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渡金属L—丙氨酸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O^—2性能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合成了L-丙氨酸缩邻香草席夫碱及其过渡金属Cu(Ⅱ),Co(Ⅱ),Ni(Ⅱ),Zn(Ⅱ),Cd(Ⅱ)和Fe(Ⅱ)等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热分析及顺磁共振波谱等手段对它们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它们对O^-2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新配体1-N-(苯并咪唑-1-乙酰基)-4-苯基-3-氨基硫脲(BPMS),将其与Mn(Ⅱ)、Co(Ⅱ)、Ni(Ⅱ)、Cu(Ⅱ)、Cd(Ⅱ)、Zn(Ⅱ)、UO2(Ⅱ)等金属的醋酸盐反应,合成了7个新配合物。所有化合物均经元素分析、IR、1HNMR和热重分析等表征。红外光谱表明,配体以四齿方式通过烯醇式羰基氧原子、烯醇式硫羰基硫原子以及C=N1和C=N2的氮原子与金属配位  相似文献   

3.
TritonX-100-盐-水液-固萃取体系分离Co,Cd,Z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含有一定浓度硫酸铵的条件下,TritonX-100水溶液能形成盐水相与聚合物固相。本实验研究了Co(Ⅱ)、Cd(Ⅱ)、Zn(Ⅱ)、Cu(Ⅱ)、Fe(Ⅲ)与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形成的配合物在TritonX-100盐水萃取体系液固两相中的分配行为。主要探讨萃取酸度,萃取剂用量和硫酸铵浓度等条件对金属离子萃取率的影响。用控制酸度的方法实现了Co(Ⅱ)与Cd(Ⅱ),Co(Ⅱ)与Zn(Ⅱ)的定量分离。每组金属离子浓度在1∶1000倍情况下分离互不干扰,结果满意。该法可用于样品的提纯与分离。  相似文献   

4.
用沉积银胶的银镜作活性载体,获得了中位-四-(4-N-乙氧羧甲基吡啶)卟啉络铜(Ⅱ)(Cu(Ⅱ)NEAE)、中位-四-(4-N-氰甲基吡啶)卟啉络酮(Ⅱ)(Cu(Ⅱ)NACN)的近红外富里叶变换-表面增强喇曼光谱(NIRFTSERS),对其谱峰位移作了归属,并与它们的可见激光表面增强共振喇曼光谱(SERRS)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含硫希夫碱配合物的研究Ⅱ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成了由硫代对称二氨基脲和α-乙酰吡啶及邻氯苯甲醛缩合的两种新的含硫希夫碱配体,及它们与Mn(Ⅱ)、Co(Ⅱ)、Ni(Ⅱ)、Cu(Ⅱ)、Zn(Ⅱ)的配合物,所有化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一可见光谱、磁化率、摩尔电导等测试进行了表征.对某些配合物还进行了生物活性的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6.
使用改进的RD—1型热导式自动量热计测定了Ni(Ⅱ)、Co(Ⅱ)、Zn(Ⅱ)-N-(间位取代苯基)亚氨基二乙酸三个二元体系的表观生成热.当将其与它们的配体的质子化热相关联时,发现在两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直线焓关系.这些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生成热也符合Irving—Williams序列,即有Co(Ⅱ)<Ni(Ⅱ)>Zn(Ⅱ)的顺序.配体上取代基不同,其生成热的大小有Cl->CH3O->H->CH3-的顺序.从两级生成热来比较,有一级大于二级的普遍规律.本文详细地讨论了这些规律.  相似文献   

7.
系统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Zn(Ⅱ)-四-(4-甲氧基-4-磺酸基苯基)卟啉(p-oCH3TPPS4)显色体系的增敏作用,提出了高灵敏度测定痕量锌的分光光度新方法。显色体系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1.17×106L·mol-1·cm-1。是目前以卟啉类试剂为显色剂分光光度法测Zn(Ⅱ)的灵敏度最高的方法。Zn(Ⅱ)的浓度在0~7μg/25mL符合比尔定律。应用本方法测定人发、麦饭石等试样中锌,回收率在94%~102%。  相似文献   

