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以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用经济数学的方法时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的农牧民人均此收入等几个重要指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乏力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了稳步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财政农业人均支出和农村人均用电量作为解释变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2000-2005年中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有关时空数据,建立相应的空间自回归模型.模型数据统计分析表明:a)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仅存在空间自相关的特点,而且具有异质性;b)农民人均收入对财政农业人均支出、农村人均用电量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c)用财政农业支出和农村用电量来反映农民收入水平十分有效,且都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据此,文章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实证分析了广西五大区域(桂东、桂南、桂西、桂中和桂北)的农民种植业投入和养殖业投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5-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正规金融融资额和非正规金融融资额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构建农民收入与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相关联的A1和A2系统,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同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效率上,农村非正规金融大于正规金融.但是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不是农民收入的格兰杰原因,相反农民收入是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5.
农民收入增长波动关系预测分析:基于小波变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保持农民收入快速、稳定增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运用小波变换(WT)对1976-2006年间农民收入的波动关系进行预测分析,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具有7年和40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存在着7年和40年两个主要周期振荡保持一致。两个特征时间尺度叠加,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年内,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呈现绝对值快速增长、增长率在波动中有所放缓的特征。最后,文章就如何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提出了点简短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居民收入和消费预测的灰理论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阐述灰色模型GM(1,1)建立及检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依据2000年—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数据,利用GM(1,1)模型建模方法,对“十一五”期间浙江农民的纯收入和生活消费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结合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实际,以邵阳市、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市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收入与农民增收的关联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旅游总收入与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旅游总收入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聚类实证研究分析法,对伊犁州直十个县(市)2003年—2013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针对各县(市)的优势和特点,提出相应对策,并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曲线拟合对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伊宁市2015农民人均纯收入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各省1996-2005年人均GDP及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关系分别进行了模型拟合,结论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显著,而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是需求导向型的。其次,就各次产业与人均GDP的关系看,第一产业与人均GDP呈现负相关关系,而第二、三产业与人均GDP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2004-2014年数据为样本,以农机总动力为因变量,以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价格、农机作业服务价格、农户人均纯收入、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自变量构建了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向后逐步回归结果表明:(1)除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农机作业服务价格、农产品价格之外,其余变量对农机总动力的影响均统计上显著;(2)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价格指数、农户人均纯收入及农业劳动力四个变量对农机需求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27、-0.004、0.457、0.474。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大与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规范农机价格、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速土地规范流转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建设部提出的新建住房套型比例合理性为研究对象。基于我国城镇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布情况,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用F分布拟合变换后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密度函数;运用广义最小二乘估计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年最大可用于购房支出的线性关系;综合考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人口数的分布,首付率、按揭贷款年限、年利率和新建住房交易价对购房面积的影响,得家庭意向购房面积分布函数和合理的套型建筑面积结构比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收入构成差异和收入差距动因的分解框架,旨在量化相关决定因素对居民人均收入省际差距的贡献度.从指标内在关联性维度将居民人均收入指标进行多指标分解,由此导出因变量指标与各自变量之和(或之乘积)之间存在恒等关系的表达式,并引入可导性方差分解法构造了地区间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的结构与动因分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驱动2005-2012年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省际间差距形成和缩小的首要动力是人均设备性资本,其次是非设备性资本与设备性资本比例;人力资本与总人口比例在差距形成和绝对差距缩小中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在相对差距缩小中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应;非设备性资本产出率在差距形成中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差距缩小中表现出巨大的抑制效应;劳动力与人力资本比例在差距形成和绝对差距缩小中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在相对差距缩小中表现出巨大的推动作用;产出分配率在差距形成中发挥了较小的抑制作用,但在差距缩小中表现出巨大的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从家庭决策的角度出发,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农户发展生计的"能力",影响着农户对各种资本的获得和使用,有助于农户快速地积累和形成生计资本组合并呈多样化。劳动力转移这一行为和经历构成了家庭成员进行新的生计选择的背景和前提条件,在资本变动和要素约束下,农户进行着不同的生产决策,并形成不同类型的生计策略。基于此,本研究以甘肃各地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为基础,探讨甘肃省农村居民可行的生计策略选择;并以农村非农劳动力流动与城镇流动为对象,定量描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率、教育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对不同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与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生计策略选择高度相关,累积的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与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的生计策略选择高度相关,当采取混合型生计策略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利于混合型收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向琳 《运筹与管理》2001,10(2):158-162
用logistic曲线方程模拟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消费支出变化情况,并用该模型对其作短期预测,同时用该模型对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变化状况作出了阶段分析,进一步为经济发展作宏观分析和预测提供信息和根据。  相似文献   

15.
以武汉市农村人均收入为样本,将灰色预测模型和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相结合,通过对比预测的数据信息与实际数据信息差距,对2011年和2012年武汉市农村人均收入进行了预测计算.根据相关模拟检验与残差修正,灰色马尔可夫链可视为农村人均收入预测的可行且有效的方法.结果显示,单纯地运用灰色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均值是0.687%;通过马尔可夫链模型的二次模拟得到的误差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6.
生态足迹可以用来定量地分析国际贸易的生态影响和可持续性.传统的生态足迹测算法具有参数不稳定性且忽略了各地区之间真正的生态比较优势,测算的结果误差较大.提出用能值理论模型测算国际贸易中内涵的生态足迹.能值理论模型所使用的能量折算系数、能值转换率等参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相对稳定,测算结果相对更加准确.为了反映国际贸易的生态资源利益分配,基于测算的贸易足迹定义了生态贸易条件.对1991-2010年中国贸易足迹的实际测算显示,1991-199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足迹基本平衡,生态贸易条件在波动中趋于上升;而1995年以后进口足迹增长远快于出口足迹增长,净进口足迹不断增大,生态贸易条件不断下降.对净进口足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总人口、人均收入、每千美元GDP的能源使用量对净进口足迹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第三产业比重对净进口足迹也有不太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