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兼顾能源、产业与人口构成与驱动结构变动对CO_2排放量的影响。首先使用分位数回归检验三者构成结构变动与C02排放量之间的弹性系数关系。进而使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指数分解方法将总体、生产、生活三大领域CO_2排放分解为规模、结构与强度驱动量,并使用分位数回归方法验证不同驱动诱因、不同分位点下CO_2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化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与非煤能源比重对CO_2排放的弹性系数分别成线性、倒N型、N型与U型关系。能源消费规模驱动下CO_2排放量具有较强的伴随人均GDP增长的趋势,能源消费结构驱动下CO_2排放量的演变过程滞后于排放总量的演变过程;生产领域,单位增加值CO_2排放强度驱动下的排放量处于"环境库兹涅茨增长区间"的时间长于其它驱动因素;生活领域,城乡人口结构变动驱动下的排放量处于"环境库兹涅茨增长区间"时间长于人口规模扩大驱动下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2.
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是我国能源革命的主要目标,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构建了消费者、生产部门和能源供给部门目标函数同时达到最优的一体化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模型求解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着重分析了污染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均污染排放量增长率应与人均GDP增长率呈线性关系,且当化石能源使用更加清洁、低碳或减排技术更加进步时,人均环境增长率随人均GDP增长率的变化比原有速度要快;中国实际数据表明,尽管二氧化碳、废水、废气与经济的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但人均环境增长率与人均GDP增长率的关系并未达到最优状态.  相似文献   

3.
基于福建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规定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测算福建省2003-2015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城市化率和贸易密度与碳排放量的关联度,分析各因素对福建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同时探讨在四种经济增长情况下,福建省2015-2020年人均碳排放量变化趋势.结果显示GDP增速越快,人均碳排放量增长也越快,而当GDP增速维持在9%时,福建省的人均碳排放量可以实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居民生活私人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三级分解”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破以往采用难以保证精确性估算数据的局限,根据居民生活私人交通所消耗的能源种类,利用官方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在保证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基于扩展的IPAT与LMDI模型,构建一个包含居民私人交通碳排放强度、碳排放结构、交通消费倾向、收入、家庭规模与户数6个因素的居民私人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三级分解模型",对居民生活私人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核算.结果建议进一步降低居民私人交通碳排放强度,提高居民能源消费的利用效率;同时鼓励发展小排量与新能源汽车消费,并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居民出行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引导节能减排的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5.
采用1990-2016年统计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中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测算,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方法,对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6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效率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研发强度、市场开放程度、能源结构和能源价格等影响因素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能源结构、研发强度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作用程度相对较大.基于误差修正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各个影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短期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能源结构、研发强度和能源价格对短期工业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以煤炭为主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费,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因此,制定合理的能源战略对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了给科学合理的能源政策——尤其是中国的节能政策和相关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很有必要对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背后的驱动因素加以研究.利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克服了经典的IPAT模型结果过于整合的缺点,研究了人口增长、效率、生产结构以及生活方式和水平等因素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经研究发现,1992至2007年间,人均GDP的提高是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最大驱动力,推动了241.93%的能源消费增量.人均GDP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增强.而能源强度的降低则部分抵消了能源消费的增量,抵消幅度达到128.73%.随着目前中国重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近年来能源强度的抵消能力有所减弱.从最终使用的角度看,总资本形成和出口则是推动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分别为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贡献了42.42%和39.43%.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能源消耗指标和污染排放指标纳入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当中,通过结合空间地理因素和时间变动因素,利用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GDP产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即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我国能源消耗量与污染排放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污染排放严重;人力资本、资本存量和城市化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实现经济增长同时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减量化已是国际共识.将2005年设为基期,在Tapio脱钩钻石模型基础上,推导出由CO_2排放复合增长率和经济增长复合增长率构成的脱钩指数模型,从经济学视角重新定义了脱钩弹性,给出强负脱钩、衰退强脱钩、衰退弱脱钩、扩张连结、弱脱钩和强脱钩6种脱钩状态,并将CO_2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构建为包含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源因子、结构因子和节能因子的乘积,并经两极分解方法得到碳源因子效应、结构因子效应和节能因子结构效应的表达式.根据CO_2排放脱钩趋势阶段性,将研究期分为2006-2008年、2008-2011年和2011-2014年,研究结果表明我国CO_2排放已经稳定步入弱脱钩通道;碳源效应、结构效应和节能效应与脱钩指数同向变化,脱钩恶化时,碳源起主要推动力;脱钩改善时,节能效用明显;结构效应在脱钩恶化和改善时均同向变化.基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增长率以及在化石能源中的比重,假设煤炭和石油产生的CO_2分别以0.4%和0.05%速度递减,天然气产生的CO_2以0.1%速度递增,得到2015-2020年的CO_2排放量,经线性回归测算出2015-2020年的GDP值,然后逐年比较CO_2排放强度,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CO_2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1.50%,表明基于稳定的弱脱钩态,坚持当前的能源政策、减排政策和经济政策等,我国可以实现既定的2020年目标.  相似文献   

