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邻菲罗啉、己二酸和硝酸铜在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一种新颖的四核铜配合物[Cu4(phen)4(NO3)2(H2O)2- (adip)4/4(Hadip)4/2](NO3)2•2H2O (其中H2adip=己二酸), 并经元素分析, IR, UV, TG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征. 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 a=1.0146(2) nm, b=1.0261(2) nm, c=1.8285(4) nm, α=91.66(3)°, β=92.19(3)°, γ=112.76(3)°, V=1.7520(6) nm3, Z=1, Dc=1.639 g/cm3, C66H66Cu4N12O28, Mr=1729.47, F(000)=886, μ=1.294 mm-1, R1和wR2分别为0.0447和0.1141. 己二酸根通过4个羧基O将两个U形双核亚单元联接成具有一个对称中心的双U形四核结构, 其中每个U型亚单元包含晶体学上不对称的2个Cu(II)原子. 每个Cu(II)离子均处于畸变的四方锥配位环境, 除与己二酸氢根(Hadip)、己二酸根(adip)和邻菲罗啉(Phen)的N, O配位形成锥底平面外, 其中的1个Cu(II)与水配位, 而另一个Cu(II)则与硝酸根配位. 配合物晶体结构中存在着广泛的氢键和p×××p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钇(III)离子作为模板, 以4-乙烯吡啶(4-VP)、乙酰丙酮(Hacac)和钇(III)形成的三元配合物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 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了钇(III)离子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 系统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钇(III)离子的吸附性和选择性. 结果表明, 印迹聚合物对钇(III)离子有很好的亲和性, 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60 min, 最大吸附量为12.4 mg•g−1, 重复使用时性能稳定, 而且印迹聚合物对钇(III)离子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水溶液中以Cu(NO3)2•3H2O, 2-mpac和KSCN反应得到了一个通过硫氰酸根桥连的混配配合物[Cu(2-mpac)(SCN)(H2O)•H2O]n (1) (2-mpac: 5-methylpyrazine-2-carboxylic acid), 利用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单晶X射线衍射, 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1进行了表征. 晶体学数据: 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a=0.5567(2) nm, b=1.0339(3) nm, c=1.0532(3) nm, α=64.030(2)°, β=77.620(3)°, γ=85.945(3)°, V=0.5321(3) nm3, Z=2, S=1.061, 最终偏离因子[I>2σ(I)] R1=0.0444, wR2=0.0905, 对于全部数据R1=0.0647, wR2=0.0988. 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配合物1中的Cu(II)离子之间存在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三个基于4'-羧基-2,2':6',2"-三联吡啶(HL)的单核配合物,其分子式为[ML2]·4H2O(1,M=Zn(Ⅱ);2,M=Cu(Ⅱ);3,M=Fe(Ⅱ)),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波谱、单晶和粉末衍射表征。晶体结构测试结果表明3个配合物为异质同晶结构,都属于四方晶系的I42d空间群。配合物1~3都是1个二价金属离子和2个羧基未配位且去质子化的三齿螯合配体L配位形成的单核结构,通过分子间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拓展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由于二价Zn离子的全充满d10配位构型,配合物1与其配体相比具有明显的室温固态蓝色荧光发射性质。  相似文献   

