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β—环糊精衍生物的金属配合物催化RNA的水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 β-环糊精 (β- CD)与马来酸酐合成了双 (6 -氧 -丁烯二酸单脂 ) - β- CD(简称 E1 ) ,用 KI对 E1 进行取代 ,生成了双 (6 -碘 ) - β- CD,其与组氨酸在 Na OH溶液中反应 ,生成双 (6 -氮 -组胺酸 ) - β- CD(简称 E2 ) ,E2 分别与 Mg( )、Zn( )、Fe( )和 Fe( )形成配合物 .研究了这 4种金属配合物对 RNA的水解 ,并与 Na OH水解 RNA进行了比较 ,发现 E2 · Fe( )对 RNA的水解能力可达到 Na OH水解 RNA能力的 96 .9% .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环糊精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性能 ,合成了环己胺修饰 β-环糊精与嗪的固态超分子配合物 ,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热分析等结构参数的表征 .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该固态超分子配合物的发光性质 ,并与嗪进行了比较 ,发现超分子配合物较嗪荧光最大发射波长蓝移了 1 5 5 nm,荧光发射强度增强了 4.9倍 ,半峰宽变窄了 5 1 nm  相似文献   

3.
超分子体系中醌类光还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9,10-蒽醌-2-磺酸(AQS)在(β-CD)和甲基化β-CD超分子体系中的光还原反应。即使在无氢原子给予体(HAD)和不除氧的实验条件下,CD的加入都能导致光还原反应速度剧增。机理研究表明此现象主要由CD的微环境引起,依赖于第二客体甲醇的浓度。甲醇既可与AQS-CD形成三元包络物,又能导致AQS从包络物中挤出。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在 β-环糊精 ( β- CD)和各种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存在下 5-溴 - ( 2 -噻唑偶氮 ) - 5-二乙氨基苯甲酸 ( 5- Br- TADEB)与铑的显色反应。在 p H 4.0~5.7的 HAc- Na Ac介质中 ,Rh3 +与 5- Br- TADEB形成稳定的 1∶ 2蓝色络合物 ,最大吸收波长位于 687nm处。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体系无明显作用 ,β- CD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别加入使体系灵敏度提高 2 0 % ,而当 β- CD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同时加入则可使体系灵敏度提高 50 % ,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 .1 4× 1 0 5L·mol-1·cm-1。该方法已用于含铑催化剂中微量铑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孙延春 《化学研究》2008,19(1):95-97
通过荧光光谱法和^1HNMR研究了水溶液中β-环糊精(β-CD)与TritonX-100形成的超分子包络物.结果表明,在溶液中β-CD与TritonX-100形成了1:1二元包络物.25℃时超分子包络物的表观稳定常数为(3.04±0.22)×10^4L/mol.TritonX-100疏水性端包结在β-CD空腔内.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关于环糊精(CD)超分子包络物的相变温度与热释出行为和主客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些文献中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和气相色谱耦合时间飞行质谱等方法提供的CD超分子包络物的热力学数据比较发现,在超分子包络物中CD与客体的相变温度及客体的释出形式依赖于客体被包结前的物相与主客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客体的类型如:形态、结构、极性和体积等都会影响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导致包络物展现不同的相变和热释出温度.而且,主客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越强,超分子包络物的释出温度越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溶液2D-ROESY谱,利用溶液2D-ROESY谱, 13C固体高分辨谱以及自扩散系数测量等核磁共振技术, 研究了环糊精(CD)和α-萘乙酸(α-NA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α-CD和β-CD均能与α-NAA形成包络物, 但是由于尺寸更为匹配, β-CD与α-NAA体系的包络相互作用强度明显比α-CD和α-NAA体系的大; 通过测量 β-CD与α-NAA混合溶液中α-NAA的自扩散系数, 计算出包络物结合与解离的平衡常数, 以此为基础对β-CD/α-NAA 体系在实现α-NAA缓释方面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探讨. 13C固体高分辨谱以及自扩散系数测量等核磁共振技术, 研究了环糊精(CD)和α-萘乙酸(α-NA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α-CD和β-CD均能与α-NAA形成包络物, 但是由于尺寸更为匹配, β-CD与α-NAA体系的包络相互作用强度明显比α-CD和α-NAA体系的大; 通过测量 β-CD与α-NAA混合溶液中α-NAA的自扩散系数, 计算出包络物结合与解离的平衡常数, 以此为基础对β-CD/α-NAA 体系在实现α-NAA缓释方面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微量六氢吡啶(HHP)存在下,由于三元包络物α-溴代萘(-αB rN)/β-环糊精(-βCD)/HHP的形成,不经除氧就可观察到强而稳定的室温磷光(RTP)发射。详细研究了温度、pH值以及形成包络物的3种组分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对体系RTP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体系的RTP强度与-αB rN的浓度在2.0~20.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α-B rN的检出限3.7×10-8mol/L。将所建方法用于合成样品中-αB rN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2.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7%(n=7)。  相似文献   

