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研究CdTe量子点(供体)和罗丹明B(受体)之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最佳条件,建立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猝灭法测定金银花中微量铜的新方法.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在pH 6.00的Tris-HCl缓冲液中,Cu2+能对能量转移体系中罗丹明B荧光峰强猝灭从而测定铜的含量.Cu2+浓度在1.3×10-4~3.1×10-2 μg...  相似文献   

2.
吖啶橙-罗丹明B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猝灭法测定砷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研究了利用吖啶橙(AO)-罗丹明B(RB)共振能量转移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砷的方法。在λex/λem=470/580 nm,0.016 mol·L-1 H2SO4溶液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存在下,吖啶橙-罗丹明B能够发生有效的能量转移,使罗丹明B的荧光强度大大增强;在酸性条件下,砷与钼酸铵生成砷钼杂多酸使能量转移体系罗丹明B的荧光猝灭。利用吖啶橙-罗丹明B能量转移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砷,砷在0.01~0.25 mg·L-1范围内与罗丹明B荧光猝灭程度呈良好的线形关系,方法检出限为2.56 μg·L-1。该方法用于茶叶中痕量砷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0.48%~0.64%,回收率为98%~103%,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牛血清白蛋白与锌试剂作用机理的荧光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锌试剂(ZCN)作用的机理。牛血清白蛋白(BSA)在280 nm的光激发下能发射345 nm的荧光(即λex=280 nm,λem=345 nm)。当BSA中加入适量的锌试剂(ZCN),BSA的荧光被部分猝灭。由Stern-Volmer方程和双倒数曲线Lineweaver-Burk方程获得了反应的动态猝灭常数、静态猝灭常数,并对猝灭的类型做出了推断。通过计算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讨论了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计算了给体(BSA)与受体(ZCN)间距离r=5.07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67。证实了该体系的荧光猝灭是通过能量转移机制产生的单一静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4.
采用荧光光谱研究3-羟基-6-[(4-羧基苯基)偶氮]-苯甲酸(HCPAB)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通过测定298K和310K下HCPAB与BSA的荧光猝灭光谱,计算得到荧光猝灭常数、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得出这种荧光猝灭机理符合静态猝灭;由Foerster能量转移机理,计算了当BSA与HCPAB比例为1∶1时分子间距离r=3.18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23,并由同步荧光光谱显示HCPAB与BSA的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相似文献   

5.
以吖啶橙(AO)与罗丹明6G(R6G)为例讨论了胶束介质中碱性荧光染料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中,吖啶橙与罗丹明6G染料分子间相互作用发生有效能量转移。在不同温度下,通过对能量转移体系研究,初步证明吖啶橙与罗丹明6G间发生能量转移引起吖啶橙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通过热力学参数的计算,得出能量转移体系的结合力主要为静电引力。同时也对转移体系的能量转移效率,结合位点数和结合距离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6.
在有KI存在的乙酸钠-HCl酸性缓冲溶液中,用520 nm光激发罗丹明B(RhB),在580 nm处有一个荧光峰。当有亚氯酸根(ClO-2)存在时,罗丹明B荧光峰发生猝灭。亚氯酸根浓度在0.021 8~0.51 μg·mL-1范围内与荧光猝灭强度成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个简便灵敏的亚氯酸根荧光分析新方法,用于测定合成水样中(ClO-2)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铽(Ⅲ)(Tb3+)与诺氟沙星能生成二元配合物,在272 nm紫外光照射下配合物中的配体诺氟沙星能吸收能量并将其能量转移给稀土铽(Ⅲ)离子,产生铽(Ⅲ)离子的特征荧光峰,最大峰位于545 nm。而配合物的二级散射峰也恰好在545 nm。当一定浓度和一定大小颗粒的银纳米粒子加入到二元体系中时,不仅增强了铽(Ⅲ)与诺氟沙星配合物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同时也增大了体系的二级散射光强度,使得体系在545 nm处的总发射光强度大大增加,且体系的发光强度与诺氟沙星的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成正比。 据此建立了一种新的诺氟沙星的分析方法。实验研究了银纳米粒子-铽(Ⅲ)-诺氟沙星体系测定诺氟沙星的最佳实验条件,线性范围为6.0×10-9~1.0×10-5 mol·L-1,检出限为4.4×10-9 mol·L-1。由于产生的发射光谱是长波区的锐线光谱,该方法干扰少、灵敏度高、选择性好, 用于测定胶囊和眼药水中诺氟沙星的含量,其回收率在93.2%~102.0%。  相似文献   

