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NMR在布地奈德-R结构确定及其产品质量控制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D和2DNMR脉冲梯度场反相技术(gCOSY,gNOESY,gHSQC,gHMBC)研究了手性抗炎药物布地奈德 -R的结构 ,并对其碳氢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提出应用 1HNMR技术控制其制剂中布地奈德 -R和布地奈德 -S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液相色谱–核磁共振(LC–NMR)联用技术发展状况。讨论了LC–NMR技术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评述了LC–NMR和LC–SPE–NMR两种工作模式。介绍了LC–NMR在天然产物分析、生物代谢、异构体的鉴定和多聚物分析领域的应用情况,对其发展动态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对科学产生最大影响的分析方法是核磁共振技术(NMR),它被广泛用于许多领域.本文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评述了NMR在组合化学中的应用,着重于NMR在固相合成的应用、液态NMR和NMR在高通量筛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核磁共振(NMR)技术凭借其高空间分辨率,宽时间响应尺度和非侵入检测等特点,在化学分析和医疗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原子核的低极化使现阶段NMR技术的灵敏度较低。超极化技术是一类可以有效提高NMR灵敏度的方法。其通过物理或化学过程把原子核自旋态推向一个偏离热力学平衡的状态,使NMR信号强度得到几个数量级的提升,极大地改善了灵敏度。多种超极化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本文用较为形象的描述对几种常见的超极化技术包括:动态核极化、光泵、光核极化、化学诱导动态核极化、仲氢诱导极化。从其精巧的原理和广泛的应用进行介绍,有助于人们对超极化技术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Lil+2。TiZ。Mg。P3012是一种具有较高离子导电车的快离子导体材料,其结晶化学和电导性能都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表明化合物具有规整的三维骨架结构,h离子位于骨架间隙中,并且其离子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作者曾应用”P固体高分辨NMR技术对该固港体系统的微观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Mg’“离子部分替代Ti‘“离子后,化合物骨架结构的特征*.但对该体系的Li离子微观动态行为的研究还没有开展,在这里我们应用、i固体NMR技术研究了L计的状态及其动态行为,在此基J由上分析了Li离子可能的迁移机理.1实验部分’LiNMR…  相似文献   

6.
设计合成了有机硒化合物1,4-二(2-苄硒基)乙氧基蒽,利用1H NMR、13C NMR、红外光谱和质谱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其对金属阳离子的识别。结果表明,其对汞离子有较强的识别能力,且对汞离子表现出开关性能。最后,初步讨论了其的识别机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ω-溴代芳香基乙酮与3-(D-葡萄糖-1-基)-4-氨基-5-巯基-1,2,4-三唑反应 合成了一系列新颖的3-(D-葡萄糖-1-基)-6-芳基-7H-1,2,4三唑并[3,4-b[1,3 ,4]噻二嗪.用元素分析,IR,NM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NMR波谱特 征,并以^1H-^1H COSY,^13C-^1H COSY,COLOC二维NMR技术对其^1H NMR,^13C NMR的谱峰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8.
设计合成了有机硒化合物1,4-二(2-苄硒基)乙氧基蒽,利用1H NMR、13C NMR、红外光谱和质谱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其对金属阳离子的识别。结果表明,其对汞离子有较强的识别能力,且对汞离子表现出开关性能。最后,初步讨论了其的识别机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对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新药替加色罗的核磁共振谱进行了分析。结合HHCOSY,HMQC,HMBC等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对其^1H NMR及^13C NMR谱的信号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10.
采用现代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分析给药肝、肾损伤模型化合物异硫氰酸α-萘酯(灌胃150mg/kg体重)和二溴乙胺氢溴酸盐(腹腔注射250mg/kg体重)24h内Wistar大鼠尿液的^1H NMR谱,由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浓度变化研究了肝、肾模型毒物在大鼠体内的急性毒性。首次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中的二阶段聚类分析方法解析大鼠尿液^1H NMR谱确定了模型化合物尿液^1H NMR标记物。结果表明,应用核磁共振和二阶段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提供模型化合物毒性比较清楚的认识。该方法也可用于金属化合物、中药及其它药物的毒性分类和预测研究以及建议各类靶向毒性的NMR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林文翰  蔡孟深 《化学通报》1993,(2):59-63,F003
近十几年,核磁共振(NMR)法在技术开发上有两方面的飞跃发展:其一为采用超导磁铁如500MHz或600MHz等高磁场NMR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其二为采用脉冲傅立叶变换的脉冲技术的开发。自1976年Ernst等阐述了2D NMR的基本原理以来,至今已开发了  相似文献   

