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4-氨基苯基)-3-吗啉酮是合成利伐沙班的一个重要中间体,以吗啉酮为原料,利用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制得4-苯基-3-吗啉酮,再经硝化,还原三步反应制备4-(4-氨基苯基)-3-吗啉酮。  相似文献   

2.
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丁酮异构化的势能面. 通过IRC方法确定了丁酮异构化的6个主要反应路径,相应的产物分别为1-丁烯-2-醇、2-丁烯-2-醇、丁醛或1-丁烯-1-醇、丙烯基甲醚、甲基烯丙基醚和乙烯基乙醚. 其中3个路径经过环氧丁烷,表明环氧丁烷是丁酮异构化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产物. 计算得到的反应物和产物的垂直电离能与现有的实验值吻合得很好. 通过过渡态的相对能量和高能垒的数目比较,认为最可行的丁酮异构化反应路径是丁酮→1-丁烯-2-醇→2-丁烯-2-醇.  相似文献   

3.
抗病毒药酞丁胺的中间原料3-溴丁酮-[2]是通过丁酮-[2]溴化反应制备的,但是在反应中同时伴生另一种异构体1-溴丁酮[2]。为了摸索反应条件,控制副产物1-溴丁酮-[2]的生成量,本文研究了溴化产物的红外定量分析法。  相似文献   

4.
从南海采集的海泥中分离得到的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中分离得到3种环二肽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3种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是3-异丁基-6-异丙基哌嗪-2,5-二酮(1)、3-另丁基-6-异丁基哌嗪-2,5-二酮(2)、3-另丁基-6-异丙基哌嗪-2,5-二酮(3)。  相似文献   

5.
干红枣ASE提取物的GC/MS分析及其在卷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法(ASE)萃取干枣中的香味成分,并进行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和卷烟加香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利用GC/MS从干红枣ASE提取物中共鉴定出35个挥发性成分,其中主要香味成分是:5-羟甲基糠醛、环十六内酯、十五-14-烯酸、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棕榈酸、2-羟基-环十五酮、十八-9-烯醛、十八-9-烯酸、氧杂环十三-2-酮、1,3-环戊二酮和己酸等。香味轮廓分析法和卷烟应用实验显示:干红枣ASE提取物能有效地掩盖卷烟杂气,提高烟香丰富性,使烟气柔和细腻。  相似文献   

6.
以4-溴-4'-二甲氨基查尔酮和苯乙炔为原料,通过Sonogashira钯催化偶联反应合成了4-苯乙炔基-4'-二甲氨基查尔酮,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研究了4-苯乙炔基-4’-二甲氨基查尔酮在不同极性的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极性敏感的发光特性.  相似文献   

7.
以4-溴-4′-二甲氨基查尔酮和苯乙炔为原料,通过Sonogashira钯催化偶联反应合成了4-苯乙炔基-4′-二甲氨基查尔酮,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研究了4-苯乙炔基-4′-二甲氨基查尔酮在不同极性的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极性敏感的发光特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DFT/GGA)方法,在PW91/DNP水平上研究了21种2,3-二取代喹唑啉-4(3H)-酮化合物的结构、化学活性和前线轨道.结果表明:此类化合物的能隙E_g大部分都在3.50~3.60 e V之间,其中在喹唑啉环3位上取代甲氧基苄基,或是在8位上取代甲基,化合物的能隙降低,而且甲氧基在苄基的间位比对位降低得更厉害.通过比较还发现,2,3-二取代喹唑啉-4(3H)-酮化合物对水稻纹枯菌(Rhizoctonia solani bacteria)的杀菌活性与哌啶并噻吩并嘧啶酮衍生物对水稻纹枯菌的杀菌活性相当,而哌啶并噻吩并嘧啶酮衍生物比2,3-二取代喹唑啉-4(3H)-酮化合物对苹果轮纹病(Botryospuaeria gregaria bacteria)杀菌活性好.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南海湛江硇洲岛海绵Hyatella.Sp分离得到2种单体甾醇,经1H NMR、13CNMR、MS等现代光谱手段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3β-羟基胆甾-5,22-二烯-7-酮(1)和3β-羟基胆甾-5-烯-7酮(2)。  相似文献   

10.
利用纳秒级激光光解瞬态吸收光谱装置,研究了以乙腈作为溶剂,以2-萘乙酮作为敏化剂的体系在355nm激光作用下敏化产生β-胡萝卜素激发三重态的机制,并进一步研究了β-胡萝卜素激发三重态的性质。研究显示2-萘乙酮和β-胡萝卜素的二元体系在355nm激光作用下,2-萘乙酮首先被激发为其激发三重态(420nm),2-萘乙酮激发三重态与β-胡萝卜素发生激发能转移,产生β-胡萝卜素激发三重态(510nm)。通过激发能转移的方法测得了β-胡萝卜素激发三重态在最大吸收波长510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为23000L·mol-1·cm-1。改变β-胡萝卜素的浓度测得了其激发三重态在乙腈体系中的衰变反应速率常数6·5×104s-1,其在乙腈体系中的三重态寿命为15·6μs。同时获得了激发态2-萘乙酮与β-胡萝卜素之间激发能转移反应的速率常数1·5×1010L·mol-1·s-1。  相似文献   

