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客观和准确地挖掘和评价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选取技术投入、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水平、人口规模和绿色植被用地面积等因素作为评价依据,构建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组合赋权法构建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评价模型,实证分析2000~2011年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组合赋权法结果显示:技术投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和绿色植被用地面积是影响我国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组合赋权法在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评价分析的运用,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进一步确定CO2排放量影响因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DEA方法测算了2005-2012年我国大陆30个地区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平均水平,通过相关分析确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对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分析.结果显示:1)除少数省份能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外,其余省份都存在能源投入的冗余,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冗余量较多,其节能潜力较大;2)技术水平、研发强度、劳动生产率、国有化程度、市场开放程度对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和工业企业平均规模无显著影响;3)按照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排序,依次是市场开放程度、技术水平、研发强度、劳动生产率、国有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Solow模型出发,同时将产业结构、能源和对外贸易因子纳入到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中,建立主成分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本文同时基于能源与产业结构的分析,是对已有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回归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因素和能源因素对浙江省经济增长较其他因素具有较强的正向带动作用.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建议,建议相关部门尤其要做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两手抓"工作。  相似文献   

4.
选取我国部分省际1995—2008年数据,并根据各地区GDP和CO_2排放数据将它们划分成四个区域,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把各区域CO_2排放增长率分解为11种驱动因素的加权贡献,并对这一时期中的3个时间段和每一种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对各区域CO_2排放增长的正向影响因素为人均GDP、家庭年平均收入、人口总量、交通工具数量和家庭数量;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居民生活能源强度.(2)在研究的每一阶段,各个区域人均GDP增长都是CO_2排放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同时家庭年均收入的提高对CO_2排放起到了持续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第二阶段,这也表明我国的CO_2排放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3)各个区域CO_2排放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生产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这与各个区域加大研发经费支出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生产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CO_2排放的最重要措施.研究结论为我国在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控制碳排放增量,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技术研发支持机制,各个省域构建各具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对中国2000-2012年不同产业部门、不同能源消费类型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利用Kaya恒等式改进模型结合LMDI分解法对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显示:经济产出水平、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正向的,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是负向的.最后提出节能减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将SBM模型与四阶段DEA方法结合,研究了我国30个省市地区2004~2012年间省际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同时考察了地区投入与产出松弛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环境约束的影响明显,科学评价能源环境效率必须把环境污染引入全要素能效测度之中;随着时间发展,各省间的效率存在优者愈优、劣者愈劣的两级分化趋势.对松弛量的Tobit回归结果显示:GDP是改善能源环境效率的有利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是其不利因素,技术改进和环境治理对提高效率无显著影响;外部因素差异对能源环境效率有显著地影响,剔除外部因素差异的影响,将使效率能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7.
选取不同产业部门和不同行业为基础,将碳排放系数、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作为影响因素,采用对数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ivisia Index, LMDI)对河北省2005-2010年和2011-2016年两个时间段的碳强度影响因素进行分解.首先分三次产业进行LMDI分解;其次将产业部门进一步细分为六个部门进行因素分解;最后从工业部门中选取六大高耗能行业进行因素分解.研究结果显示,在LMDI因素分解中,能源强度是影响河北省碳强度的最重要因素.以三次产业和六个产业部门为基础的LMDI分解结果为例,第二产业的能源强度对碳强度贡献率最高,尤其是工业部门贡献值最大.在2005-2010年间,工业部门能源强度贡献率高达94.54%,在2011-2016年间,贡献率高达97.47%;其次是产业结构效应;最后是能源结构效应,虽然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效应也为负值,但是相比能源强度效应而言很低,说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对六个高耗能行业因素分解发现,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碳强度下降有很大的抑制效应,必须对高耗能行业加强能源强度等各方面监管.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利用1978年-2010年统计数据,对影响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活动人口比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均消费额和对外贸易度等因素,均对我国人均碳排放量具有正向的影响。而产业结构和工业能源效率对于碳排放量增长具有负向影响,它们对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本文还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变量之间的Granger长期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经济活动人口比重与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的结果,从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角度,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垂直创新模型框架下,将能耗强度和碳减排比例引入生产函数,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警惕意识引入效用函数,建立了一个动态的内生低碳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求解所建动态优化模型,找到了经济长期均衡增长的最优路径,讨论了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与经济均衡增长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各参数对经济最优增长路径的影响,比较了化石能源内部消费结构不变和逐年清洁两种情景下的经济最优增长路径的异同。长期来看,能源强度、二氧化碳减排速率与经济增长率有相互的负向线性关系,缩小反映化石能源内部消费结构的综合碳排放系数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非化石能源比例越高,低碳技术应用越广泛,研发成果对技术积累的贡献率越大,消费者对当前消费的偏好程度越小,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警惕意识越强,则越有利于经济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非居住性不动产为产业发展和人才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知识溢出,提升了城市创新产出水平。本文逻辑推理了不动产消费结构影响城市创新及其经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人才集聚作用于创新产出的理论模型,以2008-2018年中国248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发现:(1)不动产消费结构与创新产出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产业结构和人才集聚在不动产消费结构与创新产出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3)高等级不动产消费结构对创新产出存在更强的影响;随创新产出分位点提高,不动产消费结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呈“微笑”型曲线变化;除东北地区外,东部地区的不动产消费结构对创新产出的作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研究期限后期的不动产消费结构对创新产出呈现了更强的影响。