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贵刊89年第10期“基础训练及解答”一文“练习五”中第1大题第16小题(选择题) “一个等差数列共2n+1项,其中奇数项之和为305,偶数项之和为276,则第n+1项为(  相似文献   

2.
唐建国 《大学数学》2006,22(4):122-126
在等式π2/6=ζ(2)中将1/l2拆分为一系列以若干连续正整数之积为分母的分数之和,利用这些正分数特有的性质,给出了级数ζ(2)第n项以后各项之和的高精度快速算法,其误差小于(n-1)!n!/(n+1)2(n+2)·(2n)!,运算量仅为4n-3.在此基础上采用算术平方根的高精度快速算法,从而可快速求得高精度π值,误差显示计算精度达到1.0E-3023时仅需20000个运算量.  相似文献   

3.
1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意大利数学家LeonardoFibonacci最初发现的,这个数列是:1,1,2,3,5,8,13……,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等于它的相邻前两项之和,用公式表示为Fn=Fn-1 +Fn-2,n=3,4,5,……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人们容易证明任意3个整数中必有两个整数之和为2整除,任意5个整数中必有3个整数之和为3整除,柯老和孙琦教授在[1]中证明了任意7个整数中必有4个整数之和为4整除,并猜测任意2n-1(n>1)个整数中必有n个整数之和能为n整除。1983年单墫  相似文献   

5.
利用公式ζ(2)=π2/6快速计算圆周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等式π2/6=ζ(2)中将1/l2拆分为一系列以若干连续正整数之积为分母的分数之和,利用这些正分数特有的性质,给出了级数ζ(2)第n项以后各项之和的高精度快速算法,其误差小于(n-1)!n!高精度π值,误差显示计算精度达到1.0E-3023时仅需20000个运算量.  相似文献   

6.
关于有限数列的求和问题,在高中数学课本内只介绍了两种基本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然而,我们经常碰到一些数列,这些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求它们的前n项之和是困难的.利用拆项相消法可求某些数列的前n项之和.  相似文献   

7.
先看下例的解法: 例1 若3~1000的各位数字之和为m,m的各位数字之和为n,n的各位数字之和为p。求p。解∵∴ 3~1000是不超过500位的数。∴ m<500×9=4500,m不超4位, ∴ n<4×9=36,n不超2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通项公式非常相似的斐波那契数列{F_n}和卢卡斯数列{L_n}之间新的关系、性质和变化趋势.发现任何一个卢卡斯数L_n均可表达成两个斐波那契数F_(n+1),F_(n-1)之和,而两个卢卡斯数L_(n+1),L_(n-1)之和却等于5F_n;在讨论{F_n}和{L_n}前后比值数列{a_n/a_(n+1)}趋近于黄金数时,发现{a_n/a_(n+1)}的奇偶子列具有严格单调性和有界性;最后给出下一步关于{F_n}和{L_n}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设公差为 d的等差数列 { an}的前 m项之和、前 n项之和分别为 Sm、Sn,其中 m≠ n,则Sm =ma1 m(m - 1 )2 d,Sn =na1 n(n - 1 )2 d.变形得 Smm=a1 m - 12 d,1Snn=a1 n - 12 d. 21 - 2并整理得Smm- Snnm - n =d2 . 3等式 3表明等差数列 { an}具有一个重要的性质 :对于任意的 m、n∈ N 且 m≠ n,必有Smm- Snnm - n =常数 .下面通过例题说明上述性质在解决某些与等差数列前 n项和有关的问题中的应用 .例 1 在等差数列 { an}中 ,已知 S3 =S10= 3 0 ,试求 Sn 的最大值 .解 由性质得Snn- S3 3n - 3 =S101 0 - S3 31 0 - 3 ,把  S3 =S10 …  相似文献   

10.
1985年第三届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试题第五题是: 选取一列整数a_1,a_2,a_3,……,使得每个n≥3都有a_2=a_(n-1)-a_(n-2),若该数列的前1492项之和等于1985,而前1985项之和等于1492,那么前2001项之和是多少? 原参考答案根据关系式a_n=a_(n-1)-a_(n-2)所暗示的递推规律给出了一个探索性解答,这里将通过求通项公式的办法进行解答;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两个一般性公式。解:∵ a_n=a_(n-1)-a_(n-2), ∴ a_n-a_(-1)+a_(-2)=0 易知此递推式乃二阶齐次线性递归方程,解相应的特征方程x~2 -x+1=0得:  相似文献   

11.
1 前言 幻方为一著名组合算题,n阶幻方指1~n2个连续的自然数布满一个n×n的方阵,使每一行、每一列及主副对角线元素之和均等于(n3+n)/2(称"幻和").  相似文献   

