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海洋三次产业和海洋产业部门两个层次对中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时间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上海、天津、山东、浙江、广东5省市偏离总量、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都较其他省市优势明显,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优势海洋产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浙江、上海4省市.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省大连市农村地区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效应"模型和"静态效应"模型,分析了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既定的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口中,男性劳动力人口数量的适度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经济的增长水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方向对农村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农村储蓄率的增加对于农村经济增长和一系列公共服务的提供具有显著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3.
海水入侵是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一典型资源与环境问题.作者选用地质、气候、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等四类指标来反映海水入侵存在的风险,采用非线性映射分析将高维空间问题转化为低维空间问题.根据离差极小、最大欧氏距离等原理提出了海水入侵风险阈值求解方法与海水入侵风险判定方法,使存在海水入侵风险的区域可被及时、准确地判定出来.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使分析结果真实、准确,为沿海地区海水入侵风险管理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制造业由90年代开始急速向东部地区集聚,但近几年这种集聚态势有所减弱,甚至有一些东部地区行业向其他地区进行了转移,产业集聚存在区域差异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并针对产业的行业差异给出产业转移建议.利用我国2007-2009年29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青海和西藏)四位码制造业数据探索产业外部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这种影响的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有如下发现:首先,"地方化经济"的可分解为"就业密度"和"竞争程度".计量结果表明:1)地区差异:就全国样本来说,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但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由2007年的显著正向影响转变为2009年的影响不显著.竞争程度对劳动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但2007-2009年三年间,其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均小于对内陆地区的影响.表明东部地区已经逐步丧失考劳动力集聚所得到的优势,且竞争的负面影响有所显现,2)行业差异:竞争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行业而不同,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竞争程度的正向影响更大,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受到竞争程度的正向影响较小,即同行业的集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有利,而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影响较小,这也是创新点之一.最后,对计量结果进行了现实性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建议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东部向中部转移,因为东部已失去了单纯靠劳动力数目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优势,并且东部地区企业竞争的负面效应有所显现,同时中部地区也有能力做好承接工作,但是这还要建立在中部加速自身发展和建设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针对甲型H7N9禽流感发病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时空、环境和易感人群的性别年龄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其高发期为冬春两季、爆发中心为沿海地区、主要易感人群为中老年男性群体的结论.其次,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对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每周全国发病人数进行合理预测.最后,通过分析2014-2017年H7N9禽流感治愈率的变化情况,给出关于治疗H7N9禽流感的可行性方案及相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6.
滩海地区运移聚集的精细数值模拟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滩海地区三层油资源运移聚集进行高精度精细平行数值模拟,提出数学模型和精细平行算子分裂隐式迭代格式,设计了并行计算程序,提出了并行计算的信息传递和交替方向网格剖分方法. 并对不同的CPU组合进行并行计算和分析,对滩海地区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情况吻合.对模型问题进行数值分析,得到最佳阶误差估计,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金融集聚、市场化进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理论表明在市场化进程的作用下,金融集聚通过价格竞争效应与交易成本效应,降低了企业创新的融资成本,激励了创新行为的发生.实证发现,金融集聚、市场化进程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效应,且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弱于市场化进程;考虑金融集聚与市场化进程的交互相后发现,在全国范围内金融集聚影响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为0.715,由市场化进程引起的间接效应为0.517,总效应为1.232.考虑区域异质性,三种效应在沿海地区表现突出,高于全国水平;内陆地区则低于全国水平.同时,以市场化进程为门槛变量考察金融集聚影响技术创新的非线性效应,发现当市场化进程低于临界值-0.724时,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为0.147;当市场化进程高于临界值-0.724时,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为0.537,这说明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依赖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以状态空间模型为工具,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因素,从深层次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发展的长期性、动态性、阶段性和互动性.研究得到,在所有因素之中乡村劳动力人数是长期内影响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因素,且始终为正向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四个因素均经历了正相关、负相关的波动过程.由此将为人口与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政府部门的科学规划和政策调整提供可行性建议,同时对于人口城镇化的有效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海洋经济强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定量评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特征是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保证.在构建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组合综合评价方法定量分析我国11个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类型及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构建技术创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多元分析框架,借助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技术创新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变动、政府财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实证过程中,采用核密度和空间分析软件揭示近年来新疆城乡收入差距时空特征;借助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技术创新、城镇化、人口增长和政府财政支出等的不同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对于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城市创新驱动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性作用,同时过高的农村人口增长率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政府财政支出没有表现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显著作用,此外,这些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其不同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一个三期的入口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框架,使用1995-2012年中国部分的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建立面板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出生率、受教育程度、适龄劳动参与率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出生率对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对于经济繁荣的东部地区出生率与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部地区出生率对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作用,而对于相对落后西部地区出生率的增加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增长.无论对于全国还是东、中、西三地区,受教育程度、适龄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受教育程度从东向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减弱,而适龄劳动参与率从东向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递增.  相似文献   

12.
