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水蒸气在超疏水表面上的冷凝传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温裂解法在紫铜基底上制备了疏水性碳纳米管膜,通过对此碳纳米管膜进行氟化处理,改善了表面的疏水性.在室温下,实验测得水在这种表面上的接触角在90°~130°之间.以水蒸气为冷凝介质的冷凝传热实验表明,水蒸气在超疏水纳米材料表面上能形成较好的滴状冷凝,冷凝传热膜系数可达40000 W/(m2·K).与纯粹膜状冷凝相比,冷凝传热系数提高3~4倍.分析表明,此碳纳米管膜所产生的附加热阻只占冷凝传热热阻的千分之一,对冷凝传热膜系数的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2.
兰忠  徐威  朱霞  马学虎 《物理学报》2011,60(12):120508-120508
根据反射光谱可用于分析固体表面介质凝聚状态的原理,理论分析了不锈钢表面上不同厚度薄液膜对表面反射率的影响,确定了在冷凝过程中该表面上冷凝液形成和更新过程导致相应反射率变化的范围. 通过分析滴状冷凝实验过程反射光谱的文献数据,研究了滴状冷凝过程壁面上蒸气分子凝聚特征,发现在实际的滴状冷凝传热过程中,液滴脱落后形成的裸露表面上存在反射特征介于液膜与体相蒸气分子之间的介质. 结合蒸气冷凝过程的分子团聚模型,得到了在滴状冷凝过程中近壁面附近的蒸气分子形成分子团聚分布的合理性. 此外,分析发现表面微观结构将改变团聚体分布密度,从而影响冷凝核化过程的现象. 这为冷凝传热强化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分子团聚 反射光谱 滴状冷凝  相似文献   

3.
滴状冷凝过程液滴自由表面温度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忠  朱霞  彭本利  林勐  马学虎 《物理学报》2012,61(15):150508-150508
对于滴状冷凝过程及其传热强化机理, 一般通过分析冷凝壁面上液滴分布和运动规律进行研究, 并且将单个液滴视为稳定的个体, 很少涉及液滴内部运动特征. 本文通过红外热像仪观测了纯蒸气滴状冷凝过程中, 液滴运动时自由表面温度场的演化过程. 发现在疏水壁面上, 液滴由于合并或脱落而发生移动过程中, 其自由表面温度先降低, 而后升高并高于移动前温度. 通过分析疏水表面上液滴移动过程的物理模型, 认为液滴移动时表面液膜发生履带式滚动现象, 或者发生液滴内部与自由表面附近的液体间形成对流和掺混现象. 对液滴运动时表面温度演变规律的分析表明: 触发液滴表面发生持续冷凝可能需要克服一个临界过冷度, 当气液间温差超过该临界值时才诱发冷凝; 液滴合并或脱落等整体运动过程, 导致了液滴内部的运动特征, 并促进了较大尺寸液滴表面发生直接冷凝, 这为强化冷凝传热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滴状冷凝是一种高效传热方式.实验证明(1),滴状冷凝的传热系数是膜状冷凝的20至30倍.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传热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滴状冷凝的研究(2)、(3)、(4),但至今仍未获得有应用价值的滴状冷凝表面.本文应用离子注入表面处理技术,在金属铜表面二千埃的表层内注入化学活泼性元素,制备出低表面能的合金材料,并在这些表面上实现了常压水蒸汽的滴状冷凝.  相似文献   

