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新荣  武戈 《合成化学》1993,1(3):200-207
催化裂化干气直接加工利用是炼厂副产气体综合利用的重要内容。本文选择工艺技术比较成熟的两种加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对比,结论是烃化制乙苯方案的经济性能比羰基化制丙醛、丙酸方案差,但从工艺开发成熟程度和市场需求来看,前一方案的发展规模将比后一方案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结合催化研究室采用低压羰基合成路线,已在近期研制出铂系新型络合物催化剂,并利用乙烯和己烯为原料,低压醛化反应制丙醛和庚醛、取得了可喜的结果。铂系催化剂采用高价铂和低价铂为原料,加入配  相似文献   

3.
苏婷婷  姜恒  宫红 《色谱》2004,22(6):666-666
炼厂干气含有许多组分,其中乙烯占12%~20%[1]。利用干气中的稀乙烯制取乙苯会产生副产物[2]。国内外对塔底高沸物组分研究的不多,仅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进行定性分析[3]。我们利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GC FTIR)技术,对干气制乙苯工艺中多乙苯装置  相似文献   

4.
羰基钴簇络合物YCCo_3(CO)_9,是一种具有良好醛化活性的均相催化剂。本文报导将它化学键联到硅胶表面上而固相化,及其醛化反应评价结果。首先由C_2H_3Si(EtO)_3合成CCl_3C_2H_4Si(EtO)_3,然后将此化合物与硅胶表面键联。生成三氯化物,再与八羰基二钴反应而制得负载型催化剂,其钴含量为6~7%。测定了此负载型催化剂的红外光谱,评价其对庚烯-1的醛化反应活性。发现在140℃,40公斤/厘米~2压力的较佳反应条件下,6小时内,庚烯-1转化率为83%,而醇醛选择性92%。此外还进行了多次循环使用试验,但其钴流失似仍过大。  相似文献   

5.
新洋茉莉醛[Helional,2-methyl-3-(1,3-benzedioxol-5-yl)propanal]是一种名贵的单体香料,具有臭氧头香的鲜花香韵和新刈草香气。其合成是用黄樟油制得的胡椒烯丙醛经Raney Ni催化加氢得到新洋茉莉醛粗品,再经硼酸酯、减压分镏得新洋茉莉醛,产率为51%。因为Raney Ni催化选择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炼厂干气综合利用方案评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武戈  钱新荣 《化学进展》1994,6(2):161-170
炼厂干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重要资源,它的综合利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炼厂千气的分离利用、直接加工及利用途径的国内外进展状况进们了评述,并着重对烃化制乙苯和默基化制丙醛、丙酸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结果表明,烃化制乙苯经济性能较差,但技术、市场占优,建议优先考虑;建议对其它的炼厂干气利用途径也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评价,并建立数据库,为有关部门决策及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7.
担载液相催化剂的研究Ⅶ.乙烯羰化制丙醛的宏观动力学①胡斌孙懿张红平刘省明殷元骐②(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关键词羰基化乙烯丙醛固定化催化剂动力学丙醛的生产方法有多种,工业上主要应用羰基合成法.在50年代以前,以羰基钴作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青海湖沉积物和生物中的醛组分,并探讨了它们的成因。沉积物中检出的正烷醛为C_(16)—C_(32),主峰为C_(22),C_(24)或C_(26),具强烈的偶碳数优势。所分析生物中的正烷醛为C_(16)—C_(32),主峰为C_(24)或C_(26)。作者认为现代沉积物中的醛直接来源于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9.
一、导言 1954年Natta用Al(C_2H_5)_3-TiCl_3催化剂制得了全同结晶的聚丙烯之后,就开始用Ziegler型催化剂研究乙烯-丙烯及乙烯同α-烯烃的共聚合。到1957首次取得实验室成果,并发表了用Al(C_6H_(13))_3-VOCl_3所制得的乙-丙共聚物及其鑑定方法。此后,Natta等又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论述了合成乙-丙弹性体的各种催化系统、共聚反应动力学、共聚物的硫化和弹性性能、乙-丙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等。最近又发表了乙烯-丙烯-二烯烃三组分共聚物的硫化方法和性能。1961 Bier在广阔的组成(单体)范围內研究乙-丙共聚合,获得了可以作为塑料、薄膜、弹性体和能够处理纸张的可溶性共聚物;报导了乙-丙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和性能。Lukach,Kelly等又发  相似文献   

10.
用 Normant 改进的 Grignard 法,将溴乙烯或2,2-二甲基-1-溴乙烯在四氢呋喃溶剂中与金属镁作用制得相应的 Grignard 试剂。将此试剂与烯醛及二烯酮起反应(在-5到0℃及在大量溶剂存在下)制成二烯醇及三烯醇,得到满意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催化干气制乙苯技术工艺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催化干气制乙苯是利用石化副产干气中的乙烯与苯反应生产乙苯的过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创新,我们相继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气制乙苯第一代至第五代技术,并在石化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从工艺角度综述了催化干气制乙苯的技术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丁烯的醛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溶剂、催化剂对2—丁烯醛化的影响,并进行了催化剂循环使用的寿命实验。YFeCo_3(CO)_(12)[Y=C_6H_5CH_2Me_3N.(C_2H_5)_4N)]催化剂,在较缓和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当压力为4.0×10~6Pa.130℃时,2—丁烯转化率达90%以上,醛选择性接近100%。  相似文献   

