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铁系无铬型CO高温变换催化剂的谱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Mossbauer谱,XRD及TEM技术对铁系无铬型催化剂的前驱态、母体及还原态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生成及晶相结构的微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确证了水合四氧化三铁Fe3-xO4·nH2O和γ-Fe2O3晶态的形成,并探讨了晶相参数微变引起晶体结构的差异导致的催化活性的变化。在Fe3-xO4·nH2O中SB/SA比值为2,x值接近于0时催化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2.
用X射线衍微法测定了由η^5-MeO2CC5H4(CO)3MoNa和〔(η^5-MeO2CC5H4)(CO)2W〕Fe-(CO)3Co(CO)3(μ3-S)的等瓣置换反应所生成的手性簇合物-〔(η^5-MeO2CC5H4)(CO)2Mo〕-〔(η^5-MeO2CC5H4)(CO)2W〕Fe(CO)3(μ3-S)的分子结构及晶体结构。晶体属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87162(5)nm,b=0.8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含固氮酶钼微环境O_3MoS_3结构单元四个系列化合物[Mo(S,O-C_6H_4-1,2]~-(M)[Mo_2(CO)_3(S,O-C_6H_4-1,2)_3]~(2-)(D),[Mo_3(CO)_7(S,O-C_6H_4-1,2)_3]~(2-)(T),和[Mo_2Fe(CO)_4(S,O-C_6H_4-1,2)_3Cl_2]~(2-)(T_f)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并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和电化学环伏安研究,深入探讨了它们的混合价,电子迁移和电化学行为,也讨论了有趣的O_3MoS_3结构单元。  相似文献   

4.
采用X光光电子能谱(XPS)及曲线拟合手段对硫化态K-MoO_3/Al_2O_3合成醇催化剂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负载量及硫化前不同条件预处理对催化剂表面的S、Mo组分的物种形式及各物种相对含量的影响,以及表面不同组分的相对组成。结果表明,根据其电子结合能变化,S组分可区分为SO_4 ̄(2-)、SO_3、S ̄0、S_2 ̄(2-)、MoS_2、MoS_(2-x)等六种存在形式不同的物种;Mo组分可区分为Mo ̄(6+)、Mo ̄(5+)、MoS_(2+x)、MOS_2、MOS_(2-x)等五种存在形式不同的物种。MoO_3/Al_2O_3.重量比为0.03的样品,Mo组分硫化还原不完全,表面S、Mo组分均以多种物种形式并存,MoO_3/Al_2O_3比增加至0.08和0.24后,表面S、Mo组分中MOS_2物种形式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样品的硫化还原也较彻底,但负载量增加至MoO_3/Al_2O_3比为0.35后,表面存在较多的S ̄(6+)物种和Mo ̄(6+)、Mo(5+)物种,同时K组分在表面富集。对MoO_3/Al_2O_3比为0.24,样品硫化前不同条件预处理的研究表明,该样品与水蒸汽接触对其表面结构影响很大,与水蒸汽接触后再硫化,其表  相似文献   

5.
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由η~5-MeO_2CC_5H_4)(CO)_3MoNa和[(η~5-MeO_2CC_5H_4)(CO)_2W]Fe-(CO)_3Co(Co)_3(μ_3-S)的等瓣置换反应所生成的手性簇合物──[(η~5-MeO_2CC_5H_4)(CO)_2Mo]-[(η~5-MeO_2CC_5H_4)(CO)_2W]Fe(CO)_3(μ_3-S)的分子结构及晶体结构。晶体属P1空间群,晶胞参数α=0.87162(5)nm,b=0.76218(4)nm,c=1.87111(8)nm;α=94.164(4)°,β=97.979(2)°,γ=99.108(2)°,Z=2,μ=5.9cm~(-1)。最终的一致性因子R=0.036,Rw=0.037.该簇合物含MoWFeS四面体簇核,其中Mo、W原子以1:1的比例无序地分占了四面体的2个顶点.  相似文献   

