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酚酞作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测定了β-环糊精(β-CD),单(6-氧-α-麦牙糖)-β-环糊精(6-G2-β-CD) 和单[2-氧-(2-羟丙基)]-β-CD)d 25℃时,pH=10.5缓冲液中(0.025mol/L)与几种旨肪族手性客体分子所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数学,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配位过程,主-客体间的尺寸匹配决定所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环糊精衍生物的取代基影响主体配位能力,对于尺寸较小的客体分子配位能力的大小一般为2-HP-β-CD<6-G2β-CD,另一方面,3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一些脂肪族客体分子也现出一定的手性识别能力,对(+)-异构体给出相对较强的键盒能力,其中,2-HP-β-CD对(+)/(一)-樟脑的配位选择性为1.25。  相似文献   

2.
赵焱  李莉  刘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23(12):2272-2277
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滴定技术分别测定了β-环糊精(1)、单-[6-(乙二胺基)-6-脱氧]-β-环糊精(2),单-[6-(二乙烯三胺基)-6-脱氧]-β-环糊精(3)、单-[6-(三乙烯四胺基)-6-脱氧]-β-环糊精(4)及其相应的铜配合物(5,6,7)在25℃,pH为7.2和2.0的缓冲溶液中,与几种染料分子作为模型底物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环糊精和修饰环糊精均使客体RhB的荧光强度下降,而使其它客体分子的荧光强度增强。与母体环糊精相比,铜键合修饰β-环糊精和修饰环糊精质子化可以增强主客体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对一些底物的键合能力。从主客体间的尺寸与形状关系讨论了主体(1-7)对染料分子识别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超分子化学的发展,环糊精的研究已经成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热点之一,许多工作都着眼于环糊精进行化学修饰,改变或扩展其对客体分子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苯并螺吡喃吲哚啉衍生物作为人们熟知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其与冠醚相连接,与金属离子的作用及PVC膜性质的研究已有报道,但与环糊精相连接的研究报道极少,本工作首次合成了单-(6-氧-1′-(2-羰乙基)-3′,3′-二甲基-6-硝基螺[2H-苯并吡喃-2,2′-吲哚啉]-β-环糊精(简称为SBI-β-CD),研究了它的光致变色性质,并利用圆二色谱测定了它对(-)-冰片的包结作用。结果表明,SBI-β-CD具有光敏特性,是一个具有光谱探针的主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多胺修饰β-环糊精对铝-铁试剂荧光体系的增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焱  刘育 《分析化学》2002,30(3):276-279
研究了β-环糊精(1)、单-[6-乙二胺-6-脱氧]-β-环糊精(2)、单-[6-(二乙烯三胺)-6-脱氧]-β-环糊精(3)和单-[6-(三乙烯四胺)-6-脱氧]-β-环糊精(4)对铝-铁试剂荧光体系的增敏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加入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后体系的荧光强度均增强,增敏率为4>3>2>1,其中4给出最大的荧光增敏率。研究了pH值在3.0-7.5之间酸度对主体化合物增敏能力的影响,发现体系的pH值对β-环糊精的增敏率影响较小,而随着体系酸性的增强,多胺修饰β-环糊精的增敏作用显著增强。探讨了修饰环糊精引入边臂的长度和主-客体间的尺寸适合等因素对铝-铁试剂体系荧光增敏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β-环糊精与碳酸钙结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依据生物矿化的基本原理,以β-环糊精(β-CD)作为有机基质,采用仿生 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独特形貌的文石型碳酸, 其中含有少量的β-环糊精。用X射线 粉末衍射(XRD)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 IR)和电导率测定等手段对所得复合碳酸钙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CaCO3结晶过程 中,β-环糊精与CaCO3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讨论了这种作用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6.
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非水溶性meso-四-(2-噻吩基)铜卟啉(简称Cu—TTP)与四种环糊精α—CD、β—CD、γ—CD、TM—β—CD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结果表明Cu-TTP与TM-β-CD形成了1:2的包结物,而与其它三种环糊精主要形成1:1的包结物。在α—CD、β—CD、γ-CD三种母体环糊精中,α—CD与Cu—TTP的包结常数最大;β-CD与其衍生物TM-β-CD相比,TM-β-CD与Cu—TTP的包结常数较大。本文对四种环糊精和Cu-TTP的包结机理作了初步探讨。为铜卟啉和环糊精的相互作用及其超分子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以海美溴铵(hexadimethrine bromide,HDB)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并以磺化β-环糊精(SO3-β-CD)为手性选择剂的双动态吸附毛细管电色谱;考察了背景电解质pH和浓度、环糊精种类和浓度对分离的影响,对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手性识别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在含0.1g/L HDB和20mmol/L SO3-β-CD的20mmol/L Tris-H3PO4(pH3.00)的体系中,氟西汀和西替利嗪对映体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良好分离。  相似文献   