5.
含有不凝气体的蒸汽滴状冷凝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饱和水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在垂直表面上滴状冷凝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不同的压力条件下不凝气对冷凝传热的影响。与膜状冷凝实验结果对比表明,滴状冷凝对含有不凝气的蒸汽冷凝传热有强化作用;在较高的冷凝压力下不凝气体对传热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了蒸汽滴状冷凝中液滴合并过程表面温度分布及演化机制,并基于此分析了不同尺寸液滴表面温度随传热通量变化的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与蒸汽在微小液滴表面发生连续冷凝不同,液滴合并过程中蒸汽通过四个阶段实现在大液滴表面的周期性冷凝传热;其中,在液滴吸收蒸汽冷凝放热阶段和向壁面传热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平衡,高热通量时,蒸汽向液滴表面传热过程占主导,液滴表面温度随尺寸增加而升高;低热通量时,液滴向冷凝壁面传热过程占主导,液滴表面温度随尺寸增加而降低。液滴运动引起的蒸汽在大液滴表面直接冷凝过程为强化低压蒸汽冷凝传热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蒸汽的滴状冷凝进程中,液滴生长包括冷凝生长与合并生长。液滴生长作为影响滴状冷凝演变的关键行为,其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滴状冷凝演变机制和换热机理。本文基于滴状冷凝全过程的数值模拟,针对不同凝结核密度下的滴状冷凝演变和液滴生长方式开展研究。模拟中采用Cassie模型对液滴的冷凝生长进行描述,耦合邻近搜索算法和守恒定律对液滴的合并生长过程进行模拟。经实验结果和理论模型验证,本文模拟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最大液滴尺寸主要来源于合并生长,其增速是衡量滴状冷凝演变速度的表征;随着凝结核密度的升高,演变速度呈线性提高,换热能力先增后减;高合并频率的表面能有效提高合并生长对最大液滴尺寸的贡献比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CFD手段计算分析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启动过程、负载突变两种工况下的动态响应特性,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分析了燃料电池动态工况下膜内含水量、极板电流和阴极扩散层水饱和度三个参数在负载变化时的响应速度,认为膜内含水量、极板电流在2s左右即可达到平衡,而阴极扩散层水饱和度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9.
分子自组装膜表面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不同处理工艺制备十八烷基硫醇自组装膜,研究制备的表面上蒸气冷凝传热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的成膜温度,可以实现膜表面上水蒸气冷凝形态从膜状到滴状的过渡.并研究了该表面上滴膜共存状态下的冷凝传热特性,表明过渡状冷凝传热随固液自由能差渐进变化的实质是冷凝形态的渐进变化,表面上冷凝液运动形态的不同也将导致传热性能的改变,并对自组装膜表面上的冷凝传热系数可能随操作时间的增加而回升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进行了CO_2-水混合蒸气在不锈钢V形纵槽表面进行了凝结换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O_2质量浓度在80%~94%范围内,两V形纵槽表面的凝结换热特性均优于光滑平板。1 mm×2 mm纵槽冷凝表面的凝结换热系数比平板提高了8.51%~15.4%。在20%~94%浓度范围内,1 mm×2 mm冷凝特性均优于0.5 mm×1 mm冷凝块,所以适当增加肋片的高度和肋间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冷凝传热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我们所研究的共振干涉接收端声压振幅方程以及用微机解此方程的数学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介绍了不确定的有关概念、名词术语,给出了不确定度A类分量、B类分量和展伸不确定度的表达式。说明了不确定度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列举了不确定度在实验中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刘林  季江徽  廖新浩 《计算物理》2001,18(2):185-188
小行星是太阳系最重要的一类小天本,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一条主带和近地空间,近地小行星轨道的最大特点是其轨道半长径与地理轨道半长径相近,或近日距离接近甚至小于日地平均距离,其运动可深入到地球轨道的内部,迷将导致该类小行星与地球(还有金星、火星等)十分靠近甚至发生碰撞,这一特征给其轨道演化数值研究带来一些困难,包括天体力学方法中一般消除碰撞奇点的正规化处理以及对定性研究十分成功的辛算法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失败,通过对几种常用数值方法(包括辛算法)计算效果的比较,根据小天体运动自身的特性,给出了相应处理措施,从而可提高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15.
光敏树脂固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华良  曹向群 《光子学报》1994,23(2):168-173
本文探讨了高新技术──快速成型技术中关键材料:光敏树脂的光固化机理。着重分析了光敏预聚物和光敏引发剂的光交联固化机理,并对光固化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阐述实验验证螺线管磁场分布时理论与实验结果的差异原因及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介绍了电涡流传感器互换性的概念及提高互换性的方法,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朱洪玉 《大学物理》1998,17(11):5-7
从拉格朗日函数的不确定性出发,通过作为积分上发的坐标函娄之作用量S=∫tt1Ldt′=S(x^μ)及其不确定性,得到ψ与ψ′=e^-iqa(x^μ)ψ等效-定域规范不变性或日局域对称性。  相似文献   

19.
混沌的解析与e-measure混沌摆实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阐述了混沌的建模;利用旋转移动传感器对物理摆的相空间轨迹进行了实时测量,记录了混沌产生过程中相空间的角位移和角速度的变化。证实了混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以及混沌中3周期点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新建波荡器对储存环束流产生的各种影响,计论了在高亮度模式下,波荡器产生的效应。结果表明:波荡器安装在第三直线节在两种工作模式下对环的影响都有小,不影响正常运行,无须补偿。但安装在第四直线节时,在高亮度运行模式下对电子束流的影响较大,如不进行补偿,环将无法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