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关于乙醛还原Cu(OH)_2实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乙醛还原Cu(OH)2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显示的是乙醛的还原性。反应按下式进行。2Cu(OH)2+CH3CHO→Cu2O+CH3COOH+2H2O演示实验最重要的是现象准确,观察到的现象和预想的现象应严格一致,而且清晰、鲜明。根据反应式,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有红色(也称砖红色)Cu2O沉淀生成。如果发生的就是这一个反应,现象应该是很清晰的。可是,在做此实验时往往看不到有红色沉淀生成,看到的却是一种黄褐色或红褐色浑浊,它和Cu2O的外观性质相差甚远。这种情况说明乙醇还原Cu(OH)2的反应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反应,而是有…  相似文献   

2.
在pH 2~3的溶液中,低浓度Fe^2+与K3[Fe(CN)6]反应产生的蓝色沉淀为近似真溶液,最大吸收波长为710 nm.形成的近似真溶液吸光度随静置时间变化而逐渐变大,30 min后吸光度变化缓慢.K3[Fe(CN)6]过量时,Fe^2+浓度与吸光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Fe^2+浓度较大时,易形成絮状沉淀.在pH 2~3的Fe^3+-K3[Fe(CN)6]体系中,加入Vc能将Fe^3+还原成Fe^2+,进而与K3[Fe(CN)6]反应,30 min后测定蓝色拟真溶液的吸光度,Vc的量与溶液的吸光度同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0.999,检出限为0.94μg.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一系列金属离子对没食子酸(GA)-KBrO3-H2SO4体系非催化振荡反应的影响。从实验中发现,金属离子对上述振荡反应的影响可分为三类:(1)Ce3+、Mn2+、Fe(phen)2+3、Bi3+和Cr3+,可促进GA-BZ体系的非催化振荡反应,同时可产生连续振荡等复杂振荡现象;(2)Cu2+、Zn2+、L3+a、Sm3+、Eu3+、Ni2+、Co2+、Hg2+、Ag+和Hg2+2对振荡反应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3)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对振荡反应几乎不发生影响。对上述金属离子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探索,说明金属离子的电极电势、金属离子与GA形成络合物或与Br-形成沉淀是影响上述振荡反应的主要原因,而金属离子与有机物中间体的偶合催化导致产生连续振荡反应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新显色剂2-(2-噻唑偶氮)-5-[(N,N-2羧基甲基)氨基]苯酚(TADCAP)与金属离子的显色反应,着重探讨了试剂与Fe ̄(3+)、Co ̄(2+)、Ni ̄(2+)、Cu ̄(2+)、Zn ̄(2+)、Mn ̄(2+)显色反应的最佳条件,测定了这些络合物的络合比和稳定常数等,同时建立了钴的分析方法,并用于维生素B_(12)注射液中Co ̄(2+)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Ce~(4+)-Ce~(3+)循环体系引发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张连生,王玉芹,杨巍(黑龙江大学化学系,哈尔滨,150080)(黑龙江商学院商管系,哈尔滨,150076)关键词Ce~(4+)-Ce~(3+)循环引发、Ce~(4+)复合引发?..  相似文献   

6.
 固定SnO2含量为60%,采用不同沉淀方法和在不同沉淀条件下制备了锡锆固溶体催化剂Sn0.45Zr0.55O2,考察了沉淀过程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控制尿素浓度为总金属离子(Sn4++Zr4+)浓度的20倍,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的锡锆固溶体Sn0.45Zr0.55O2对催化NO还原具有最高活性和较好的重复性,在350℃下最大NO转化率达到74%.XRD,Raman,XPS,BET比表面测定和孔结构分析表明,沉淀条件不同,沉淀物的成核及生长过程不同,对SnO2与ZrO2之间的固溶度、催化剂表面元素分布、比表面和孔道结构以及催化活性都有较大的影响.ZrO2在SnO2(r)晶格中较高的固溶度、Sn在催化剂表面一定程度的偏析以及催化\r\n剂较大的孔径均有利于提高对NO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非过滤法共沉淀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测定饮水中镉铜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向被没水样中加入适量Bi^3+和硫化钠,使水样中Cd^2+,Cu^2+,Pb^2+与Bi^3+一起硫化物(CdS,CuS,PbS)和Bi2S3的共沉淀,加入明矾加速硫化物的沉淀,凝结,然后用虹吸法吸去上层清液(无须过滤),将沉淀物用热稀硝酸溶液,以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这三个元素的含量。方法简便,实用,且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精密度,尤其适于对大体积水样的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8.
稀土胆酸络合物在凝胶中的周期沉淀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稀土胆酸凝胶扩散体系中观察到了周期沉淀现象,并用红外光谱(FTIR)和扩展X射线原子精细结构光谱(EXAFS)对图形沉淀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稀土离子与胆酸反应容易产生周期沉淀,沉淀的成分与相应的络合物相近。  相似文献   