8.
李益民  戚文彬 《分析化学》1994,22(6):548-551
本文从β-环糊精(β-CD)的包合作用及其对表面活性剂(SF)包合后引起的包合常数增大等方面,探讨了β-CD-与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的协同增敏作用机理,研究表明:β-CD与SF形成包合物SF-β-CD及SF-β-CD对显色剂及其显色络合物包合作用的增强,是产生协同增敏作用的主要因素,但还须考虑对空白值的影响以及配合物的稳定性,还提出了对一同显色体系应用不同SF-β-CD估计协同增敏趋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环糊精诱导胶束形成的TICT荧光探针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有诸多报导,但主要涉及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的包络物的稳定常数和其中主客体的化学剂量比[1,2],至于环糊精对表面活性剂胶束化性质的影响则少见涉猎,这或许与研究方法有关,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激发态涉及到一个完整的电荷转移,具有很高的极性,其荧光特性显示出显著的介质性质敏感性[3],因此将TICT荧光探针法用于环糊精-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研究可能会提供一些新的信息,本文的结  相似文献   

10.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的方法测定了单(6-脱氧-6-苯胺)-β-环糊精(1)、单(6-脱氧-6-乙二胺-β-环糊精(2)和单[6-氧-(4-苯甲酸)β-环糊精(3)在磷酸缓冲溶液中分别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C)包结配位的稳定常数,并通过二维核磁等手段研究了主-客体之间的键合模式.结果表明,在环糊精的小口端修饰带有不同电荷的取代基,引入静电相互作用的识别位点,能够有效地改变环糊精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键合能力,从而实现主体环糊精对于客体分子的选择性识别.  相似文献   

11.
p-dimethylaminobenzonitrile (DMABN), a typical dual fluorescent flurophore (TICT flurophore), was used as fluorescent probe. The microenviromental property of twelve methyl modified β-cyclodextrin(methyl β-CD)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β-cyclodextrin (β-C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larity of the cavity of methyl β-CD is lower than that of β- CD, and the capacity of methyl β-CD inclusion with DMABN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β-CD inclusion with DMABN.  相似文献   

12.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气/液界面上β-环糊精(β-CD)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包结物的形成. 对β-CD与CTAB摩尔比分别为1∶1和2∶1的两个体系进行了模拟研究, 体系的能量、径向分布函数和均方根位移变化的结果表明, β-CD与CTAB分子可以在气/液界面上形成包结物, 相对而言, 更易形成1∶1型包结物.  相似文献   

13.
β-CD与乙酸苄酯包合物的制备及其热分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界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是由7个葡萄糖基以1,4-糖苷键连成的中空简状化合物,它内部疏水,而两端亲水,这种特殊的结构特点使得它可以作为宿主包合各种客体分子[1、2],由于这种包合作用能改变客体分子的状态、稳定性等理化特性,加之β-CD无毒[3],因此β-CD与  相似文献   

14.
β-萘甲酰化β-环糊精的分子识别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最近二十年,外形似“锥简”,腔内疏水,脏外亲水的环糊精(Cyclodextrin,CD包括a,o,7-CD等),以其特有的结构在模拟酶、分子识别等众多领域内深受广大科学工作者重视[’-‘].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模拟酶及分子识别功能体,我们已合成并报道了一系列含有发色基团的CD衍生物卜一句.本文利用基紫外光谱对产一茶甲酸化公CD的分子识别性能作了研究,结果显示3一位修饰CD(3一氧一八茶甲酸基一只CD)1对客体(环己醇)的包结性能是6一位修饰CD(6一氧一界禁甲酸基一八CD)2的4.4倍·结果还显示用环乙烷作客体时与主体正的包结和用…  相似文献   