胡宗义  石威正  李毅 《经济数学》2020,37(4):114-122
采用DEA-Malmquist方法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1998-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碳排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地区异质效应.结果表明:碳排放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碳排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其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呈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地区则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大背景下,探究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各省(市)的老龄化状况以及通过回归模型定性分析老龄人口抚养比对GDP增长的影响.针对目前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在我国目前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应加快科技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合理开发老年人才资源等方法,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保持良好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劳动力天然再生成与有限存储的假设,采用经济优化方法,将工作过程中的疲劳积累与以劳动力储蓄池的再生产为目的的休息活动对生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折合为劳动成本,分别构建等分模型和拓展模型研究确定时域和不确定时域两种情形下的最佳工作时间,并基于上述模型对工作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强度系数和疲劳成本系数与最佳工作时间负相关,敏感性相等且为最高;休息成本系数与最佳工作时间正相关,敏感性次之;必要休息时间对工作周期决策的影响则取决于各项成本系数的构成比例,且敏感性为最弱。本研究丰富了劳动科学理论体系,成果可指导工作制度的改进,对于缓解当前产业工人中普遍存在的过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条件下,把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效率的改变、技术改变、人力资本及物质资本.用核密度函数及回归方法分别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生产率分布由单峰变为多峰,其在初级与高级人力资本下的原因分别为技术改变、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2)全国的劳动生产率是β收敛的,而西部并不存在β收敛;(3)效率改变及技术改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发散,而人力资本积累及物质资本积累上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收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引入城镇化及居民消费等因素拓展LMDI模型,解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动为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消费抑制因子、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人口规模六大效应,并探讨上述六种效应变动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率及其作用机理。然后,选择中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及其分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 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42.1167亿吨,消费抑制因子效应、城镇化效应、居民消费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为正效应,而碳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为负效应,并且居民消费效应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量变动的主要人口因素。较之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效应明显较高,但其能源强度效应则相反,中部地区碳排放因子效应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减缓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而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方向则相反,最后,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无显著地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利用2005-2017年所选取的25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①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与农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分别呈现负向的区域内和区域间空间溢出效应.②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错配程度每提升1%,农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就会下降0.264%,其中直接效应贡献0.255%,空间溢出效应贡献0.009%;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错配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间接效应起主要作用.③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中,我们将人口年龄结构引入经典的Solow-Swan模型,探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比较定理证明当人口趋于稳定的人口结构时刻划模型的微分方程的解是渐近稳定的.通过数值仿真,我们看到经济增长在少年抚养下降时加速,在老年抚养上升时减缓.在人口转变时期存在"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人数占人口的比重下降会使经济增长减缓甚至下降.  相似文献   

19.
基于扩展的随机生产前沿模型,研究了区域生产效率的差异和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应用贝叶斯统计方法对中国各省份2010-2017的年度数据(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下同)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生产效率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地区间生产效率有一定的差异,高等教育规模对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人力资本能有效促进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西部地区主要依靠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