9.
刘佳铭 《分析化学》1997,25(3):370-370
1引言Volhard法以铁铵矾作指示剂,终点不够敏锐。尤其是直接滴定Ag+时,AgSCN沉淀易吸附Ag+而导致终点提前;返滴定Cl-时AgCl沉淀易转化为AgSCN,使终点颜色闪而褪去难于观察,分析结果偏低。虽用有机溶剂(如硝基苯)可促进AgCl沉淀凝聚与溶剂化而减缓AgCl的转化,但有机溶剂多数有毒使测定条件恶化.作者提出以聚乙烯醇(PVA)化学修饰AgSCN、AgCl沉淀的结构,阻止AgSCN对Ag+的吸附与AgCl的转化,用硝酸铁代替铁铵矾指示滴定终点测定Ag+、Cl-的方法。本法比经典V…  相似文献   

10.
D-葡萄糖、D-果糖与Ca~(2+)、Mg~(2+)、Cu~(2+)、Zn~(2+)、Cd~(2+)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张保林(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王文清,陶祖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北京)(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二(2,4,4-三甲基戊基)膦酸的正辛烷溶液从盐酸介质中萃取钍的机理。在未控制离子强度下,萃取平衡反应为:Th^4++Cl^-+3(HA)2(o)→ThClA3(HA)3(o)+3H^+。在控制离子强度为1.0mol/L时,萃取反应为Th^4++2Cl^-+3(HA)2(O)→ThCl2A2.(HA)4(P)+2H^+。用饮和法确定的萃合物组成为ThClA3.计算了萃取反应的平衡常数及热力学  相似文献   

12.
叶礼华 《化学教育》2019,40(1):74-77
探究了水溶液中Fe3+与S2-的反应,得出几点结论:生成Fe2S3的沉淀反应是动力学优势反应,生成Fe2+和S的氧化还原反应是热力学优势反应;发现Fe2S3可以与Fe3+反应生成S和Fe2+,Fe2S3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在弱碱性条件下,Fe3+也有与HS-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倾向;Fe3+在水溶液中主要以水解产物[Fe(H2O)6-n(OH)n](3-n)+(n=1,2)存在,[Fe(H2O)6-n(OH)n](3-n)+的氧化性很弱,难以将H2S或HS-氧化,却易与S2-结合生成Ksp极小的Fe2S3沉淀。  相似文献   

13.
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COS与O2的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在UB3LYP/6—31G^*,UB3LYP/6—311++G^**水平上,优化了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在UB3LYP/6—31G^*水平上通过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和振动分析,对过渡态进行了确认.在CCSD(T)/6—311++G(2d,2p)水平上进行了单点能量计算,并确定了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主要产物为CO2和SO.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新试剂N-烯丙基-N′-(氨基对苯磺醚钠)硫脲(ASATu)的合成并确定了结构。该试剂与45种元素在不同介质中反应,仅有Cu ̄(2+)、Ag ̄+、Bi ̄(3+)、Hg ̄(2+)和Fe ̄(3+)等离子产生特征性反应。实验证明,它可作为Cu ̄(2+)、Ag ̄+等新的鉴定试剂;在酸性和近中性介质中测定了该试剂与稀土元素等四十多种金属元素反应的摩尔吸光系数。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催化H_2S液相氧化反应的催化电池电子转移机制,即借助于催化剂分子自身歧化所形成的催化电池M(Ⅰ)Pc-PcM(Ⅲ)实现底物(HS~-)与分子氧间的电子转移,其反应过程为阴极反应:O_2+M(Ⅰ)Pc→O_2~-+M(Ⅱ)Pc,阳极反应:HS-+M(Ⅲ)Pc→HS·+M(Ⅱ)Pc。这一电子转移过程也是决定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骤,从而导致催化反应按自由基历程进行。  相似文献   