8.
5-芳基-2-呋喃甲酸及其衍生物具有调节植物生长等作用[4].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选用PTC法,利用5-芳基-2-呋喃甲酰氯与芳胺和芳氧基乙酰肼反应,合成了新化合物Ⅱ和Ⅳ:RCOClO(Ⅰ)ArNH2/PEG-400→RCONHAr(Ⅱ)ONaOH/...  相似文献   

9.
由4',5'-二碘苯并15冠5,4',5'-二溴苯并15冠5,4'-溴-5'-硝基苯并15冠5,四溴二苯并18冠6与过渡全属Mn(Ⅱ)、Co(Ⅱ)、Cu(Ⅱ)、Zn(Ⅱ)、Ag(Ⅱ)、Cd(Ⅱ)的硝酸盐、高氯酸盐、气化物合成了19个未见报道的固态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摩尔电导和差热-热重分析等表征了它们的组成和性质。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新的十一个2-(N-十六烷基氨基甲酰基)-8-羟基喹啉(C26H39N2O2,简写为HL)的配合物[ML2],(M=Mn(Ⅱ)、Co(Ⅱ)、Ni(Ⅱ)、Zn(Ⅱ)、Cd(Ⅱ)、Pd(Ⅱ)、Mg(Ⅱ)和Ca(Ⅱ))、[ML2Cl(H2O)4](M=La(Ⅲ)、Ga(Ⅲ))和[CuLCl],并经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磁性和红外光谱所表征。红外光谱表明:配合物是以三齿形式与金属离子配位。配合物中C-O键伸缩振动频率与中心金属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中心离子的电离势呈双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pH4.8的HAc-NH_(4)Ac介质中,Cd(Ⅱ)与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PMBP)生成配合物,于-0.67V(vs.SCE)出现一尖锐、灵敏的极谱波。镉含量在0.001~1.μg/mL范围内与峰高成线性关系。用多种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极谱波的性质及电极反应机理,证明-0.67V处的极谱波为配合物吸附波,峰电流由中心离子Cd(Ⅱ)还原产生。配合物组成为Cd(Ⅱ):PMBP=1:1。试验了30多种离子对峰电流的影响,用SrSO_4共沉淀分离Pb(Ⅱ),再经巯基棉分离其它干扰离子。用于矿样中镉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道了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NH4)2SO4-水的固-液萃取体系中Au(Ⅲ)、Pt(Ⅳ)、Pd(Ⅱ)溴络阴离子的萃取行为,在HBr介质中,可萃取贵金属Au(Ⅲ)、Pt(Ⅳ)、Pd(Ⅱ)而与贱金属Fe(Ⅲ)、Co(Ⅱ)、Ni(Ⅱ)、Al(Ⅲ)、Ca(Ⅱ)、Mg(Ⅱ)、Cu(Ⅱ)等分离,对合成样及实际样品进行了定量萃取分离测定,结果与其它方法相符,并对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运用TP-FT-IR技术研究了CO、NO、NO+CO在负载型Cu-Fe-Ce-O(Ⅰ)和Cu-Fe-O(Ⅱ)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NO具有比CO更强的吸附能力,可与表面氧反应生成硝基、亚硝酸盐、硝酸盐等物种.在NO+CO反应过程中,在催化剂表面存在(CO.NO)*表面络合物(2400—2430cm ̄(-1))和NCO*(异氰酸盐)表面物种,其关系为:CO*+NO*→(CO.NO)*+*→NCO*+O*.在(Ⅱ)中加入铈,能提高CO在表面的吸附强度,使NCO*的稳定性下降,同时对NO在表面的吸附产生影响。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了NO+CO在模型催化剂上的表面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新合成的试剂4-对甲苯基-1-对苯磺酸钠硫代氨基脲(4-p-methylphenyl-1-(sodium-p-phenylsulphonate)thiosemicarbazide(简称pMPT)与Cu(Ⅱ)的配合物进行了研究,发现在0.006%Tween-80的NH3-NH4Cl溶液中,配合物于-0.63V(vs.SCE)处产生一灵敏的吸附波,峰电流与Cu(Ⅱ)浓度在5~110ng/mL范围内有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ng/mL,应用于人发、硫酸镍中铜的测定,均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试验了多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测得配合物组成为Cu(Ⅱ)∶pMPT=1∶3,条件稳定常数β=5.54×1017,并对该体系的极谱波性质及其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系统研究了新合成的非水溶性卟啉显色剂meso-四(3-溴-4-羟基-5-甲氧基苯基)卟啉,简称T(BHMOP)P,与Cd(Ⅱ)的显色反应条件。在Tween-80存在下,不需任何催化剂,沸水浴14min,Cd(Ⅱ)与T(BHMOP)P形成稳定的绿色配合物,ε(442)=2.29×105L·mol-1·cm-1。在混合掩蔽剂存在下,应用于大米、面粉及皮蛋等食品中痕量镉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Pt-Sn型催化剂浸渍状态下的Sn-119、Pt-195的多核核磁共振。当SnCl2/DCl溶液体系中加入H2PtCl6以后,出现了Sn(Ⅳ)和另外一种Sn(Ⅱ)的构型,Sn-119峰向高场位移,说明部分Sn(Ⅱ)被氧化成Sn(Ⅳ),H2PtCl6的量对这种氧化性影响较小。而H2PtCl6/D2O溶液体系中加入SnCl2以后部分Pt(Ⅳ)被还原成Pt(Ⅱ),随着SnCl2量的增加,Pt(Ⅱ)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Pt-Sn型催化剂浸渍状态下的Sn-119、Pt-195的多核核磁共振。当SnCl2/DCl溶液体系中加入H2PtCl6以后,出现了Sn(Ⅳ)和另外一种Sn(Ⅱ)的构型,Sn-119峰向高场位移,说明部分Sn(Ⅱ)被氧化成Sn(Ⅳ),H2PtCl6的量对这种氧化性影响较小。而H2PtCl6/D2O溶液体系中加入SnCl2以后部分Pt(Ⅳ)被还原成Pt(Ⅱ),随着SnCl2量的增加,Pt(Ⅱ)-195峰的强度逐渐增加而Pt(Ⅳ)-195峰逐渐减小。Pt(Ⅳ)-195较Pt(Ⅱ)-195峰向高场位移。在溶液状态下未发现Pt-Sn间的偶合分裂  相似文献   