12.
固体酸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现代石油与化学工业中,其反应活性与其酸性密切相关.与传统的酸性表征方法(红外光谱、程序升温脱附、滴定等)相比,利用先进的探针分子技术、双共振和二维相关谱等核磁共振(NMR)技术可以获取固体催化剂酸种类、酸分布、酸浓度和酸强度等完整信息.同时,原位固体NMR实验可跟踪反应分子在催化剂活性中心吸附状态和转换的中间体物种,为揭示反应机理提供了最直接的实验证据.本文详细介绍了固体NMR的原理和一系列相关新技术,着重综述了固体NMR技术在酸催化剂结构、活性中心特性以及催化反应机理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介绍了二维双量子魔角旋转核磁共振(DQ-MAS NMR)新技术的基本原理,详细综述了1H、19F、29Si、31P、19F和27Al DQ-MAS NMR技术在各种固体功能材料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近年来HPLC—NMR在天然产物粗提物成分结构分析中的主要作用;介绍了以HPLC—NMR—MS为代表的高效液相色谱—波谱多级联用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讨论了目前HPLC—NMR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适用条件;最后概述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蛋白质组装体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相关生物学功能或与人类的重要疾病密切相关。蛋白质组装体分子量大,通常难以溶解和结晶,限制了常用的结构研究手段如X射线晶体学和液体NMR等在其高分辨三维结构解析中的应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ssNMR)在难溶、非结晶样品的三维结构解析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随着固体NMR硬件包括高场磁体和高性能的探头、固体NMR多维脉冲实验技术和样品制备技术特别是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快速发展,固体NMR已经成为了蛋白组装体三维结构解析的重要手段。在样品制备方法方面,强调了样品制备条件的优化对得到构象均一样品的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同位素标记方法的使用对固体NMR谱图分辨率提高的重要作用。同时多种脉冲序列如质子驱动自旋扩散技术(PDSD),偶极辅助旋转共振技术(DARR),质子辅助重偶技术(PAR)或转移回波双共振技术(TEDOR)等的建立和发展为结构约束条件收集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方法。此外,固体NMR与其它实验技术如扫描透射电镜(STEM),冷冻电镜(Cryo-EM)等和理论模拟方法的联用能显著地提高固体NMR的能力,从而能解析分子量更大、结构更复杂的蛋白质组装体的三维结构。本文以Aβ纤维和T3SS针状体的三维结构解析为例介绍固体NMR在蛋白质组装体结构研究的最新实验方法,重点介绍最新的距离约束条件获取的实验方法进展,以及固体NMR与其它实验和理论模拟研究手段的联用在蛋白质组装体结构解析上的最新进展,期望有助于读者对固体NMR技术在蛋白质组装体的三维结构解析方面的研究进展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6.
细胞内游离离子及离子通道的核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细胞内游离离子及离:子通道(Ca^2 、Mg^2 、Na^ 、K^ 以及Na^ /Ca^2 和Na^ /Li^ 交换等)在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用于这些方面研究的生物核磁共振方法主要包括有:^31PNMR、^19NMR、^7Li NMR及^23Na NMR等。^31P NMR主要用于对细胞内小分子代谢物、pH及游离Mg^2 的分析测定;^19F NMR是利用氟代指示剂间接地测定细胞内游离Mg^2 和Ca^2 的浓度,进而对钙镁离子通道进行分析研究;^7Li NMR、^23Na NMR等方法分别用于研究Li^ 、Na^ /Li^ 交换、Mg^2 /Li^ 交换、Na^ 及K^ 等。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细胞内离子的调控机制,本文对近几年核磁共振技术在这些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杨雨  王景芸  陈阳 《合成化学》2022,30(12):953-958
亚胺是重要的含氮活性中间体,在药物、生物和有机合成等领域应用广泛。以不同取代基的芳环和杂环苄胺为原料,在以12 W紫色LED灯为光源,蒽醌-2-羧酸为光催化剂,乙酸乙酯为溶剂,室温反应6 h的最佳条件下,合成了11个带有不同取代基的亚胺化合物(2a~2k),产率84%~93%,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19F NMR表征,并分析了反应可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核磁共振(NMR)法,在化学中应用已有30多年了。近十年来,随着超导磁体和脉冲傅里叶变换法的普及,NMR新方法和测定技术及数据处理方法不断涌现,化学工作者经常面  相似文献   

19.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核磁共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H NMR、^13C NMR及DEPT(无畸变极化转移增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的序列结构和组成,并比较了几种核磁共振实验技术对分析SMA结果的准确性;实验表明^1H NMR是分析组成的简单、快速而有效的方法,DEPT谱进行序列结构计算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该文合成了一种具有三维钻石网络状通道的单一手性POC材料(CC3-R),将其用作手性固定相制备CC3-R毛细管电色谱柱,考察了其手性识别性能,并测试了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及电渗流随缓冲溶液pH值的变化,然后以该柱对扁桃酸进行了拆分。结果显示,D-扁桃酸和L-扁桃酸得到了基线分离,分离度为1.81,理论塔板数分别为36 700 N/m和41 600 N/m,同一根CC3-R毛细管电色谱柱对扁桃酸的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表明CC3-R手性柱不仅有良好的手性识别能力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