16.
采用各种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含偕胺肟基因维尼无纺布与An(3+)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时的化学结构变化、氧化还原与鳌合吸附的关系以及还原产物的结晶结构和形态.结果表明,含偕胺肟基无纺布与Au(3+)反应时,开始主要是偕胺肟基被氧化成为酰胺基.此外,有部分偕胺基因被氧化成为羧基.An(3+)被还原的同时生成约相等当量的氢离子.反应后期或反应温度高时,氢离子生成量增大.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反应起始阶段,Au(3+)与偕胺肟基因会发生鳌合作用.还原生咸的单质An形成“玫瑰花”状的小晶粒粘附于无纺布纤维表面.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在35±0.1℃、离子强度0.5mol/L(KCl)条件下,甲酸根、乙酸根、丙酸根和丁酸根分别催化Cu(Ⅱ)离子与四溴化间-四(N-乙酸甲酯基-3-吡啶基)卟啉(H2Tβ-N-ACMspyPBr4)的反应动力学及其机理,该类反应对卟啉和Cu(Ⅱ)离子均为一级反应,反应动力学方程为:d[CuP^4+]/dt=k{1.0+b[A^-])/(1.0+K3,4.[H^+]^2}[Cu^2+][P]T  相似文献   

18.
Ni-B超细非晶合金的化学制备、反应机理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水溶液中NiCl2与KBH4的反应及其产物Ni-B超细非晶合金的性质,详细探讨了反应的电化学基础和反应过程及机理.发现Ni(2+)与的反应由三个独立的基本反应组成,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分解即与H2O的反应,Ni-B则产生于Ni(2+)的还原(被)和离子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反应液的pH值可自动恒定在3.18左右.在总包反应中,完全还原1molNi(2+)需要消耗1.84mol,其中的分解反应约占48%.根据反应机理可计算产物的组成,计算结果与实际测定值完全一致.电镜测定表明,反应产物呈非晶态,粒径约400.  相似文献   

19.
刘虹  张福义 《分析化学》1998,26(3):254-258
在一个石英反应室内,让激光解离的Ni^+与连续喷入的酯类化合物分子束流反应,生成的产物离子经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研究了Ni^+与乙酸乙酯、乙酸丙烯酯、乙酸乙烯酯、乙酸丁酯的气相反应。根据如下机理满意的解释了发生的反应:(1)Ni^+与酯形成激发态络合物;(2)β-H迁移至烃氧基的氧上形成Ni^+的双配体化合物离子;(3)失去一中性配体分子得Ni^+的单配体化合物离子。由酯的ΔH离和D(Ni^+-A  相似文献   

20.
在金属离子-脱氧胆酸-胆红素扩散体系进行了周期沉淀的生长实验,得到了胆红素钙产生的周期沉淀图形.研究了胆红素、脱氧胆酸、Cu2+和Ca2+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周期沉淀图形生长规律的影响,发现脱氧胆酸和胆红素会以复合胶团的形式在凝胶中进行扩散和反应,Ca2+的作用会使胆红素从胶团中分离出来并产生胆红素钙沉淀;Cu2+的作用则会使脱氧胆酸从胶团中分离出来产生脱氧胆酸铜沉淀;复合胶团的反应和扩散速度较慢,其生成周期沉淀的速度也很慢(约6个月,该结果与胆结石的情况较符合);铜离子的作用会使复合胶团加速分解,从而也加快了图形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