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合成了标题化合物n-BuO2CCH2CH2SnCl3.(2-HOC6H4CH=NC6H4-OMe-4'),通过元素分析,UV-Vis,IR和^1HNMR进行了表征。其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a=1.4661(3),b=0.9307(2),c=1.7888(4)nm,β=94.04(3)°,Mr=579.45,Z=4;V=2.4348(8)nm^3,DC=1.581mg/m^3,μ=1.405mm^-^1,F(000)=1160,R=0.0354,Rw=0.0486。该化合物为含有分子内羰基氧配位,Schiff碱以酚羟基上的氧原子配位,中心锡原子为六配位,空间构型为畸变八面体构型的单分子有机锡化合物。研究了标题化合物在醇中的酯交换反应,合成了8个配合物(CH3CH2)2CHCH2-),并对它们进行了表征,提出了酯交换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用室温固相合成法研究了酯基锡EtO2CCH2CH2SnCl3 1 与Schiff碱2-HOC6H4- CH=NC6H4Br-3 2 合成标题化合物(3-EtO2CCH2CH2SnCl3)?2-HOC6H4CH= N-C6H4Br-3) 3的配位反应。利用元素分析, UV-VIS, IR, 1H NMR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3的晶体结构。3的分子式为C18H19BrCl3NO3Sn, Mr = 602.29。晶体属三斜晶系, P空间群, a = 7.75(2), b = 10.578(2), c = 13.936(3) , = 83.663(3), = 75.909(3), = 76.691(3), V = 1077(4) 3, Z=2, Dc = 1.858 g/cm3, F(000) = 588, = 3.433 mm-1, R = 0.0547, wR = 0.1341。Schiff碱是以酚羟基上的O原子与中心Sn原子配位, Schiff碱分子中的分子内氢键, 形成配合物后得到加强, 提出了3的2种共振式。与中心Sn原子配位的3个Cl原子、2个O原子和1个C原子形成畸变的八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3.
合成表征了32个标题化合物ROCOCHR^1CH~2SnCl~3.(2-HOC~6H~4CH==NC~6H~4-X)(R=Me,Et,n-Bu;R^1=H,Me;X=H,4'-Cl,3'-Br,3'-OH,3',4'-Cl~2,4'-OMe),通过元素分析,UV-vis,IR和^1HNMR进行了表征.n-BuOCOCH~2CH~2SnCl~3.(2-HOC~6H~4CH==NC~6H~4OMe-4')的晶体结构分析表,该晶体属单斜晶系,a=1.4661(3)nm,b=0.9307(2)nm,c=1.7888(4)nm,β=94.04(3)^o;v=2.4348nm^3,z=4;空间群P2~1/c.该化合物为含有分子内羰基氧配位,Schiff碱以酚羟基上的氧原子配位,中心锡原子为六配位,空间构型为畸变八面体构型的单分子有机锡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在用酯基锡MeO2CCH2CH2SnCl3合成配合物MeO2CCH2CH2SnCl3·(2-OHC6H4CH=NC6H5)时,其配合物的甲苯溶液放置培养单晶时(放置十天以上)会发生分解生成配合物MeO2CCH2CH2SnCl4—·H+。研究了标题化合物的合成反应,用元素分析、IR、NMR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晶体结构。为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2cn, a=7.852(2), b=12.236(1), c=16.952(4) ? V=1628.7?, Z=4, Dc=1.79g/cm3, F(000)= 860,m=22.2cm—1(Mo),R=0.0449, Rw=0.0382。标题化合物的空间构型为畸变的八面体构型,中心锡原子的配位数为6。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五个新的(β-甲氧羰基乙基)锡的衍生物,它们是R2Sn(acac)2(R≡CH3CCOCH2CH2),R2Sn(dbm)2,R2SnO,R2[1]Sn(dbm)2,[R1=CH3OCOCH(CH3)CH2)和R2[1]SnO.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1HNMR,IR和穆斯堡尔谱数据。比较了这些化合物与R2SnCl2,R2[1]SnCl2,(C8H17)2SnCl2和(C8H17)2Sn(OCOC11H23)2的有关结构数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 2 -甲氧羰基乙基三氯化锡与硫代水杨醛缩邻氨基苯酚 (H2 L)进行反应合成了标题配合物 [2 -(2 -羟基苯基 )亚氨甲基苯硫酚根 (2 -) -N,O,S](2 -甲氧羰基乙基 -C,O)氯化锡 CH3OCOCH2 CH2 Sn Cl L(L=2 -SC6 H4 CH NC6 H4 O-2 ) ,该配合物与二甲基亚砜 (DMSO)、六甲基磷酰胺 (HMPA)等单齿配体反应生成混配配合物 CH3OCOCH2 CH2 Sn Cl LL′(L′=DMSO,HMPA) ,与醇 (ROH)反应生成相应的 2 -烷氧羰基乙基锡配合物 ROCOCH2 CH2 Sn Cl L.