附在金属表面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离散变分局域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C60在Al(111),Cu(111)和Ag(111)表面的电子结构性质。C60/金属界面系统通过用C24H12取代C60和用10个金属原子代表衬底来简化,计算了C60在金属衬底上的吸附高度,吸附能量及两者之间的电荷转移,发现C60与Al(111),Cu(111)和Ag(111)表面通过共价键(其中混杂少量的离子键)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用TPSR,TPD,CTPR和ITD在线分析技术,初步考察了HZSM-5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甲酸乙酯氧化偶联表面反应性能,以及催化剂表面对氧的吸附能力,对CO吸附和反应性能,同时,通过XPS,EPR和CO-IR,CO2-IR等物理方法,对甲酸乙酯氧化偶联催化剂的表面组成,表面酸碱性及在不同温度下CO和CO2在催化剂表面吸附态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不同载体,不同金属氧化组成  相似文献   

7.
以电化学原位时间分辨FTIR反射光谱和循环伏安方法研究甲酸在不同Sb覆盖度修饰的Pt(100)单晶电极上的氧化。发现Sbad的修饰抑制了甲酸的解离吸附,使反应经活性中间体直接氧化至CO2。电化学和红外光谱数据表明,θSb=0.24的Pt(100)/Sb电极具有最高的电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用角分辨XPS(Angle-resolvedXPS)研究研究了HS(CH2)10COOH(I)HS(CH2)3OC6H4N=NC6H4(CH2)7CH3(II)和HS(CH2)6HS(Ⅲ)3种分子在Au膜表面制备的自组装单分子层,得出了(I)中S原子,(Ⅱ)中S,N原子距膜表面的垂直距离,并结合构象分析确定了分子的取向和倾角,对分子(Ⅲ)则得出分子在紫外光照射下氧化反应的选择性,发现氧化主要在底层  相似文献   

9.
氢吸附对掺杂SnO2薄膜电子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XPS技术研究了掺杂SnO2薄膜吸附H2前后电子结构的变化,观测到掺杂到Sb和Pd化学状态明显改变,发现掺杂剂Sb对SnO2薄膜Femi能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掺杂Sb和Pd对SnO2薄膜气敏特性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0.
应用XPS,UPS,LEED和TD研究了CO和H2在Pd(110)上在室温下的吸附与并吸附。CO在Pd(110)上随暴露量增加至饱和,吸附位由β1态向β2态变化,相应的XPSC(1s)峰由285.3eV向高结合能方向位移至285.7eV。  相似文献   

11.
清洁及氧修饰Cu(100)表面上水煤气变换反应的能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清洁及氧修饰Cu(100)表面作为金属态铜和部分氧化态铜的表面模拟,用键级守恒Morse势法研究了两种表面上水煤气变换(WGS)反应的能量学。计算结果表明:清洁Cu(100)表面上,WGS反应有可能同时按表面氧化还原和甲酸根两种机理进行;表面氧化还原机理中,COs主要由OHs(而不是Os)氧化为CO2s。与清洁铜表面相比,Cu(100)p(2×2)O表面上WGS反应中活化能最大的基元步骤H2  相似文献   

12.
大型InSbFPA摄像机5521C型中红外摄像机采用大型512×512hsb焦平面(FPA)列阵结构,获得高于硅化铂10倍以上的高量子效率。三代FPA可提供有关区域(ROI)的处理技术、实现数据域内一个成多个区域的直接存取编程,而不涉及ROI以外的像...  相似文献   

13.
掺杂SnO2气敏特性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CNDO/2方法讨论了经Sb,Pd,Ag掺杂杂后的SnO2对CO,H2,CH4的可能吸附方式,并讨论了SnO2的表面吸附以及掺杂剂对气敏电子输运过程的作用,表明Sb,Pd,Ag的作用在于提供或接收载流子,并以5S,5p轨道为主要的输运通道。  相似文献   