9.
荧光光谱法研究α-溴代萘与β-环糊精2:2重叠包络物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勇  黄贤智 《化学学报》1997,55(1):69-75
本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α-溴代萘(α-BrNp)在β-环糊精(β-CD)水溶液中与β-CD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这一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体系的荧光光谱的变化反映了两个1:1的α-BrNp-β-CD包络物分子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进一步形成一种2:2的重叠包络物。  相似文献   

10.
在KCl水溶液介质中,以单扫示波极谱及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硝基氯苯及其与各种环糊精包络物的电化学行为。硝基氯苯与β-环糊精、羟乙基-氨基-6去氧-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羟乙基-β-环糊精的包络比均为1:1。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各包络物的包络常数。通过测量溶液的热力学参数ΔH、ΔS、ΔG,讨论了包络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杀鼠剂溴敌隆(BRD)的超分子作用, 结果发现二者可形成1∶1的超分子包络物, 室温下包络常数为357.7 L/mol. 通过相关数据和对4-羟基香豆素的对比试验初步探索了溴敌隆和β-环糊精的包络模式, 应该是溴敌隆结构中的疏水基团4-羟基香豆素母环或者溴代联苯基进入了β-环糊精的疏水空腔之中从而形成超分子包络物. 实验还观察到这种包络作用可以大大增敏溴敌隆的荧光. 据此, 建立了水溶液中测定溴敌隆的荧光光度法并考察了影响二者包络作用的因素. 在优化的条件下, 线性范围为8.0×10-8~1.0×10-5 mol/L, 检出限2.5×10-8 mol/L. 该方法用于渠水中微量溴敌隆的测定, 回收率为92.2%~109.4%.  相似文献   

12.
异丙嗪—β—环糊精包络物性质及手性分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引言异丙嗪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其分子结构中含一个手性中心,即存在对映异构体。β-环糊精(β-CD)与大多数药物分子形成包络物,使药物分子水溶性增加和药效延长。本文研究了异丙嗪与β-CD形成包络物的紫外光谱性质,比较了异丙嗪和异丙嗪-β-CD包络物最大吸收波长的变化。利用玻碳电极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异丙嗪与β-CD生成包络物的电化学行为,采用“电位法测定了包络物的配位比m和解离常数Kd。利用高效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通过向背景电解质中加入β-CD对异丙嗪的对映异构体进行了手性分离。2实验部分2.1仪器…  相似文献   

13.
β-环糊精与阿霉素相互作用荧光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荧光光谱技术确定了β-环糊精(β-CD)与阿霉素(ADM)之间的超分子包络物ADM-β-CD的形成。 研究了时间、浓度和温度对包络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包络物形成的化学计量比,计算了在不同温度下的包络常数和包络反应的热力学参数。 在33 ℃、pH=7.0时,包络常数K=2.98×106 L/mol,且包络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变小,该包络反应属于焓驱动的自发的放热反应。 由于β-CD对ADM的天然荧光有增强作用,因此,ADM与β-CD形成超分子包络物后,荧光强度增大,荧光光谱是研究ADM与β-CD超分子包络反应的很好的技术。 求得β-CD增敏荧光法定量测定ADM的线性回归方程为:F=5.64×108c+47.26,相关系数r=0.9985,检测下限为6.30×10-8 mol/L。  相似文献   