5.
采用新的方法合成了1-亚甲基苯并咪唑-1,4,7-三氮环壬烷配体, 利用该配体合成了一个新的铜配合物[Cu(C14H21N5)Br]2•[CuBr4] ([Cu(C14H21N5)Br]•[CuBr4]2-•[Cu(C14H21N5)Br]), 并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 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的C2/c空间群, 晶胞参数a=1.96209(15) nm, b=0.82319(5) nm, c=2.39249(15) nm, α=90.00°, β=102.996(2)°, γ=90.00°, V=3.7653(4) nm3, Z=4, μ(Mo Kα)=8.083 mm-1, Dc=2.097 Mg/m3, F(000)=2308, R=0.0417, wR=0.0945, GOF=0.933. 该配合物由两个1-亚甲基苯并咪唑-1,4,7-三氮环壬烷一溴合铜配阳离子和一个四溴合铜配阴离子组成. 在两个配阳离子中, 每个Cu(II)离子与五个配位原子配位(四个氮原子和一个溴阴离子), 位于一个变形四方锥的中心. 在配阴离子中, Cu(II)离子与四个溴阴离子配位, 位于一个稍变形四面体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摘要 在水和甲醇混合溶液中合成了3个配合物[Zn(DNBC)2(Im)2](1), [Cu(DNBC)2(Im)(H2O)](2) [Co1.5(DNBC)4(Im)(CH3OH)(H2O)2](3) (DNBC = 3,5-二硝基苯甲酸, Im = 咪唑), 并进行了常规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3个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采用四配位,且形成扭曲的四面体形式,通过分子间氢键及范德华力形成了三维网状的超分子框架结构。配合物2中金属铜原子采用五配位,分别与四个氧原子和一个咪唑氮原子配位,形成一个扭曲的四方锥体,而且通过羧基和硝基与金属铜连接形成一个一维Z字链的超分子链状结构。配合物3的空间群为p2(1)/n, a = 1.20876(7)nm, b = 2.63287(16)nm, c = 1.36466(9)nm, V = 4.3045(5)nm3, Z = 4, F(000) = 2166, Co…Co原子之间的距离为0.3587nm。在配合物3中,由八面体配位的Co(II)离子与μ-OH2组成的三核金属钴通过氢键与相邻的三核金属钴连接,Co(II)离子与μ-OH2形成一维Z字链,并且配合物的空腔中包含未配位的咪唑和甲醇分子。配合物3的磁学性质测试表明,三核金属Co(II)之间存在着很好的反铁磁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7.
标题配合物是由三齿配体N,N-二(2-苯并咪唑甲基)亚胺(IDB)与NiSO4•6H2O在甲醇-乙醇溶液中反应得到的紫色晶体. X射线衍射测定了其单晶结构. 结构分析表明, 镍(II)分别与两个IDB配体中的苯并咪唑的四个氮和胺基的两个氮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构型. 研究了纳米金和小牛胸腺DNA对配合物荧光的影响, 探讨了配合物的荧光猝灭与恢复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1,2-二硫代草酸根(以下简记为Dto)桥联的4个一维镍和镍铜异金属配合物: (Me6[14]二烯N4)Ni2(Dto)2 (1), (Me6[14]二烯N4)CuNi(Dto)2 (2), (Me6[14]烷N4)Ni2(Dto)2 (3)和(Me6[14]烷N4)CuNi(Dto)2 (4), 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的表征. 得到了配合物3的晶体结构, 晶体属单斜晶系, C2/c空间群; 晶胞参数: a = 2.2425(4) , b = 1.0088(2), c = 1.4665(3) nm, b = 125.32(3)°; Z = 4; 最终偏离因子R = 0.076, Rw = 0.079. 配合物中Ni(1)与2个Dto配位, 具有平面四方型配位环境, Ni(2)处于大环配体的中心; Dto的2个硫原子与Ni(1)配位, O(1)与Ni(2)形成弱的配位键, O(2)与大环配体上的N(2)形成氢键, 这是一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的Dto配位形式.  相似文献   

9.
程建平  林秋月  朱文忠  胡瑞定  王娜 《化学学报》2008,66(23):2597-2603
合成了铜与水杨醛缩缬氨酸Schiff碱(salval)分别和1,10-菲咯啉(phen)及2,2’-联吡啶(bpy)形成的三元配合物[Cu(salval)(phen)] (1), [Cu(salval)(bpy)]•3H2O (2). 通过元素分析, 摩尔电导, IR, UV, TG-DTG对其进行了表征. 配合物2的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 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a=0.92676(3) nm, b=1.03143(4) nm, c=1.25042(3) nm; α=74.108(2)°, β=77.2240(10)°, g=81.5880(10)°, V=1.11642(6) nm3, Dc=1.467 g•cm-3, Z=2, F(000)=514, 最后吻合因子R1=0.0441, wR2=0.0856 [I>2σ(I)]. 同时用荧光法研究了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两种配合物对BSA的荧光都有较强的猝灭作用, 静态猝灭是引起猝灭的主要原因. 在浓度比c配合物/cBSA为0~10范围内, 配合物1和配合物2在BSA上只有1个结合位点; 25 ℃结合常数KA分别为6.50×105 (1), 4.33×105 (2) L•mol-1; 给体(BSA)与受体(配合物)间的最近距离r分别为3.85 (1), 4.26 (2) nm. 说明两种配合物都能部分插入BSA分子内部, 且配合物1与BSA的作用强于配合物2.  相似文献   