18.
Cu(Ⅱ)与L-氨基酸和5'-嘌呤核苷酸配合物的SOD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u(Ⅱ)与L-氨基酸和5'-嘌呤核苷酸配合物的SOD活性邵昌平,赵丽华,刘宇新,郭和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116023)关键词Cu(Ⅱ)-氨基酸配合物,Cu(Ⅱ)-氨基酸-核苷酸配合物,SOD活性.1.前言在已发现的三种超氧化物歧化...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以新研制的4-(6-甲基-2-苯并噻唑偶氨)间苯三酚为柱前衍生试剂,用含10mmol/L的pH6.80的HAc-NaAc缓冲溶液,10mmol/LTBA·Br和1×10 ̄(-4)mol/LEDTA的甲醇-水溶液(78:22,V/V)作流动相,在C_(18)柱上,11min内反相HPLC分离测定了Cr(Ⅵ),V(Ⅴ)Co(Ⅱ),Ni(Ⅲ)。当S/N=3时,其检出限分别是V(Ⅴ)5.45ng,Co(Ⅱ)1.09ng,Ni(Ⅱ)1.50ng,Cr(Ⅵ)1.70ng。  相似文献   

20.
李守贵  刘纯晶 《催化学报》1999,20(2):161-165
应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MCM-41介孔分子筛进行了改性。改性产物具有较强的装载钌卟啉「Ru(Ⅱ)L(CO)(EtOH)」(L=meso-tetrakis(4-clorophenyl)porphyrin)的能力。制备了裹载0.1%-8.3%钌卟啉的产物(记为Ru/MCM-41(m))。应用X射线衍射,差热-热失重分析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方法对裹载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