14.
β-环糊精聚合物-二茂铁安培型葡萄糖氧化酶电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 β-环糊精的空穴结构 ,通过主客体化学反应将二茂铁包络在 β-环糊精聚合物的空穴中 ,同时将葡萄糖氧化酶交联在 β-环糊精聚合物上 ,制成对葡萄糖有灵敏响应的生物传感器。循环伏安和安培检测表明包络在 β-环糊精聚合物空穴中的二茂铁更加接近酶的氧化还原中心 ,可以有效地作为葡萄糖氧化酶和玻碳电极之间的电子媒介体 ,葡萄糖浓度在1.0×10-2 ~8.0mmol/L范围内 ,其浓度与电流响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方法的检出限为2.0×10-3 mmol/L(S/N=3) ,在10s之内达到最大响应的95 %。用该法测定了血清中的葡萄糖含量 ,结果与传统方法吻合。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H_2O和CTAC+β-环糊精(β-CD) +H_2O体系在298.15K时的电导和密度,计算了一系列重要的热力学参数,如临界胶 束浓度、胶束离解主工、CTAC分子碳链从β-环糊精水溶液到胶束的转移自由能、 CTAC的标准偏摩尔体积以及CTAC和β-CD形成的包络物的计量比和包络常数等,结 果表明,β-CD对CTAC的胶束化有较显蓍的影响,由于CTAC的疏水碳链被β-CD空腔 包络,CTAC的热力学活度降低,削弱了其胶束的生成,但是,β-CD及其包络物基 本上不参与CTAC胶束的生成,而且一旦胶束形成,包络物对CTAC的胶束性质也没有 明显的影响,在简单模型的基础上不参与CTAC胶束的生成,而且一旦胶束形成,包 络对CTAC的胶束性质也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简单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CTAC分子碳 链进入β-CD疏水空腔的CH_2基团的数目,从另一方面证明β-CD与CTAC分子形成了 包络物,当β-CD的浓度较高时,包络物的计量比为2∶1。  相似文献   

16.
β-环糊精存在下直链脂肪醇诱导1-溴萘室温磷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β-环糊精(β-CD)溶液中直链脂肪醇(A)诱导1-溴萘(1-BrN)的室温磷光光谱性质.结果表明,三元包络物中1-BrN分子的磷光起初随醇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强,正戊醇对磷光呈现最大的敏化作用,随后从正己醇至正辛醇,磷光强度逐渐下降.测定了包络物组成和稳定常数,发现1-BfN和A:β-CD包络物的结合强度是三元包络物磷光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并从三元包络物可能的结构解释了醇分子大小对室温磷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环己烷存在下环糊精诱导a-溴代萘室温燐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微量环己烷存在下,β-环糊精能诱导α-溴代萘发射强的室温燐光.发光光谱、燐光寿命和荧光偏振的实验证实了β-环糊精一环已烷一α-溴代萘三元包络物的形成.测定了三元包络物的表观形成常数,讨论了环已烷对β-环糊精诱导α-溴代萘室温燐光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对称铀酰-salophen受体对α, 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客体及手性小分子的分子识别。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受体的U原子与客体的O3原子配位,且受体与客体之间结合能随受体上芳环取代基的增大而增大; R2, R3-系列配合物中U―O3键的稳定性比R1-系列的更强;配位后的α, 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中C=C与C=O之间的共轭效应减弱。而且,通过圆二色谱(CD)及结合能计算表明:芘基铀酰-salophen (受体3)对(R)-1-(2-萘基)乙胺的分子识别选择性优于(S)-1-(2-萘基)乙胺。因而,这些研究结果为不对称铀酰-salophens具有分子识别能力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一种光电双功能探针(Fc-C≡C-Ph-Bipyridine),采用紫外光谱和电化学的方法对葫芦脲CB[7]和二茂铁衍生物的包络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计算了包络比和包络常数。研究结果表明,二茂铁衍生物与CB[7]形成了稳定的包络物,包络比为1∶1,包络常数达4.8(±1.8)×105L.mol-1,实验得到的光谱学结果有力地支持了电化学结果。  相似文献   

20.
β—环糊精和α—萘乙酸包络物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水溶液中β-环糊精和α-萘乙酸包络反应,研究了包络物的荧光光谱性质,测定了包络物的形成常数,讨论了各种水溶性一元醇对该包络物形成及荧光性质的影响,并对其应用了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