10.
对苯二甲酸与2,2′-联吡啶构造的配合物结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洪平  朱龙观 《无机化学学报》2003,19(11):1179-1184
在DMF溶剂中合成了[Co(H2O)4(2,2′-bipy)](bdc)和[Cu(2,2′-bipy)(bdc)(H2O)](2H2O)(DMF)二个配合物并进行了结构解析。配合物[Co(H2O)4(2,2′-bipy)](bdc)中,bdc2-以离子形式未与金属配位,但与配位水分子形成了8个氢键,从而使分子结构扩展为二维双层氢键网络。在配合物[Cu(2  相似文献   

11.
用TAM air微量热仪测定了新合成的稀土水杨酸硫代脯氨酸配合物RE(Hsal)2•(tch)•2H2O (RE=La, Sm; Hsal=C7H5O3; tch=C4H6NO2S)在37.00 ℃时对大肠杆菌作用的产热曲线; 根据产热曲线求算了在稀土水杨酸硫代脯氨酸配合物作用下, 大肠杆菌生长代谢的最大发热功率Pmax、速率常数k、传代时间tG、抑制率I和半抑制浓度cI,50等热动力学参数. 结果表明: 稀土水杨酸硫代脯氨酸配合物在低浓度下对大肠杆菌有刺激作用, 高浓度下为抑制作用, 即稀土配合物对微生物的生长具有双向生物效应, 也称为Hormesis效应. 配合物La(Hsal)2•(tch)•2H2O和Sm(Hsal)2•(tch)•2H2O的半抑制浓度cI,50分别为7.60和1.62 mg•L-1. 即配合物Sm(Hsal)2•(tch)•2H2O的抑制效果优于La(Hsal)2•(tch)•2H2O.  相似文献   

12.
孟跃  高杨  赵明星  倪生良 《化学通报》2014,77(8):809-813
在室温下,以2-溴苯甲酸和2,2'-联吡啶为配体,通过溶液法在甲醇/水的混合溶剂中反应合成了双核铜(II)配合物Cu2(2,2'-bpy)2(2-bba)4。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测试技术和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同时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其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a,晶胞参数:a=20.619(4),b=10.098(2),c=21.865(4),V=4552.5(15)3,Dc=1.808g·cm-3,μ=4.505mm-1,F(000)=2440.0,Z=4,最终残差因子R1=0.0583,wR2=0.1200。配合物为双核结构,每个结构单元中2个Cu(II)离子通过2个2-溴苯甲酸根配体单齿桥联。配合物中的每个Cu(II)离子为五配位的结构,分别和来自2个单齿桥联的2-溴苯甲酸根的2个氧原子、1个单齿配位的2-溴苯甲酸根的1个氧原子及来自1个2,2'-联吡啶的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了畸变的四方锥型结构,分子间则通过弱的C—H…O氢键作用形成了一维链状的结构。CCDC:972827。  相似文献   