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 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标题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晶体属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Z=2 ,晶胞参数 a=0 .870 4(2 )nm,b=0 .93 93 (3 ) nm,c=1 .45 1 1 (3 ) nm,α=98.0 5 (3 )°,β=1 0 3 .0 3 (3 )°,γ=96.99(3 )°.该配合物具有分子内羰基氧原子和配体 L的硫、氮、氧原子对锡原子配位的畸变八面体结构 .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单羟基冠醚配位体6-羟基-2, 3, 9, 10-二苯并-1, 4, 8,11, 14-五氧杂环十六-2, 9-二烯(L)对钙和镧系元素的竞争配位反应, 发现该配位体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对钙的配位能力要明显大于对重稀土的配位能力; 同时研究了标题大环配位体和钙的配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该配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为[Ca(NO3)(H2O)L](NO3),Mr=528.47, 晶体属单斜晶系, α=1.5285(6), b=0.9713(3),c=1.5134(7)nm, β=98.79(3)ⅲ, V=2.2205nm^3, Dex=1.521g/cm^3,Dc=1.527g/cm^3, Z=4, 空间群为P21/c。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单羟基冠醚配位体6-羟基-2, 3, 9, 10-二苯并-1, 4, 8,11, 14-五氧杂环十六-2, 9-二烯(L)对钙和镧系元素的竞争配位反应, 发现该配位体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对钙的配位能力要明显大于对重稀土的配位能力; 同时研究了标题大环配位体和钙的配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该配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为[Ca(NO3)(H2O)L](NO3),Mr=528.47, 晶体属单斜晶系, α=1.5285(6), b=0.9713(3),c=1.5134(7)nm, β=98.79(3)ⅲ, V=2.2205nm^3, Dex=1.521g/cm^3,Dc=1.527g/cm^3, Z=4, 空间群为P21/c。  相似文献   

9.
2-甲基-8-羟基喹啉和二溴丁烷在正丁基锂的存在下反应,生成标题化合物(C24H24N2O2, Mr = 372.46)。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此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 a = 5.7002(5), b = 12.186(1), c = 14.312(1) , b = 92.503(2), V = 993.2(2) 3, Z = 2, m = 0.080 mm-1, Dc = 1.245 g/cm3, F(000) = 396, R = 0.0505, wR = 0.0705. 结果表明,该化合物的2个配位端基2-甲基-8-羟基-喹啉基处于间隔基团-(CH2)4-的两侧,整个分子呈现中心对称的反式构象。此外,通过分子间的p…p 堆积作用和 CH…p 作用,使分子堆积成三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单羟基冠醚配位体6-羟基-2,3,9,10-二苯并-1,4,8,11,14-五氧杂环十六-2,9-二烯(L)对钙和镧系元素的竞争配位反应,发现该配位体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对钙的配位能力要明显大于对重稀土的配位能力;同时研究了标题大环配位体和钙的配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该配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为[Ca(NO3)(H2O)L](NO3),Mr=528.47,晶体属单斜晶系,a=1.5285(6),b=0.9713(3),c=1.5134(7)nm,β=98.79(3)°,V=2.2205nm3,Dex=1.531g/cm3,Dc=1.527g/cm3,Z=4,空间群为P21/c.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桥联吡啶类配体2,6-二(3′-吡啶乙炔基)-4-甲基苯胺(L1)和未见文献报道的尺度更短的桥联吡啶配体2,6-二(3′-吡啶基)-4-甲基苯胺(L2),在常温下分别将其与一水合醋酸铜(Cu(OAc)2·H2O,OAc-=CH3CO2-)进行配位反应获得零维的配位大环分子[Cu2(L1)(OAc)4]2(1)和一维的配位聚合物{[Cu2(L2)(OAc)4]·2CH2Cl2·CH3CN}n(2)。对获得的2个配合物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方面的结构表征。对比其结构可以发现,配合物1和2中均存在{Cu2(OAc)4}的二核铜簇,不同的是2个配合物中配体的配位取向不同:配位大环化合物1中的配体L1以U型构型与二核铜簇形成了“2+2”的平面配位大环结构,而化合物2中的配体L2则以Z型构型连接相邻的二核铜簇形成一维链状结构。2个化合物的结构差异是由于配体的尺度导致的,更短的尺度使得配位氮原子取向发生改变而产生不同的配位构型,这显示了结构调控中配体尺度的影响作用。