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不动产经济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内容,发现了产业结构和人才集聚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对不动产的空间布局,城市不动产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1990-2016年统计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中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测算,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方法,对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6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效率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研发强度、市场开放程度、能源结构和能源价格等影响因素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能源结构、研发强度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作用程度相对较大.基于误差修正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各个影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短期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能源结构、研发强度和能源价格对短期工业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更加全面、准确地度量影响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在分析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包含产业结构份额、部门能源效率份额和能源结构份额的三因素几何均值能源强度分解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将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从产业结构和部门效率份额中分离出来,而且克服了当数据集合中出现零值时,现有处理方法产生较大误差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精度较高的多因素能源强度分解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能源及其引致的碳排放等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全局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严峻的能源挑战.节约能源、大幅度改善能源效率是我国应对能源和气侯变化挑战的一条极其重要且有效途径.本文综合考量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效率及经济增长等4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中国一次能源利用的CO2排放及碳排放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扩大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引入城镇化及居民消费等因素拓展LMDI模型,解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动为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消费抑制因子、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人口规模六大效应,并探讨上述六种效应变动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率及其作用机理。然后,选择中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及其分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 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42.1167亿吨,消费抑制因子效应、城镇化效应、居民消费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为正效应,而碳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为负效应,并且居民消费效应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量变动的主要人口因素。较之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效应明显较高,但其能源强度效应则相反,中部地区碳排放因子效应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减缓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而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方向则相反,最后,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无显著地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沼气是农村新能源的主体,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从人口、经济、资源、能源消费结构和市场五个方面,用灰关联方法分析了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推动力,并通过实地调研验证了研究结论.结果表明,影响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电力、煤和大牲口存栏数;收入水平越高,农户越能接受沼气池建设,但也会导致沼气池使用效率下降.建议经济发达地区逐渐取消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同时加大贫困地区资金扶持力度,削减经济发达地区户用沼气建设补贴.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我国能源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构建我国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基于最优组合赋权法建立能源效率评价模型,并对2000~2011年我国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显著提高;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重工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增长值比重、R&D投入、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是我国能源效率最主要的影响指标,而天然气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和水、核、风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对我国能源效率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阶段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了我国2009年29个省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分解变量.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于各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各地区政府财政支出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是全要素能源效率改善的有利因素;各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各地区工业总产值占中国所有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增加是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在剔除环境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全国平均规模效率的降低是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下降主要因素.最后由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聚类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表现最优,中部次之,西部最次.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出口中碳排放的恒等式,并利用指数分解法(IDA)中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DMI)对影响碳排放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出口贸易中的出口总额增长是影响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碳排放的增长也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出口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减少有积极作用,但影响有限.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出口结构,增加低碳科技研发投入来有效减少中国出口中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19.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8,(2):211-223
提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博弈交叉-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中国2002-2014年30个省份的电力能源面板数据进行电力能源终端消费效率评价,并采用SYS-GMM动态面板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省际电力能源终端利用效率出现负增长,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变动是引发该问题两大因素。(2)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借助技术效率的后发优势,在电能终端消费效率的排序中跻身榜首,其次是华北和东北地区,而华东、华中和南方地区则处于末位。(3)电力能源效率具有传递效应,其前期表现会对现期产生显著影响,此外电力价格、对外开放程度和技术进步对电力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与电力能源效率具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三要素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门限面板模型,对2000~2014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能源利用效率变量存在明显的三门限值,把我国30个省份分成四大类,不同类别的地区在能源效率和能源投入规模上存在显著差异.能源利用效率比较高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随能源投入增加而变大,而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地区则相反.另外能源利用效率高的地区,能源投入规模大,能源产出弹性也大,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贡献率也比较大,且未来继续靠能源拉动经济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