8.
达旦黄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达旦黄(TY)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特征。实验发现:TY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荧光猝灭数据,由Stern-Volmer方程和Line 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得到了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并由此推出了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类型。在此基础上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探讨了TY与BSA相互结合时,给体-受体间的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从而证实了该结合作用为单一静态猝灭过程,并阐明了其猝灭机制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利复星与人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药物利复星(Levofloxacin)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和影响,测量发现人血清白蛋白的最大激发峰位于286.70 nm处。在向该溶液滴加Levofloxacin时,原有的343.70 nm发射峰强度明显减弱, 且向长波长稍有移位,并出现了位于503.96 nm的新荧光发射峰(利复星的发射峰), 利复星对HSA荧光有猝灭作用。利复星Levofloxacin的503.96 nm荧光的激发峰则位于300.16和336.16 nm。当向该溶液滴加利复星时,300.16和336.16 nm的激发峰仅向长波长方向稍有移动。利复星对HSA的离解常数Kd=3.65×10-5(mol·L-1)。利复星的结合常数为KS=2.742×104(L·mol-1)。利复星-HSA体系的猝灭过程不是因为分子扩散和碰撞所引起的动态猝灭,而是分子之间结合形成了化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利复星对HSA的能量转移效率为E=0.372, 利复星和人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的结合位置为R=1.933 nm。  相似文献   

10.
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铕(Ⅲ)、铽(Ⅲ)两种稀土离子对四(3,4-亚甲二氧基苯基)卟啉(TMPP)荧光强度的影响.在中性介质中,铕(Ⅲ)和铽(Ⅲ)与TMPP相互作用使TMPP的荧光猝灭.实验表明:以DMF为溶剂、420 nm为最大激发波长、655nm为最大发射波长时,TMPP的荧光强度和稀土离子对其荧光猝灭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1.
罗丹明6G缔合微粒共振散射光谱法测定过氧化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0.020mol.L-1HCl-4.0×10-4mol.L-1KI-1.6×10-5mol.L-1Mo(Ⅵ)介质中,罗丹明6G(RhG)在540nm处有1个荧光峰,在540nm处有1个同步荧光峰。当有H2O2存在时,H2O2与过量的I-反应生成I3-,I3-与RhG形成缔合微粒,在320,400,595nm处产生3个共振散射(RS)峰;而在540nm处荧光峰猝灭。H2O2浓度在0.068~34μg.mL-1范围内与400nm波长处的共振散射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个测定水中H2O2的共振散射光谱分析法。光谱研究结果表明,(RhG-I3)n缔合微粒和界面的形成是导致体系RS增强和荧光猝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维生素B12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维生素B12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猝灭作用,其猝灭过程属于静态猝灭。通过计算得出维生素B12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根据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测得维生素B12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能量转移效率E=0.1091,维生素B12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置距离212位的色氨酸残基为6.29nm。同时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维生素B12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番茄红素(Lycopen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番茄红素能使BSA在340nm(λem)处产生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pH=7.4,温度为293K时,猝灭时表观结合常数KA为5.33×104L.mol-1,结合位点数n为0.6461,同时荧光猝灭最大速率常数Kq=2.76×1012L.mol-1.s-1。二者呈自发结合且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距离r与能量转移效率E分别为5.6nm和0.098,偏酸性或碱性的条件使番茄红素与BSA的结合常数增加。  相似文献   

