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表面光电压谱及场诱导表面光电压谱研究了部分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电子组态与其光伏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过渡金属M(M=Cu,Co,Ni)铁酸盐系列样品中,开壳层的Cu(Ⅱ)(铁酸盐)和CO(Ⅱ)(铁酸盐)的电荷转移跃迁(CT)具有双激发态的成分,其中含有较强的低能电子跃迁;与它们相比,闭壳层的Ni(Ⅱ)铁酸盐的CT跃迁则需要较大的能量.三者的FISPS证实了它们具有不同的CT跃迁性质,为其催化反应机理研究提供了微观信息.  相似文献   

2.
应用INDO/S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对簇合物离子Mo3S和Mo3S4Mn+(M=Fe、Ni,n=4;M=Cu,n=5)分别进行分子轨道计算。根据计算得到的簇离子中的原子表观电荷和成键指标,说明Fe、Ni、Cu+与Mo3S成键作用的相对强度依次是Fe-Mo>Ni-Mo>Cu+-Mo。比较了用含组态作用的INDO/S方法计算得到的电子跃迁能与实验得到的电子吸收光谱值,并讨论了吸收峰归属情况。对于M为Fe、Ni的簇离子Mo3S4M4+,最低能量的电子跃迁吸收峰起源于异金属间电荷转移跃迁(MM’CT);而Mo3S4Cu(5+)簇离子观察到的吸收峰主要是Mo3S芯的局域内电荷转移跃迁。根据理论计算结果,由Cu+离子到Mo3S的电荷转移跃迁谱线,大约在46000cm-1以上才能观察到吸收峰。从Mo3S4Fe4+次低能量吸收峰的实验值16600cm-1和理论值16500cm-1与Mo3S的最低能量吸收峰的实验值16600cm-1和理论值16900cm-1比较,表明无论从理论上或实验上都能证实簇离子Mo3S4Fe4+在能量为16600cm-1处的吸收峰是起因于Mo3S芯的局域内电荷转移跃迁。  相似文献   

3.
在358K下用200ml/min的空气氧化碱性悬浮液合成了MFe_2O_(4+δ)(δ≥0,M=Fe、Co、Ni、Mn),并在573K下用40ml/min的H_2还原MFe_2O_(4+δ)制备了氧缺位铁酸盐MFe_2O_(4-δ)(δ>0)。用XRD、Mssbauer谱等测试方法对铁酸盐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铁酸盐的组成及第二金属组分(Co、Ni、Mn)对铁酸盐还原性能的影响。在H_2还原3h内,铁酸盐氧缺位程度随还原时间增加而增大,晶格常数也相应增大;5h以上,铁酸盐将被还原为MO-FeO或α-Fe,晶格常数几乎不变。按Fe、Co、Ni、Mn顺序,MO与FeO的相互作用能力、MO-FeO固溶体的稳定性及铁酸盐还原为MO-FeO的能力均增强,MO-FeO进一步还原为α-Fe的能力却减弱。  相似文献   

