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儒  钟炳 《燃料化学学报》1998,26(6):538-542
采用XRD表征手段对不同稀土元素不同组成的Cu-Al-M(M=Nd,Ce和La)合金及其碱抽提产物RaneyCu-M催化剂的体相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所有Cu-Al-M合金均形成有二元CuAl2和三元CuMAl8的两种晶相,随着稀土元素含量的增中,三元Cu,MAl8晶相逐渐增多。而且其中的Al难于CuAl2中的Al的抽提,RaneyCu-M催化剂中只存在金属铜的晶相,未形成Cu-M晶相,而一随着Al  相似文献   

2.
采用停流法对PH=7.8的磷酸盐缓冲液体系中丝氨酸铜Cu(Ser)2和甘氨酰甘氨酸铜Cu(Gly-Gly)2催化超氧了脑子自由基O2-歧化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求得不同温度下的催化速率常数kcat、反应级数n、活化能En及指前因子A,初步探讨了Cu(Ser)2和Cu(Gly-Gly)2催化O2-歧化反应机理,证实了第一步反应为整体反应过程的速控步骤。  相似文献   

3.
4.
聚合物键合Cu(Salen)的合成及其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哲斌  李翔等 《分子催化》2001,15(5):391-393
一些简单的无机配合物已经广泛地用作氧载体和氧化催化剂,其中研究较多的是过渡金属卟啉和席夫碱(Schiff base)-过渡金属配合物。其中,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简单、易于控制配体的电子与立体因素,因而其催化性能的调变更具有灵活性,其分子氧体系已用于烯烃的环氧化和醇类的氧化,卟啉钴配合物-分子氧体系对硫醇的催化氧化研究已报道,其于席夫碱-金属配合物具有结合分子氧的特性和催经作用,以及高分子配合物催化剂的特点,我们合成了聚合物键合双水扬醛缩乙二胺合铜(Ⅱ),并将其用于催化分子氧氧化丙硫醇转化成二硫化物。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热环境对Cu-Mn-Ce-O催化剂表面积、结构、氧性能及对甲苯催化氧化活性的影响。发现CeO2作为助催化剂,对延缓氧化铝载体的表面收缩几乎没有作用,但能阻止催化剂中CuMn2O4尖晶石的生成,防止无定型活性相在高温环境中的烧结,提高催化剂水热稳定性能,尤其在温度高于800℃时,效果尤佳,合适的Ce/Cu原子比为0.38~0.44。  相似文献   

6.
La—Cu—Mn系钙钛矿型(ABO3)催化剂性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共沉淀法制得了Cu2+部分取代La3+的La1-xCuxMnO3钙钛矿型催化剂,通过XRD、TPR、电镜分析及活性评价,研究了Cu2+的部分取代对La1-xCuxMnO3系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2+部分取代La3+后,使催化剂易被还原,活化能降低,对CH4、CO氧化反应,均有最佳取代量使催化剂的活性最佳,其值分别为0.2和0.4,这是由于随x值的增大,催化剂晶格缺陷增多,晶格氧的化学势增大的缘故  相似文献   

7.
采用浸渍法对无定形ZnO分别用稀H2SO4和(NH4)2S2O8溶液处理,制备了SO4^2-/ZnO和S2O8^2-/ZnO固体酸.通过固体离子交换法制备了Cu(I)/SO]4^2-/ZnO和Cu(I)/S2O8^2-/ZnO两种催化剂,并采用XRD,FTIR,TPD和TPR等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用稀H2SO4和(NH4)2S2O8溶液分别浸渍处理无定形ZnO,经过500~600℃高温焙烧后得到的SO4^2-/ZnO和S2O8^2-/ZnO固体酸表面形成了Zn3O(SO4)2物种;py—FTIR结果表明,两者均具有B酸中心和L酸中心,进一步的NH3-TPD研究结果证明,制备的固体酸NH3脱附峰均出现在543℃附近,属于高强度固体酸.结构分析认为,由于SO4^2-强烈的电子诱导作用,SO4^2-和ZnO形成的桥式配位物种产生了B酸中心和L酸中心,而其螯合配位形成的物种没有酸性.SO4^2-/ZnO和S2O8^2-/ZnO固体酸与CuCl进行离子交换所制备的Cu(I)/SO4^2-/ZnO和Cu(I)/S2O8^2-/ZnO催化剂的Cu(I)易于还原,对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DMC)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DMC选择性为98.3%,时空收率可达到1.9g(g·h).  相似文献   