9.
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环境由灰变蓝的关键.为探讨环境改善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程度,在文献研究基础上,从人口、经济和政策三大视角提取了影响中国环境的12个社会经济因素,利用Fuzzy-DEMATEL方法对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因果类型和作用程度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中国环境由灰变蓝的5大关键因素为:能源消费结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清洁技术研发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2)原因因素为能源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结果因素为产业结构、清洁技术研发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其中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分别为最重要的原因因素和最重要的结果因素;3)创新手段和创新技术能够显著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国际化发展带来环境问题引起人们关注.基于此,利用山东省1995-2012年的样本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研究城镇化、外商直接投资与CO_2排放量之间长、短期关系.研究表明,人均CO_2排放量与人均外商直接投资(FDI)、城镇化以及人均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长期看,城镇化进程造成了对环境污染;外商直接投资并未造成对环境破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量与CO_2排放量呈正比.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各省1996-2005年人均GDP及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关系分别进行了模型拟合,结论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显著,而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是需求导向型的。其次,就各次产业与人均GDP的关系看,第一产业与人均GDP呈现负相关关系,而第二、三产业与人均GDP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沼气是农村新能源的主体,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从人口、经济、资源、能源消费结构和市场五个方面,用灰关联方法分析了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推动力,并通过实地调研验证了研究结论.结果表明,影响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电力、煤和大牲口存栏数;收入水平越高,农户越能接受沼气池建设,但也会导致沼气池使用效率下降.建议经济发达地区逐渐取消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同时加大贫困地区资金扶持力度,削减经济发达地区户用沼气建设补贴.  相似文献   

13.
为客观和准确地挖掘和评价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选取技术投入、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水平、人口规模和绿色植被用地面积等因素作为评价依据,构建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组合赋权法构建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评价模型,实证分析2000~2011年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组合赋权法结果显示:技术投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和绿色植被用地面积是影响我国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组合赋权法在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评价分析的运用,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进一步确定CO2排放量影响因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天然气需求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为充分认识上述差异,利用相对关联度定量刻画天然气需求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依据重要性优先原则,采用逐步回归法逐次地对影响因素的统计显著性进行检验,深度挖掘有效驱动因素,构建“最佳”逐步回归C-D生产函数模型预测未来天然气需求走势。结果表明:(1)GDP是影响中国天然气需求的最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也是重要的有效驱动因素之一;(2)基于重要有效驱动因素构建的“最佳”逐步回归C-D生产函数模型实现了历史数据拐点拟合预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预测结果可作为确定未来天然气需求的重要参考依据;(3)预测2020~203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呈稳步增长趋势,但增速有所减缓,到2030年天然气需求量达约5660亿立方米,天然气需求量增长率降至4%。  相似文献   

15.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连续高速增长.基于对1978-2008年共31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费总量、进出口贸易总额、居民消费、人口数、财政收入等因素的关系研究,提出一个更为合适的对数线性模型,同时给出了该模型中参数的估计方法.研究表明:截止至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不均衡的,而是分阶段的,而且在不同阶段,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因素有所不同,并且从经济学角度对所建立的模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结论符合中国实际.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把影响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的主要指标纳入数学模型 ,研究农牧民人均收入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乏力的原因 ,寻找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海岛旅游绩效是衡量海岛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准.基于中国12个海岛县2001-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海岛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旅游综合绩效指数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海岛旅游绩效的影响因素,剖析海岛旅游绩效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海岛旅游绩效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普陀优势突出,长海和平潭弱势明显;2)海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海岛生态环境质量是海岛旅游绩效的连续影响因素,腹地经济发展水平、海岛地区产业结构、海岛交通条件、海岛旅游服务水平、海岛科技信息水平等项要素在各时期分别起到显著的影响作用;3)诸多影响要素相互作用驱动海岛旅游绩效不断发展变化,形成海岛地区旅游绩效的综合驱动系统.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0年至2009年上海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和工业重复用水量并结合工业废水排放量的资料,构建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多元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并进行了评估和分析.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能客观反映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提高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我国能源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构建我国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基于最优组合赋权法建立能源效率评价模型,并对2000~2011年我国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显著提高;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重工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增长值比重、R&D投入、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是我国能源效率最主要的影响指标,而天然气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和水、核、风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对我国能源效率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