14.
碱性介质中茜素黄R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碱性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茜素黄R(alizarin yellow R, AYR)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特征。研究表明,pH 11.00,激发波长为393 nm时,BSA的发射峰位于641 nm,且AYR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AYR在BSA分子上荧光敏感部位有五个结合位点;由温度对AYR-BSA体系荧光猝灭速率的影响和动态猝灭常数KSV以及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LB的计算得出,AYR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BSA-AYR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荧光猝灭常数为1.6×104 L·mol-1;由反应前后热力学函数ΔHθ<0,ΔSθ<0以及AYR对BSA-CBBG(CBBG-考马斯亮蓝G)体系具有荧光猝灭作用推出,茜素黄R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15.
在人体条件下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苯酚磺酞类酸性染料苯酚红、甲酚红、氯酚红、溴甲酚紫、间甲酚紫与人血清白蛋白 (H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 :苯酚磺酞类酸性染料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 ,其荧光猝灭主要为静态猝灭 ,从荧光猝灭结果求得不同温度下各染料与HSA的结合常数K ,发现染料取代基的引入使K值增大 ,且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由染料与HSA反应焓变、熵变 ,确定染料与HSA的结合主要是静电引力。依据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 ,探讨了不同温度下该类染料与HSA相互结合时 ,其给体 受体间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进一步证实了该类反应为单一静态猝灭过程 ,且阐明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吲哚美辛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应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生理条件下吲哚美辛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理,确定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吲哚美辛对BSA荧光猝灭的两大原因。利用荧光猝灭反应求得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依据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二者相互结合时给体-受体间的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结合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 探讨了吲哚美辛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氢氯噻嗪(HCT)和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在pH 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HCT的荧光激发峰和发射峰分别位于278nm和360nm处.ctDNA的加入对HCT的荧光存在着很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这种荧光静态猝灭作用是由ctDNA和HCT键合引起,键合常数为1.12×10-4L/mol(25℃).采用紫外光谱,离子强度的影响和Ⅰ-猝灭等条件实验研究了HCT与DNA间的相互作用.DNA浓度的变化不改变它们的作用,属于沟槽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8.
利用荧光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左氧氟沙星(LVFX)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左氧氟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猝灭类型主要为静态猝灭.在不同温度下求得了左氧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发现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由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左氧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主要为色散力.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左氧氟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又根据Foerster理论,测得了左氧氟沙星与入血清白蛋白结合的能量转移效率.相互结合距离.进一步证明了该反应是单一静态猝灭过程.阐述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研究发现人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程度的对数与左氧氟沙星含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25 C时线性范围为:2.O×10-6-2.4×10-5mol·L-1,检出限为1.2×10-7mol·L-1.用于片剂中左氧氟沙星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相对标准偏差为:1.5%-2.1%,回收率为:94.8%-97.7%.  相似文献   

19.
王玉晓  杨淼 《光子学报》1997,26(3):256-261
系统研究了罗丹明6G和罗丹明B的非线性吸收特性和荧光猝灭特性,结果表明它们在532nm的激光波长作用下,呈饱和吸收特性,在355nm的激光波长作用下呈现反饱和吸收特性,通过理论拟合得到了激发态吸收截面和能级寿命;并对荧光猝灭现象进行了解释,首次提出激发态吸收诱导荧光猝灭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表面活性剂敏化稀土荧光探针对环丙沙星药物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稀土铽离子能与环丙沙星形成络合物,并发射铽离子的特征荧光,加入表面活性剂SDBS能大大增强体系的荧光强度,由此建立了表面活性剂敏化的铽离子荧光探针测定环丙沙星的方法。用1 cm 石英比色池在激发波长为300 nm, 发射波长为545 nm处测定其荧光强度。在最佳测试条件为pH=8.0~8.5, Tb3+ 浓度为5.0×10-5 mol·L-1, SDBS浓度为8.0×10-4 mol·L-1时,环丙沙星的浓度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2.0×10-8 mol·L-1~2.5×10-6 mol·L-1, 相关系数为0.999 6,检出限为4.0×10-9 mol·L-1。该法可用于不同剂型环丙沙星药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