通过测定配体与配合物在固态下的荧光发射性质,证实了铜的引入会猝灭配体自身的荧光发射;同时,采用亚甲基蓝(MB)为底物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证明,大环配位分子的光催化降解活性明显优于一维配位聚合物,两者的催化活性均远远强于醋酸铜本身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分子式为[Ln2(phen)2L],phen=C12H8N2[A Ln=Nd,L=(CH3COO)4(ONO2)2,B Ln=Sm,L=(C6H5COO)6,C Ln=Eu,L=(C6H5COO)6]3种同双核配合物.用X射线四圆衍射仪测定了3种化合物的结构.在化合物A分子中,2个Nd(Ⅲ)原子由4个CH3COO-基团桥联,以phen和ONO2-为端基,构成了一个具有C2对称性的双核分子.配合物B和C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它们是以4个苯甲酸根为桥,2个phen和2个C6H5COO-为端基的中心对称双核分子,其中6个苯甲酸根的成键状态可分为3种状况.在3种化合物中,每个Ln均为9配位,呈不规则多面体.Ln-Ln距离,A为0.397nm,B和C均为0.405nm.测定了各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通过对磁性质研究,发现化合物A在低温下具有反铁磁物质行为.并由理论拟合,求得了磁参数g,J值.  相似文献   

13.
将酯基锡MeO2CCH2CH2SnCl3(1)与Schiff碱(2-HOC6H4CHNC6H5)(2)反应合成配合物MeO2CCH2CH2SnCl3·(2-HOC6H4CHNC6H5)(3), 在其反应混合液放置过程中发生分解生成酯基锡与无机氯离子形成的配合物MeO2CCH2CH2SnCl4-·H+ (4)和酯基锡与Schiff碱的酚氧负离子取代生成的配合物MeO2CCH2CH2SnCl2·(2-OC6H4CHNC6H5)(5). 用元素分析、 IR及NMR对配合物3, 4, 5进行了表征, 并对配合物4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解析. 配合物4为正交晶系, 空间群P2 cn, a=0.785 2(2) nm, b= 1.223 6(10) nm, c=1.695 2(4)nm, α=β=γ=90°, V=1.628 7 nm3, Z=4, Dc=1.79 g/cm3, F(000)= 860, μ=22.2 cm -1(Mo), R=0.044 9, ωR=0.038 2. 配合物4的空间构型为畸变的八面体构型, 中心锡原子的配位数为6. 配合物5为Schiff碱中的酚氧负离子取代配合物1中的一个氯离子形成的配合物, 锡原子的配位数为5.   相似文献   

14.
将N,N-二甲基乙醇胺按1:1的摩尔比与三(甲基环戊二烯)稀土化合物在四氢呋喃(THF)中反应,合成了含N官能基的茂基烷氧基稀土化合物[(MeC5H4)2Ln(μ-0CH2CH2NMe2)]2(Ln=Sm,Y,Nd)。产物经元素分析和红外表征,并测定了钐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二个不对称氧桥的双分子结构并存在着由氮原子向中心金属钐经分子内配位而形成的三环骨架,中心金属钐的配位数是九,整个分子呈中心对称。这类配合物对ε-己内酯开环聚合显示良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双核有机锡配合物CH_2(SnPhBr_2)_2·2DMSO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双 (苯基二溴化锡基 )甲烷CH2 (SnPhBr2 ) 2 与DMSO的配位反应或者双 (苯基二溴化锡基 )甲烷的双 (三唑 )甲烷配合物CH2 (SnPhBr2 ) 2 ·CH2 Tz2 与DMSO的配体取代反应 ,可以制得标题化合物。用X 射线衍射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 ,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 ,C2 /c空间群。分子式为C1 3H1 2 Br4Sn2 ·2 (C2 H6SO) ,Mr=881 .52 ,a =1 0 .0 4 0 (2 ) ,b =1 5.345(3) ,c =1 7.992 (4) ,β =1 0 5.99(3)°,V =2 665(1 ) 3,Z =4,Dc=2 .1 92Mg·m- 3,μ =7.9674mm- 1 ,1 31 4个可观测衍射点 (I≥ 3σ(I) ) ,最终结构偏离因子R =0 .0 4 2 ,Rw =0 .0 4 6。分子中 2个锡原子均为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构型 ,通过DMSO中的氧原子桥联 2个锡原子。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6个含硅二烃基锡(IV)的2-巯基苯并噻唑配合物R1R2Sn L2(R1=Me3Si CH2,R2=Me3Si CH2或Ph,Cy;R1=Et Me2Si CH2,R2=Et Me2Si CH2或Ph,Cy.LH=2-硫基苯并噻唑),并通过IR、1H NMR、13C NM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目标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体L以硫醇互变异构体形式与锡原子配位,形成了以锡为中心的六配位扭曲八面体结构;生物活性试验的初步结果显示,含硅二烃基锡(IV)-2-巯基苯并噻唑对肺腺癌细胞(A549)具有较强的体外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7.