6.
室温下[Et_4N]_2MoSe_4, FeCl_2和 R_2NCS_2Na在 DMF和 CH_3CN混合溶剂中反应,得到含MoFe_3Se_4核芯的Mo-Fe-Se簇合物MoFe_3Se_4(μ-R_2NCS_2)_2(R_2NCS_2)_4(R2=Me_2(1),Et_2(2),C_4H_8(3)).化合物2的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其分子结构为2个桥式和4个螫合Et_2NCS_2~-配体包围的一个扭曲类立方烷M_4Se_4簇核对3个化合物的CV进行了表征,它们在DMSO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表现出了多电子可逆的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7.
作为甲醇氧化制甲醛、甲醇氨氧化制HCN反应的催化剂,其活性组分钼的流失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程序升温脱附(TPD)及X-光衍射(XRD)等测试手段,对Mo-Fe/SiO_2催化剂及工业实际用多元复合钼催化剂中钼的流失动力学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在HCN合成过程中,水能引起活性组分钼的流失,而水又是反应产物。对工业用多元复合钼催化剂的流失情况进行了动力学考察,实验发现,催化剂中的钼是较难流失的,XRD测试结果表明,Mo-Fe/SiO_2催化剂中的钼是以Fe_2(MoO_4)_3晶体形式存在的,而反应后催化剂中Mo为MoO_3晶体状态。与其它催化剂比较,MoO_3/SiO_2催化剂中的钼难流失,而较Bi-Mo/SiO_2催化剂中的钼易流失。其中工业用催化剂是最为稳定的。根据实验结果,结合我们以前的工作,证明Mo-Fe/SiO_2催化剂中,由于钼组分和铁组分的相互作用,使得Mo-Fe/SiO_2中的Mo的流失难于单组分的MoO_3/SiO_2催化剂,此外钼流失过程中MoO_2(OH)_2与催化剂中铁组分反应生成钼酸盐的倾向也是Mo难于流失的原因之一。而Mo-Fe/SiO_2和Mo-Bi/SiO_2催化剂中钼流失速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宋礼成  伍伯牧 《结构化学》1995,14(5):393-398
通过η^5-CH3COC5H4(CO)3MoNa与(μ3-S)FeCo2(CO)9的反应俣成了(μ3-S)FeMoCo(η^5-CH3COC5H4(CO)81,1进一步(η^5-C5H5)Ni的反应合成了(μ3-S)-FeMoNi(η^5-CH3COC5H4)(CO)52,(μ3-S)FeMoNi(η^5-C5H5(η^5-C5H5)-(CO)53及(μ3-S)FeMoCo(η5-C5H5)(CO  相似文献   

9.
SO^2—4/TiO2和SO^2—4/Fe2O3固体超强酸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用XRD、TG-DTG、SEM和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浸渍H2SO4的无定形TiO2和Fe2O3在焙烧过程中的晶化、相变、失水及失硫情况,总结出SO^2-4/MxOy型固体超强酸具有与SO^2-4/ZrO2体系相同的形成规律。用IR光谱和常温正戊烷异构化反应对SO^2-4/TiO2/Fe2O3的超强酸性进行了表征,表明它们与SO^2-4/ZrO2体系具有相似的表面酸位结构,无水状态主要为L酸位,吸水  相似文献   

10.
利用穆斯堡尔谱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4种Al-Fe-V-Si-Mm合金的Fe原子组态。结果表明,添加混合稀土元素后抑制了基体合金Al-Fe-V-Si中α-Al13(Fe,V)3Si弥散粒子相的析出;当稀土含量高达6at%时,形成Al-Fe-V-Si-Mm非晶态,采用Voigt基函数作了穆斯堡尔谱的合理拟合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采用XRD,顺磁共振(ESR),Mossbauer和或温还原(TPR)技术对负截型Cu-Fe-O(Ⅰ),Cu-Fe-Co-O(Ⅱ)催化剂的固相结构及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Ⅰ)中主要存在Fe2CuO4,CuO和颗粒度小于13nm的Fe2O3相。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CuO晶相逐渐消失,Fe2CuO4的晶相长大。(Ⅱ)中Ce的存在,能提高Cu^2+的浓度,抑制CuO和Fe2CuO4晶相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LRS,XRD,XPS结果表明,仲钼酸铵浸渍仅经干燥的Zr(OH)4,再焙烧制得的固体超强酸(MoO3/ZrO2(I))与浸渍晶态ZrO2制得的部分氧化催化剂(MoO3/ZrO2(Ⅱ)中,活性组分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在MoO3/ZrO2(Ⅱ)中,MoO3以二维聚钼酸根和Mo-O-Zr表面物种两种表面态存在于介稳的四方ZrO2上,后者在LRS谱中表现为~814cm^-1的宽峰,MoO3含量超过一定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Fe3(CO)(12)、硫醇(硫酚)和EtMgBr所形成的络盐[(μ-CO)(μ-RS)Fe2(CO)6]-Mg+Br与氯代芳酰氯的原位反应,合成了通式为(μ-RS)(μ-o-ClC6H4CO)Fe2(CO)6和(μ-RS)(μ-m-ClC6H4CO)Fe2(CO)6(R=n-Ru,t-Bu,Ph)的6个新桥芳酰基铁硫配合物,并用C/H分析、IR和1HNMR表征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通过Fe3(CO)12、硫醇(硫酚)和EtMgBr所形成的络盐[(μ-CO)(μ-RS)Fe2(CO6)》-Mg^+Br与氯代芳酰氯的原位反应,合成了通式为(μ-RS)(μ-o-ClC6H4CO)Fe2(CO6)和(μ-RS)(μ-m-ClC6H4CO)Fe2(CO)6(R=n-Bu,t-Bu,Ph)的6个新桥芳酰基铁硫配合物,并用C/H分析、IR和^1HNMR表征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LRS,XRD,XPS结果表明,仲钼酸铵浸渍仅经干燥的Zr(OH)4,再焙烧制得的固体超强酸(MoO3/ZrO2(I))与浸渍晶态ZrO2制得的部分氧化催化剂(MoO3/ZrO2(Ⅱ)中,活性组分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在MoO3/ZrO2(Ⅱ)中,MoO3以二维聚钼酸根和Mo-O-Zr表面物种两种表面态存在于介稳的四方ZrO2上,后者在LRS谱中表现为~814cm^-1的宽峰,MoO3含量超过一定值  相似文献   