12.
已知数列的通项a_i,求数列的前n项和S_n是教材的基本要求。但若给出的数列不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一般无现成公式可寻,需采取特殊的方法。这里介绍一种用数列的递推公式求前n项和的方法,它的程序是这样的:由a_i写出递推关系式a_(i+1)=Aa_i+B,然后两边对i求和。这种方法程序简单,适用范围广,易于掌握。例1 求1-3+5-7+…前100项之和。  相似文献   

13.
新题征展(56)     
A题组新编 1.如图1,在由二项式系数构成的杨辉三角形中: (1)在从上往下的n(n∈N*)行数中非1的数字之和为__;  相似文献   

14.
和等差数列一样 ,等比数列也是高中代数中的基本问题 .等比数列包括项数n ,首项a1,通项an,公比 q和前n项和Sn 这五个基本元素 ,它们之间满足an=a1qn- 1和Sn=a1(1- qn)1- q 两个关系式 ,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元素 ,便可以求出其它两个元素 .学习数列要注意培养熟练地求出其中任意一个元素的运算能力和把一个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列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 1  (199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 )各项均为实数的等比数列 {an}前n项之和为Sn,若S10 =10 ,S30 =70 ,则S4 0 为 (   )(A) 15 0 .       (B) - 2 0 0 .(C) 15 0或 - 2 0 0 . (D) 4…  相似文献   

15.
因为每个三角形数阵各数字之和=12 22 32 … n2.每个三角形数阵共有(1 n)n/2 个数.现将三个三角形数阵平移使其重合,则重合后每个小圆圈内三数和为2n 1,所以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利用加性数论的理论考察整数和集,稚广了Vscvolod F.Lev的关于整数和的定理:设n≥1,B增包含[1,n],|B|〉n/4,k=|B|+1,则 (1)当1≤n≤2k-3时,有ia^s能写成两个不同B中元之和。 (2)当2k-2≤,1〈3k-3时,有ia^s能写成最多四个B中元之和。 (3)当3k-3≤n〈4k-4时,有ia^s能写成最多2h个B中元之和。 其中h=max[2k/4k-4-n],i=1,2,3,4,6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等差数列存在一些美妙的性质,列出如下. 性质1 等差数列{an}的前n项之和An=an2+bn. 性质2 若等差数列{an}与等差数列{bn}前n项之和分别为An,Bn,则An/Bn=an+b/cn+d. 证明:设{an},{bn}的公差分别为d1,d2,由An=na1+n(n-1)d1,Bn=nb1+n(n-1)d2,得An/Bn=d1/2n+(a1-d1/2)/d2/2n+(b1-d2/2)=an+b/cn+d,其中a=d1/2,b=a1-d1/2,c=d2/2,d=b1-d2/2.  相似文献   

18.
1978年波兰数学奥林匹克有一道组合题: 对于n元集合N的任何两个子集A和B,求得A(n)B的元素个数,求证所有的个数之和为n.4n-1.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下述事实给出一个简单的证明:每个自然数是m+2个m+2边形数之和. 设m≥1,一个m+2边形数是形如 Pm(k)=m/2(k2-k)+k,(k=0,1,2,…)的数.Fermat[3]断言:每一个自然数是m+2个m+2边形数之和.对于m=2,Lagrange[5]证明了每一个自然数是4个平方数P2(k)=k2之和.对于m=1,Gauss [4]证明了每一个自然数是3个三角数P1(k)=1/2(k2+k)之和,或等价的,每一个满足n≡3(mod 8)的正整数n都是3个奇数平方之和,Cauchy[1]对所有的m≥3证明了Fermat的断言,Legendre[6]进一步细化和推广了这一结果.对于m≥3且n≤120m,Pepin [8]给出了将n写成m+2个m+2边形数之和的显示表达的表,其中至少有m-2个取值于0或1.  相似文献   

20.
也谈“广义吉祥数”的计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1]将自然数a的吉祥数意义推广为:如果a的各位数字之和等于m(m∈N ),那么称a为“广义吉祥数”,进而就所有不超过n 1位的各位数字之和为m的“广义吉祥数”的个数(记作A(n 1,m))的计数问题,给出如下4个定理:定理1当1≤m≤9,m∈Z,n≥0,n∈Z时,A(n 1,m)=Cnn m.定理2当10≤n≤19,m∈Z,n≥0,n∈Z时,A(n 1,m)=Cnn m-(n 1)Cnn m-10.定理3当9|m且0≤n<9m-1或9m且0≤n<[9m](m≥1,n∈Z,n≥0,n∈Z)时,A(n 1,m)=0.定理4当9|m且n≥9m-1或9m且n≥[9m](m≥1,m∈Z,n≥0,m∈Z)时,A(n 1,m)=∑[1m0]i=0(-1)iCni 1Cnn m-10i.本文也给出并证明该问题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