吴琼洁  刘世雄 《结构化学》2004,23(10):1177-1182
本文合成了含水杨醛缩对硝基苯甲酰腙(简写为H2L)的钒酰配合物VOL(CH3OH)(CH3O)(1,C16H16N3O7V,Mr=413.26)和钴配合物[CoL(C5H5N)3]NO3C5H5N(2,C34H29N8O7Co,Mr=720.58)。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a=7.3253(3),b=18.8237(9),c=12.9014(5)?b=91.672(1),V=1778.2(1)3,Z=4,F(000)=848,m(MoKa)=0.603mm1,R=0.0470,wR=0.1312。配合物2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a=11.4196(8),b=17.157(1),c=17.081(1)?b=96.8233(9),V=3323.0(4)3,Z=4,F(000)=1488,m(MoKa)=0.578mm1,R=0.0455,wR=0.1311。在配合物1中,钒(V)原子由周围的酰氧基原子、配体L2的3个配位原子,去质子化甲醇的甲氧基原子和配位甲醇的氧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VO(ONO)(O)(O)八面体配位构型。晶体内每2个分子间通过氢键作用缔合成中心对称的分子对,OH…N氢键键长为2.861(4)?键角163.20。晶体中存在着弱p-p共轭作用。在配合物2中,钴(Ⅲ)原子由1个L2的3个配位原子和3个配位吡啶分子的3个氮原子配位,呈N4O2八面体配位构型。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5个新的二乙基锡N-[(2-氧苯基)亚甲基]甘氨酸酯(CH3CH2)2Sn(2-O-3-X-5-YC6H2CH=NCH2COO)(X,Y=H,H,1;H,Cl,2;H,Br,3;Cl,Cl,4;Br,Br,5),利用元素分析、IR、1H和129Sn NMR表征了其结构.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1和4的晶体结构.化合物1的晶体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化合物4的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2个化合物均为由羧基桥联形成的[Sn3O6C3]十二元大环三聚体结构,锡原子的配位构型为六配位[SnC2NO3]畸变八面体.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5对3种人癌细胞HeLa、CoLo205和MCF-7及大肠杆菌均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 将N,N'-二(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1)与氯化铜反应, 获得配合物Cu(Ⅱ)L1·H2O·0.25CH3CH2OH(2)[L1=N,N'-二(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 当将反应混合溶液的pH值调至8~9, 获得Cu(Ⅱ)ClL2·3H2O(3)[L2=N-(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 将N,N'-二(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1)与氯化镍反应, 获得配合物Ni(Ⅱ)L1·2.75H2O(4). 用元素分析、1H NMR和IR谱等方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1和配合物2~4进行了表征, 并测定了配合物2~4的晶体结构. 在配合物2中, 铜原子为六配位[CuN2O4], 在配合物3中, 铜原子为六配位[CuN2O3Cl], 在配合物4中, 镍原子为六配位[NiN2O4], 三个配合物均为畸变八面体结构. 抑菌活性大小的顺序: 配合物3>配合物2>化合物1.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含Fe2+的脂氧合酶模型化合物[Fe(CTB)Cl]Cl.3CH3CH2OH.H2O(CTB为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邻二胺反式-环己烷).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12938(7)nm,b=1.49004(9)nm,c=2.69346(17)nm,β=91.9530(10),°V=4.5300(5)nm3,Z=4;R=0.0602,wR=0.1629.中心离子Fe2+只与六齿配体CTB的3个苯并咪唑的3-位氮和两个烷胺氮配位,氯离子占据着第六配位位点,整个配合物呈变形八面体构型.该化合物可催化亚油酸氧化断链成丙二醛(酸)、壬烯醛和壬醛酸等低分子醛和ω-氧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