14.
运用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了1,3-丁二醇在以Sb和S修饰的Pt电极上的氧化过程。结果表明Sb和S修饰都能抑制1,3丁醇的解离吸附。红外数据指出Sb的存在使1,3丁二醇氧化产物同时含有羰基物种和CO2,而S修饰的Pt电极上以羧酸物种为主。  相似文献   

15.
用UPS、XPS、AES和功函数测定等方法考察了氯对Ni(110)上CO共吸附的影响。预吸附的氯强烈降低了CO的吸附速度和饱和吸附量,减少了CO-Ni的平均偶极矩。UPS和XPS结果表明,氯的共吸附使CO的1π和O(1s)移向较高的结合能,而5σ则轻微移向较低的结合能。氯能取代表面吸附的CO并伴随总功函数的下降。氯的强电负性和空间位阻减小了Ni-CO的键合作用,从而降低了CO的吸附键能,并使C-0  相似文献   

16.
孟样建  程建功 《物理学报》2000,49(4):811-815
利用改进的sol-gel法,在Pt/Ti/SiO2/Si衬底上制备了PbZr0.5Ti0.5O3(PVT50/50)薄膜,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从同一前驱体溶液行到了厚度各异的单一退火层,研究了薄膜的结构和性质随单层退火厚度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发现随着单一退火层度的降低,薄膜(111)取向的程度增大,同时薄膜的剩余极化和介电常量也逐渐增高,当单一退火层厚度降低到约为40nm时,可行到高度(111)择  相似文献   

17.
氮氧化合物在铜,银,镍,钯,铂面的吸附,脱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ASED-MO量子化学方法对氮(N2)和氮氧化合物(NOx)在Cu,Ag,Ni,Pd,Pt5种金属(111)面上的吸附态进行了系列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汽车尾气净化的催化处理过程中,当用铜,银,镍,钯,铂等金属作催化剂将NOx转化为N2时,以金属Pt为最好。用铂作催化剂将NO还原成N2时,可得如下反应机理:NO分子首先吸附在Pt表面,然后吸附分子NO的N-O键中O原子。  相似文献   

18.
张海峰  李永平  方容川  班大雁 《物理学报》1996,45(12):2047-2053
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CdTe(111)表面碱金属吸附的电子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碱金属K在CdTe(111)表面吸附是Cd替位吸附,它影响了CdTe(111)表面的表面态分布,产生了费密钉扎现象.在理论方面,首先采用线性糕模轨函数(LMTO)方法对CdTe(111)表面的K吸附电子结构特性作了研究,得出了与实验符合的结果.对碱金属在CdTe(111)表面的吸附电子结构特性系统对比研究表明CdTe(111)表面的碱金属吸附特性不仅受碱金属原子序数的影响,而且与碱金属原子的内层电子组态有关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9.
酶表面上的分形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酶反应中的分形几何效应,用模拟方法研究了催化中的表面标度关系,假设“聚集态酶”有DLA形态。每个酶分子作为逾集团中的一个分形体,则酶表面的活性点几率分布的DAS(a,M)∝exp(-A/lnM)(a-a0(M),分雏为Dx=In(b-θ)(b-θ+1)/2+2θ)/Inb。这里M是定域质量,a0(M)=BInM,A,B是常数,b是回转半径,θ是酶集团表面“空位”数,模拟知“中毒”时间Tp  相似文献   

20.
SnO2超微粒薄膜的界面电子转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PECVD方法制备了SnO2超微粒薄膜,此薄膜表面吸附很多氧,而且人对醇敏感,测量不同醇(甲醇、乙醇、正丙醇、乙二醇)的敏感性质和对薄膜者红外光谱测量,发现薄膜表面化学吸附O2^2-、O2^-、O^-成为敏感活性中心是电子转移的桥梁。建立了电子转移的模型:表面O2^-主要夺取醇中的质子,O^-主要与醇中β-C上的H(与α-COH反式共平面)作用。醇的最终产物是醛类。解释了SnO2超微粒薄膜作为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