8.
锆钛(IV)试剂催化缩醛(酮)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鹏飞  许主国 《合成化学》1995,3(4):363-366
缩醛(酮)的合成是有机合成中保护羰基的重要手段,该类化合物又是的这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香料,本文探讨了锆钛(Ⅳ)的一些化合物对该反应的催化作用,并成功地合成数种缩醛(酮),所有产物均进行了NMR及IR测定,对影响反应的诸因素(催化剂,时间,配料比)进行了研究,在酯羰基存在下该催化剂能选择性地使酮羰基反应,产物产率高,分离简单。  相似文献   

9.
寇兴明  胡艳  黄忠  孟祥光  曾宪诚 《中国化学》2005,23(10):1303-1308
The catalytic hydrolysis of bis(4-nitrophenyl)phosphate (BNPP) by lanthanum(Ⅲ) ion in the presence of amino-alcoholic ligands: diethanolamine (DEA) and triethanolamine (TEA), was investigated kinetically at 30 ℃.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nuclear dihydroxo complexes formed by lanthanum(Ⅲ) ion with aminoalcoholic ligands might be the catalytically active species which catalyze the hydrolysis of BNPP to different extents and the catalytic mechanism was believed to involve the synergism of double Lewis acid activation of the substrate and an intramolecular nucleophilic attack of a bridging oxo ligand.  相似文献   

10.
高景星  万惠霖 《分子催化》1995,9(2):125-131
Ru(OAc)2(Ph3P)2和1或2摩尔的双-(二苯基膦)乙烷(dppe)在回流的甲苯中反应,分别生成双膦配位的Ru(OAc)2(Ph3P)(dppe)和Ru(OAc)2(dppe)2。并进行了元素分析、IR、NMR等谱学表征。在温度-50至40℃的范围内,测定了Ru(OAc)2(Ph3P)(dppe)的^31P{^1H}NMR谱,讨论了配合物中膦配体的配位状态。在反应温度30至90℃、氢压1.  相似文献   

11.
12.
在离子液体BMImPF6中,用不同的钯催化剂和Lewis酸三氟甲磺酸铜Cu(OTf)2共催化苯乙烯二聚反应,发现用Pd(OAc)2/Cu(OTf)2作催化剂,Pd/Cu物质的量之比为1~4时,可高产率高选择性地获得苯乙烯二聚产物1,3-二苯基.1-丁烯.BMImPF6对催化剂有较好的溶解性,可固定催化剂体系,使催化剂有效地与产品分离.同时,α-甲基苯乙烯的二聚反应表明,室温下不发生反应,提高温度有利于反应进行.  相似文献   

13.
特木勒  寇元 《分子催化》1992,6(5):328-338
以Ni_2Cp_2(CO)_2(Cp=C_5H_5)为催化剂母体化合物,γ-Al_2O_3,SiO_2为担体制备了担载型镍催化剂,对母体化合物及热分解处理前后的催化剂样品在同步辐射装置上进行了外延X-光精细结构(Extended X-ray Absorpdon Fine Structure)测定,以先进的球面波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标样拟合结果与文献XRD完全一致。催化剂的EXAFS表征结果表明,母体化合物与氧化物担体表面发生了较强的化学作用,镍组分具有较高的分散度,镍在氧化硅表面存在Ni[(O)_8]_n,Ni—Ni两种配位,而在氧化铝表面几乎只存在Ni[(O)s)_n配位,催化剂上Ni—Ni键长比母体化合物Ni—Ni键长增加0.01nm左右,Ni—Ni键的伸长及其配位状态可能对其催化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分子磁体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个新兴前沿领域[1 ,2 ] ,它涉及化学、物理、材料等诸多领域 ,多核配合物体系是分子磁体化合物中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一类体系。在多核金属配合物中 ,异多核体系的分子磁性研究尤为引人注目。有关草胺酸类、草酰胺类、草酸根类、二肟类和氰根类多原子桥异多核配合物分子磁体的设计合成已有综述报道[3] 。硫氰酸根可以将多个顺磁性金属离子桥联成一维、二维或三维分子 ,但有关硫氰酸根桥异多核配合物磁性研究的报道比较少[4,5] ,本文报道二个硫氰酸根桥联异三核配合物的合成与磁性研究。1 实…  相似文献   