16.
应用INDO/S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对簇合物离子Mo3S和Mo3S4Mn+(M=Fe、Ni,n=4;M=Cu,n=5)分别进行分子轨道计算。根据计算得到的簇离子中的原子表观电荷和成键指标,说明Fe、Ni、Cu+与Mo3S成键作用的相对强度依次是Fe-Mo>Ni-Mo>Cu+-Mo。比较了用含组态作用的INDO/S方法计算得到的电子跃迁能与实验得到的电子吸收光谱值,并讨论了吸收峰归属情况。对于M为Fe、Ni的簇离子Mo3S4M4+,最低能量的电子跃迁吸收峰起源于异金属间电荷转移跃迁(MM’CT);而Mo3S4Cu(5+)簇离子观察到的吸收峰主要是Mo3S芯的局域内电荷转移跃迁。根据理论计算结果,由Cu+离子到Mo3S的电荷转移跃迁谱线,大约在46000cm-1以上才能观察到吸收峰。从Mo3S4Fe4+次低能量吸收峰的实验值16600cm-1和理论值16500cm-1与Mo3S的最低能量吸收峰的实验值16600cm-1和理论值16900cm-1比较,表明无论从理论上或实验上都能证实簇离子Mo3S4Fe4+在能量为16600cm-1处的吸收峰是起因于Mo3S芯的局域内电荷转移跃迁。  相似文献   

17.
LRS,XRD,XPS结果表明,仲钼酸铵浸渍仅经干燥的Zr(OH)4再焙烧制得的固体超强酸(MoO3/ZrO2(Ⅰ))与浸渍晶态ZrO2制得的部分氧化催化剂(MoO3/ZrO2(Ⅱ)中,活性组分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在MoO3/ZrO2(Ⅱ)中,MoO3以二维聚钼酸根形式单层分散在ZrO2上(其中单斜ZrO2为主),在~950cm-1处出现特征拉曼宽峰,超出单层分散容量的部分以晶态MoO3形式存在.在MoO3/ZrO2(Ⅰ)中,活性相以二维聚钼酸根和Mo—O—Zr表面物种两种表面态存在于介稳的四方ZrO2上,后者在LRS谱中表现为~814cm-1的宽峰;MoO3含量超过一定值时,多余的MoO3在550℃即与四方ZrO2发生反应形成体相Zr(MoO4)2.Mo—O—Zr表面物种中,Mo(Ⅵ)是四配位的,与四方ZrO2结合很强,它很可能与MoO3/ZrO2具有超强酸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SnCl_2对化合物Me_2Si[η~5-C_5H_4Fe(CO)]_2(μ-CO)_2(Ⅰ)中Fe-Fe键的插入反应以及Ⅰ被Na-Hg齐还原所生成的相应双铁负离子{Me_2Si[η~5-C_5H_4Fe(CO)_2]_2}~(2-)与SnR_2Cl_2(R=Me,Ph)的亲核反应,合成了环状化合物Me_2Si[η~5-C_5H_4Fe(CO)_2]_2SnR_2[R=Cl(1),Me(2),Ph(3)]。以元素分析、IR和~1HNMR谱表征了它们的结构,并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3的晶体结构。3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_1/n,a=1.0384(3)nm,b=1.6384(1)nm,c=1.5762(5)nm,β=97.93(2)°,V=2.656(2)nm~3,Z=4,Dx=1.71g/mL。  相似文献   

19.
采用FTIR、XPS和AES研究了金属铜表面M-S(M=Mo,W)簇合物膜。结果表明,Mo(W)S^2-4与铜表面的Cu2O反应,形成了Mo(W)-S-Cu键。簇合物膜由Mo(W),S,Cu,O元素组成,分别呈+6、-2、+1、-2价,膜为多分子层结构并保持,MoS4或WS2单元,膜表面只有Cu,O而不存在Mo(W),S,膜层厚度与反应时间有关,时间越长,膜越厚,膜为多组分的复杂体系,其颜色是各组  相似文献   

20.
用气-固反应将碳原子渗入到母体合金NdFe10Mo2的晶格间隙位,形成稳定的化合物NdFe10Mo2Cx,其晶体结构保持ThMn12型方结构不变,但晶胞积增大3%左右,居里温度提高110K以上,且NdF310Mo2Cx具有单轴各向异性,磁晶各向异性场HA达到9233.6kA/m.结果表明,NdFe10Mo2Cx具备了研制高矫顽力永磁体的内禀磁性,另外,穆堡尔谱实验表明,NdFe10Mo2Cx中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