11.
含羟基的3-苯基-4(1H)-喹啉酮衍生物的1H NM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设计中,根据电子等排原理和药物的构效关系理论,设计并同时合成了7-羟基-3-苯基-4(1H)-喹啉酮新衍生物以及其同分异构体5-羟基-3-苯基-4(1H)-喹啉酮新衍生物.本文报道上述新化合物的1H NMR数据.  相似文献   

12.
王明安  刘军 《波谱学杂志》1998,15(2):169-172
1H NMR方法研究了不同溶剂和温度对6,8-二甲基-1,2,4-三唑并嘧啶-3-丁二酮基硫醚酮-烯醇互变异构平衡的影响,发现温度升高有利于平衡向酮式转变,而溶剂极性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并不规律,获得了四种溶剂中的ΔH和ΔS.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三种环氧孕甾衍生物:6-亚甲基-16α,17α-环氧孕甾-4-烯-3,20-二酮,6-甲基-16α,17α-环氧孕甾-4,6-二烯-3,20-二酮和6-甲基-16α,17α-环氧孕甾-4-烯-3,20-二酮。其中6-甲基-16α,17α-环氧孕甾-4,6-二烯-3,20-二酮未见文献报道。同时应用红光谱(FTIR)、紫外光谱(UV)、及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三种甾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甾体化合物结构上的差异在FTIR,UV,1H NMR谱中有明显的特征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波谱学杂志》1999,16(2):1
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设计中,根据电子等排原理和药物的构效关系理论,设计并同时合成了7-羟基-3-苯基-4(1H)-喹啉酮新衍生物以及其同分异构体5-羟基-3-苯基-4(1H)-喹啉酮新衍生物.本文报道上述新化合物的  相似文献   

15.
微波辐射条件下,以氨基均三唑硫醇与查尔酮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3-(4-氨基-5-巯基-3-对甲苯基均三唑-1-氮代)-1,3-二苯-1-丙酮(3),(3)与系列芳香醛经缩合反应,合成了4种三唑硫酮席夫碱(4a-4d).探讨了各实验因素对收率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的工艺条件:n(芳香醛)∶n(氨基三唑硫酮)=1∶1.1微波功率500W,催化剂冰醋酸2mL,反应时间4-7min,溶剂DMF,收率为65%-77%.利用IR、MS、1H NMR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6.
彭杨  朱必敏  程鹏  曾庆东  余瑜 《光谱实验室》2013,30(5):2399-2402
以1-茚酮为原料,经盐酸羟胺缩合得到1-茚酮肟,通过溴丙炔取代等得到产物.重点考察了溴丙炔取代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目标产物收率较高,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在抗肿瘤吲哚喹嗪酮的设计中,根据抗代谢理论,将甘氨酸、N-叔丁氧羰基甘氨酸、N-叔丁氧羰基天冬氨酸单苄酯,和N-叔丁氧羰基谷氨酰胺分别引入到3-乙酰基-1,4,6,7-四氢吲哚[2,3,-a]喹嗪-4-酮的6位.本文报道它们的1HNMR数据.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南海网胰藻(Hydroclathrus Clathratus)中分离得到4个含氮化合物,经波谱技术鉴定为:N-(2'-羟基-1'-羟甲基十五烷基)二十脂肪酸酰胺(Ⅰ)、尿嘧啶(Ⅱ)、1-(2-脱氧-β-D-呋喃核糖-5-甲基-1,2,3,4-四氢-2,4-二酮(Ⅲ)和2-苯胺基-1,4-萘二酮(Ⅳ),其中化合物Ⅳ为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用二烯酮结构代替不稳定的二烯二酮结构合成了3个结构稳定的单羰基姜黄素衍生物1,5-双(4-羟基)-1,4-戊二烯-3-酮(1a)、2,5-双(4-羟基-苯亚甲基)环戊酮(1b)和2,6-双(4-羟基-苯亚甲基)环己酮(1c).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化合物与酪氨酸酶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酪氨酸酶可致使合成化合物的荧光...  相似文献   

20.
从棉毛橐吾(Ligularia vellerea)根茎中分离得到2个查尔酮和1个黄酮类化合物:3,2′, 4′-三羟基-4-甲氧基-查尔酮(1)、4,2′,4′-三羟基-查尔酮(2)和7,3′-二羟基 4′-甲氧基黄酮(3). 应用1D和2D NMR(包括1H-1H COSY、HSQC和 HMBC)对这3种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确认了化合物1和3中甲氧基和羟基及化合物2中羟基的连接位置,并对它们的1H和13C的化学位移进行了全归属.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