4.
卓玉华  郑维忠 《合成化学》1995,3(4):351-354
合成了新型的四(3,5-二叔丁基-4-甲氧基苯基)卟啉和相应的金属(M=Ni,Cu,Co,Zn)卟啉,用HNMR,^13CNMR,DEPT谱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并用H,^13C谱讨论了这些卟啉化合物的中心金属离子对环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新型的四(3,5-二叔丁基-4-个甲氧基苯基)卟啉和相应的金属(M=Ni、Cu、Co、Zn)卟啉,用 ̄1HNMR、 ̄(13)CNMR、DEPT谱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并用 ̄1H、 ̄(13)C谱讨论了这些卟啉化合物的中心金属离子对环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用ESR法研究了异丁醛一步氧化制甲基丙烯酸过程中所用杂多酸盐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特性,得到含不同碱金属杂多酸盐催化剂的还原-再氧化处理后的ESR谱,讨论了不同碱金属对催化剂氧化还原特性的影响,比较了催化剂中过渡金属离子Cu,V,Mo的氧还原能力,分析了Cu^+易氧化性能对催化反应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过渡元素三取代钨锗杂多酸盐异构体的氧化还原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过渡元素三取代钨锗杂多酸盐M'_xH_y[GeW_9M_3(H_2O)_3O_(37)]·nH_2O(M'=Bu_4N ̄+,K ̄+;M=Cr ̄3+,Mn ̄2+,Co ̄2+,Ni ̄2+,Cu ̄2+)的α-,β-异构体在水溶液中的氧化还原质,提出了它们的还原机理,讨论了取代的过渡元素和杂多阴离子的结构对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比较了两种异构体的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贮氢合金MmNi3.8Co0.5Mn0.4Al0.3(Mm为混合希土)粉末表面分别进行化学镀Cu,Co,Ni,Ni-Co,Ni-Sn,Ni-W。结果表明不同化学镀对合金贮氢性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MPc-PcM(M=V、Cr、Mn、Fe、Co、Ni、Cu)是催化H_2S液相氧化反应的良好催化剂,且其催化活性顺序为Co>Ni>V>Fe>Cu>Cr>Mn.采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法(INDO/S)分析了其前线分子轨道的构成特征,结果表明这几种MPc-PcM的LUMO轨道皆为有金属离子参与形成的π轨道,但HOMO轨道间的差异却很大.M=Co、Ni、Cu、Cr时,其HOMO为π轨道;而M=Fe、Mn时,其HOMO却为σ轨道.正是在前线分子轨道的轨道类型、共轭程度及金属轨道贡献三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下,才导致MPc-PcM的催化活性顺序并非按中心金属离子价电子层d电子数的递变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过渡金属M(M=Fe、Co、Ni、Mn和Cu)的同晶取代作用,制备了一系列β-氧化铝型复合金属氧化物BaMAl11O19-δ催化剂,用XRD、XPS和TPR等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类物质的还原性和催化活性与其结构和晶格中过渡金属活性组分的性质密切相关。其中,Ni取代复合氧化物BaNiAl11O19-δ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780℃反应2h,CH4和CO2转化率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KBr压片法测定了氨基膦酸树脂NP-500,SL—467,SL—411的H型、Na型以及分别吸附了Cu2+,Ni2+,Co2+离子后的红外光谱图.谱图分析发现,在相同的吸附条件下,同一种树脂分别吸附了Cu2+,Ni2+,Co2+后,其吸附量愈大,谱图中C-N-C谱峰的位移值越大,则树脂对该金属离子的选择性愈高。结果表明,NP-500,SL—467,SL-411树脂对过渡元素Cu2+,Ni2+,Co2+的选择性顺序为Cu2+>Ni2+>Co2+。另外,本文还观察到谱图中C-N-C谱峰的位移值随金属离子的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大,有可能通过红外光谱法来研究氨基膦酸树脂对金属离子的负载量。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NH4)n[LaSb9W21O86M3]·xH2O(M=Mn,Co,Ni,Cu,Zn,Cr,Fe),通过元素分析、183WNMR核磁共振谱、可见光谱、电化学测定对其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
本在对Cd、Co、Cu、Fe、Mn、Ni、Se、Zn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螯合物HPLC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Co、Cu、Mn、Ni的反相HPLC法,并用于中经中这些元素的初级形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毕先钧  谢小光 《分子催化》1998,12(6):463-466
近年来,对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POM)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跃[1~8].该反应常用的催化剂是负载型贵金属(Rh)和过渡金属(Ni和Co).由于贵金属的价格昂贵,因而Ni和Co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但Ni和Co在反应温度较高时,易发生催化剂的挥发流失和烧...  相似文献   

15.
徐志栋  冯殿忠 《合成化学》1998,6(3):332-334
首次合成了喹喔啉-2,3-二甲酰胺(Qxda)与3d过渡金属的三种固体配合物:M(Qxda)2cl2(M=Co(I),Ni(I),Cu(Ⅱ)。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磁化率,热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组成和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用XPS研究了四-(对-硝基)苯基卟啉及其Mn、Co、Ni、Cu配合物和卟啉周边带有不同取代基的6种锰卟啉配合物。π→π跃迁能、NIS及金属M2p3/2结合能的位移证明,这些金属配合物是金属镶嵌在大π键体系共轭环中形成的金属卟啉配合物,不同锰卟啉中Mn2p3/2结合能随卟啉取代基团电负性的降低而下降,不同锰卟啉的XPS数据可用于推断配合物中取代基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NH4)n[LaSb9W21O86M3]·xH2O(M=Mn,Co,Ni,Cu,Zn,Cr,Fe),通过元素分析、^183W NMR核磁共振谱、可见光谱、电化学测定对其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8.
采用INDO/S方法研究了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M(Ⅱ)Pc-PcM(Ⅱ)(M=Cr、Mn、Fe、Co、Ni、Cu、Zn)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当金属离子M(Ⅱ)与酞菁环键合后,其价电子重新布居,从而导致在M=Cr、Mn、Fe、Zn时中心金属离子从酞菁环得到电子;而当M=Co、Ni、Cu时却是中心金属离子向酞菁环转移电子.键合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M(Ⅱ)Pc-PcM(Ⅱ)分子中,中心金属离子与酞菁环间存在着σ配键、反馈π键和离域π键三种化学键形成,从而在中心金属离子与酞菁环间产生灵活的“电荷呼吸”作用,构成了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氧化还原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过渡金属L丙氨酸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O_2~(.-)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成了L-丙氨酸缩邻香草醛席夫碱及其过渡金属Cu(Ⅱ)、Co(Ⅱ)、Ni(Ⅱ)、Zn(Ⅱ)、Cd(Ⅱ)和Fe(Ⅲ)等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热分析及顺磁共振波谱等手段对它们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它们对O·-2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活性炭为载体加氢脱氮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o/C、Ni/C和Ni-Mo/C催化剂吡啶加氢脱氮研究表明,Mo/C催化剂在Mo含量小于3.65%时,随着Mo含量的增加,脱氮活性增加,其后趋于稳定。Ni/C催化剂也具有加氢脱氮活性,在Ni含量为5%左右达到最大值。Ni-Mo/C催化剂只有在Ni和Mo相互匹配时才具有较高的活性。XPS的研究表明,硫化后Ni-Mo/C催化剂的Mo主要是以MoS2的模型存在的;Ni是以NiS和Ni3S2的混合生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