15.
阿托伐他汀钙与β-环糊精相互作用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并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新型抗血脂紊乱药物阿托伐他汀钙(AC)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探讨了-βCD对AC的峰电流及AC对-βCD吸附峰电流的影响,测得在0.06mol/LKH2PO4-Na2HPO4(pH=7.17)缓冲溶液中,AC与-βCD包结比为1:1,用电流法测得包结物的形成常数为9.09×104L/mol.根据碱性介质条件下β-CD分子与AC形成包结物而使β-CD吸附峰电流减小的特性,建立了一种利用β-CD间接测定AC的伏安方法.  相似文献   

16.
β沸石的铝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杨春  须沁华 《物理化学学报》1996,12(12):1057-1060
β沸石自1988年结构被确定以来受到普遍重视,由干结构上的特殊性,G沸石既具有较强酸性又具有明显的碱性[‘,‘].但q佛石的高硅铝比使其在化学组成上对碱性的贡献甚微,如果能降低其硅铝比,则有可能获得具有较强碱性的佛石分子筛.直接合成的o佛石,硅铝比一般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17.
β-环糊精对丁吡吗啉的包合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紫外光谱定量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的包结行为, 结果表明, β-CD与丁吡吗啉形成包结比为1∶1的包结物, 其包结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表明包结是一个放热过程; 包结反应热力学参数ΔH, ΔS和ΔG均为负值, 说明包结反应是焓变驱动的自发过程.相溶解度实验表明, β-CD能显著提高丁吡吗啉在水中的溶解度, 有助于该产品剂型的水基化, 且包合对其杀菌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对固态包结物的IR和2D ROESY分析表征表明, 丁吡吗啉以其苯环端从β-CD的窄端进入其空腔, 叔丁基进入到β-CD的阔端, 而分子中的其它部分位于空腔的窄端外.  相似文献   

18.
在25℃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β-环糊精(β-CD)、2,3,6-三[氧-(2-羟基丙基)]-β-环糊精(HP-β-CD)及2,3,6-三(甲氧基)-β-环糊精(MO-β-CD)与6种脂肪族手性客体和4种染料分子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协同贡献于主-客体的包结配位过程.环糊精衍生物中取代基的疏水性和链长影响主体的配位能力,客体与环糊精间的尺寸适合及疏水相互作用决定其配合物的稳定性.在配位过程中,氢键作用也是影响主体环糊精键合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采用荧光光谱、差热扫描和核磁共振法研究了不同酸度和温度下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磺丁醚β-环糊精(SBE-β-CD)对氯诺昔康(LX)的包合特性。 结果表明,3种环糊精与氯诺昔康均形成1∶1的包合物。 以包合常数作为包合稳定性的量度,包合稳定性为SBE-β-CD>HP-β-CD>β-CD。  相似文献   

20.
制备了β-环糊精(β-CD)修饰的壳聚糖(CS)—β-环糊精-6-壳聚糖(CS-CD), 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仪, 扫描电镜(SEM), X 射线衍射(XRD)仪和比表面分析仪(BET)进行了表征. 详细研究了其对2-氯酚(2-CP)、2,4-二氯酚(DCP)和2,4,6-三氯酚(TCP)的吸附行为和机理. 研究表明其吸附较好地满足Langmuir 和Freundlich 吸附模型, β-环糊精的引入能够较大地提高吸附效率, 2-CP、DCP和TCP在CS-CD上吸附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4.51、50.68和74.29 mg·g-1. 动力学研究表明其吸附速率快, 在1 h内能达到吸附平衡, 并符合假二级动力学模型. 计算出了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的值, ΔG0为负值表明吸附剂对氯酚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电解质和溶液pH值对吸附的影响说明在吸附过程中主要是氯酚与吸附剂之间形成了氢键, 并进一步讨论了可能的吸附机理. 改性吸附剂易重复利用, 重复使用六次后的质量和吸附效率与初次相比分别保持在90%和82%以上, 然而CS的质量有较大的损失, 吸附效率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