15.
锆钛(Ⅳ)试剂催化缩醛(酮)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缩醛(酮)的合成是有机合成中保护羰基的重要手段,该类化合物又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香料。本文探讨了锆钛(Ⅳ)的一些化合物对该反应的催化作用,并成功地合成了数种缩醛(酮).所有产物均进行了NMR及IR测定。对影响反应的诸因素(催化剂、时间、溶剂、配料比)进行了研究。在酯羰基存在下该催化剂能选择性地使酮羰基反应,产物产率高、分离简单。  相似文献   

16.
17.
A new one-dimensional mixed-valence Cu(Ⅰ)/Cu(Ⅱ) complex [Cu(bipy)(Me2dtc)CuI2]n 1 (bipy = 2,2′-bipyridine and Me2dtc = N,N-dimethyldithiocarbamate) has been synthesized under solution condi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spectrum,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y. The crystal belongs to the tetragonal system, space group P4122 with a = b = 11.6504(16), c = 13.466(3) , V = 1827.8(5) 3, Z = 4, Dc = 2.389 g/cm3, Mr = 657.27, λ(MoKa) = 0.71073 , μ = 5.931 mm·1, F(000) = 1236, the final R = 0.0483 and wR = 0.1245. A total of 2102 unique reflections were collected, of which 2009 with I > 2σ(I) were observed. 1 consists of polymeric [CuII2]nnanions and [CuII(bipy)(Me2dtc)]+ cations.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e cations of 1 interact through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s after rotating 90° to form one-dimensional chains parallel to the anion chains. The magnetic study indicates antiferromagnetic behavior for this complex.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邻苯二甲酸酐(PA)和环氧氯丙烷(ECH)交替共聚,发现Nd(naph)3-Al(i-Bu)3(naph=环烷酸)是邻苯二甲酸酐和环氧氯丙烷交替共聚的良好催化剂。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共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共聚反应与单体浓度及催化剂浓度毕呈一级关系,表观活化能为92.3kJ/mol。  相似文献   

19.
芳烃类化合物是石化行业重要的基础原料.非石油基碳资源经合成气直接转化制取芳烃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但该过程仍存在着芳烃收率低以及催化剂稳定性差等难题.近年来相关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尝试通过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和操作条件的优化以获得更好的催化反应性能.本综述首先对该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并根据催化剂体系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总结,主要包括改性FT催化剂和复合催化剂.然后,对各类催化剂体系的反应性能特点和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改性FT催化剂常采用添加助剂或引入分子筛载体的方法调变反应中间体在传统FT催化剂上的反应路径,以促进芳烃的生成.但是,该过程倾向于生成链烃而致使芳烃选择性受到限制,而且容易形成积炭,催化剂稳定性差.复合催化剂可分为氧化物-分子筛和FT-分子筛催化剂,合成气首先在氧化物或者FT催化剂上生成某些亚稳态中间物种,随后扩散至分子筛孔道内经芳构化转化为芳烃.对于氧化物-分子筛复合催化剂,CO在氧化物上活化并生成醇类(主要是甲醇),随后在分子筛上进行C-C偶联、环化、芳构,生成芳烃.在该串联反应中,由于中间产物的不断转化,不仅使CO加氢反应的平衡右移,提升转化率,而且增加了芳烃的收率与反应的稳定性.另外,该过程CH4产物的选择性极低.对于FT-分子筛复合催化剂,合成气首先在高温FT催化剂上生成低碳烃类,然后转移至分子筛孔道内进行芳构化,该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CO转化率但芳烃选择性仍比较低.文章还详细描述了针对不同过程的反应器设计,包括单反应器和双反应器.在单反应器中可装填改性FT催化剂或物理混合的复合催化剂.对于复合催化剂,存在两种活性组分的优化反应条件不一致以及混合方式影响反应活性和产物分布等问题.因此,探索更佳的反应工艺条件对于实现合成气直接转化制芳烃的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双反应器则是将复合催化剂的两种功能组分分开装填,使分步过程分别在各自最佳反应条件下进行,从而避免了不匹配的问题.最后,该综述展望了合成气直接转化制芳烃过程存在的挑战和应用前景,为更好地设计催化剂、构建反应路径和优化工艺条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