13.
金属簇的催化作用 Ⅱ.异丁烯醛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丁烯醛化反应中生成两种醛:3-甲基丁醛(以下简称MB)和2,2—二甲基丙醛(以下简称DMP)。我们曾报导YCCo_3(CO)_9型三核羰基钴簇是一类新型的烯烃醛化催化剂。尤其对于空间位阻较大的烯烃与钴膦催化剂相比,优越性更大。本文研究了在异  相似文献   

14.
油菜甾醇内酯(brassinolide)(1)是一种高效植物生长激素,一些实验室曾成功地进行了合成(图1)。这些合成路线不少是以20-S-22-甾醛为关键中间体,再分步接上侧链的,而C_(20)-S-22-甾醛大都由豆甾醇为原料制得。考虑到豆甾醇来源困难,我们采用国内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薯蓣皂甙元为起始原料,立体选择性地合成了C_(20)-S-22-甾醛化合物7(见图2),对1及其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双膦配体对铑催化的乙酸乙烯酯氢甲酰化反应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在优化反应条件下,以双膦化合物2,2’-二(二苯膦甲基)-1,1’-联苯(BISBI)为配体时,铑催化乙酸乙烯酯氢甲酰化反应的TOF(转化频率)值达到4000h1,生成2-乙酰氧基丙醛的选择性99%.当在较温和的条件下Rh/BISBI催化乙酸乙烯酯氢甲酰化反应较长时间时TON(转化数)值达到9200,成醛率超过90%,2-乙酰氧基丙醛选择性仍保持99%.  相似文献   

16.
 高温气相反应条件下的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过程中,容易生成甲苯和二甲苯等副产物;在该过程中采用催化蒸馏技术,使苯与乙烯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反应,可大幅度降低产品中二甲苯的含量.通过对催化裂化干气与苯烷基化催化精馏过程中的各反应步骤进行分析与热力学计算,结合反应的实际产物组成,提出了苯与乙烯烷基化的反应网络,探讨了苯与乙烯烷基化反应过程中甲苯和二甲苯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增大苯/乙烯比对提高乙烯平衡转化率及乙苯收率有利;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烷基化反应,可大大减缓C-C键裂解速度,抑制甲苯和二甲苯生成,提高乙苯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7.
黄起  唐德金  陶家林 《合成化学》2005,13(5):449-453
以醛氨气相合成3,5-二甲基吡啶(DMP)为探针反应,考察了γ-Al2O3负载不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Cr2O3/γ-Al2O3对DMP有较好选择性和收率。较优化的反应条件为:Cr2O3/γ—Al2O3,[w(Cr2O3)=8%]1.0g,反应温度340℃-400℃,常压,V(醛):V(氨)为1:4—1:6,V(丙醛):V(甲醛)为1:1—1:2,GHSV 1200h~,DMP收率76.1%,丙醛转化率92.7%。  相似文献   

18.
以过氧化叔丁基作引发剂,于150℃,20大气压下进行乙烯与乙酸甲酯的調节聚合,可生成C_5—C_(13)的调节聚合产物,高达70%(調节剂轉化率約20%)。此法开辟了一个有前途的合成丁酸、己酸、辛酸、癸酸  相似文献   

19.
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二氧化碳重整反应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包括催化剂活性组分、载体、助剂以及催化剂制各方法等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催化剂活性组分与反应中间体的结构与性能、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行为及催化剂失活特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大量研究表明金属镍是最富潜力的干气重整催化剂活性组分,而催化剂积炭是决定该反应能否工业化的关键因素。探索抑制催化剂积碳失活的有效途径是二氧化碳重整过程开发成功的关键。甲烷二氧化碳(干气)重整反应的研究和开发将提供一条天然气有效利用与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La-Ba系氧化物催化剂用于甲烷氧化偶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a_2O_3为基础,碱土金属作为第二组分的二元氧化物催化剂均具有较高的生成C_2活性,特别是La-Ba-O系催化剂具有优良的甲烷氧化偶联活性和稳定性,当La/Ba原子比为2.5时,C_2收率可达20.3%。第三组分的添加有助于提高C_2选择性,特别是添加碱金属,可以抑制完全氧化反应,并提高乙烯/乙烷比。在La:Ba:Na=2.5:1:0.1的催化剂上进行了500/小时的寿命实验,在整个反应期间,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相当稳定。X-射线物相分析表明,新鲜催化剂除有少量的碳酸钡外,主要是氧化镧和氧化钡的混合物。500小时后的物相基本上是氧化镧和碳酸钡。使用前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表面La和Ba的分布均无改变。较高的CH_4/O_3比对提高C_2选择性有利,当CH_4:O_2=4:1时,C_2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65.1%和1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