13.
配合物[Pd(phen)Cl2]与腺嘌呤的键合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恩君  刘祁涛 《化学学报》2005,63(8):725-728
合成并表征了固体三元配合物[Pd(phen)Cl2] 1. 以1和DNA的组成小分子腺嘌呤(ade)反应, 获得双核配合物单晶[Pd2(phen)2(ade)2]Cl2•4.5H2O (2). 配合物2为正交晶系, 空间群为Pnma, 晶胞参数a=2.1709(9) nm, b=1.4378(6) nm, c=1.2274(5) nm, αβγ=90°, V=3.8311(3) nm3, Dc=1.729 g/cm3, Z=4, F(000)=2004, R1=0.0766, wR2=0.1526. phen配体以两个氮原子与钯(II)离子配位, 按生物学原子规范标号, ade以N(3), N(9)原子与钯(II)离子桥联配位, 形成双核混配型配合物.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一个含肟基Schiff碱配体(HL,C15H16N2O)及其Cu(Ⅱ)配合物[CuL2],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体HL结构中,一对HL分子通过分子间的Cl…Cl卤键(Cl…Cl的距离为0.3459(3)nm)链接形成了二聚体,每个二聚体通过分子间C-H…π作用链接其它4个相邻的二聚体形成了无限的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Cu(Ⅱ)配合物为单核结构,由1个Cu(Ⅱ)离子和2个双齿配体组成。Cu(Ⅱ)离子的配位数为4,具有平面四边形结构。在Cu(Ⅱ)配合物结构中每个配合物分子通过分子间C-H…π作用链接其它4个相邻的分子形成了二维层状超分子结构,这种层状结构通过ππ堆积作用而进一步连接。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个含肟基Schiff碱配体(HL,C15H16N2O)及其Cu(Ⅱ)配合物[CuL2],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体HL结构中,一对HL分子通过分子间的Cl…Cl卤键(Cl…Cl的距离为0.345 9(3) nm)链接形成了二聚体,每个二聚体通过分子间C-H…π作用链接其它4个相邻的二聚体形成了无限的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 Cu(Ⅱ)配合物为单核结构,由1个Cu(Ⅱ)离子和2个双齿配体组成.Cu(Ⅱ)离子的配位数为4,具有平面四边形结构.在Cu(Ⅱ)配合物结构中每个配合物分子通过分子间C-H…π作用链接其它4个相邻的分子形成了二维层状超分子结构,这种层状结构通过ππ堆积作用而进一步连接.  相似文献   

16.
金琼花  徐立军  孙静静  代永成 《化学学报》2009,67(19):2193-2198
合成了3种新的超分子配合物[Cd(H2biim)(2,2'-bipy)(NO3)2] (1), [Cu(H2biim)(2,2'-bipy)(H2O)](NO3)2 (2)和[Zn(H2biim)(2,2'-bipy)(H2O)](NO3)2 (3) (H2biim=双咪唑; 2,2'-bipy=2,2'-联吡啶), 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结构. 配合物1~3均为单斜晶系, 属于P2(1)/c空间群, 在1中, Cd(II)为六配位, 它与双咪唑的2个氮原子, 联吡啶的2个氮原子和2个硝酸根的2个氧原子配位. 在2和3中, Cu(II)和Zn(II)均为五配位的, 它们与双咪唑的2个氮原子、2,2'-联吡啶的两个氮原子和一个水分子配位. 1~3的对称单元均通过双咪唑、硝酸根和水之间形成的氢键R21(7), R21(4) 和R44(18)构筑了1D链状超分子.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新的方法合成了1-亚甲基苯并咪唑-1,4,7-三氮环壬烷配体, 利用该配体合成了一个新的铜配合物[Cu(C14H21N5)Br]2•[CuBr4] ([Cu(C14H21N5)Br]•[CuBr4]2-•[Cu(C14H21N5)Br]), 并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 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的C2/c空间群, 晶胞参数a=1.96209(15) nm, b=0.82319(5) nm, c=2.39249(15) nm, α=90.00°, β=102.996(2)°, γ=90.00°, V=3.7653(4) nm3, Z=4, μ(Mo Kα)=8.083 mm-1, Dc=2.097 Mg/m3, F(000)=2308, R=0.0417, wR=0.0945, GOF=0.933. 该配合物由两个1-亚甲基苯并咪唑-1,4,7-三氮环壬烷一溴合铜配阳离子和一个四溴合铜配阴离子组成. 在两个配阳离子中, 每个Cu(II)离子与五个配位原子配位(四个氮原子和一个溴阴离子), 位于一个变形四方锥的中心. 在配阴离子中, Cu(II)离子与四个溴阴离子配位, 位于一个稍变形四面体的中心.  相似文献   

18.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4(L)2(CH3O)2(CH3OH)4(SO42]SO4·6CH3OH(1)的结构(L为3-乙基-2-乙酰吡嗪双缩水合肼)。单晶衍射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每个Cu(II)离子与来自半个腙配体的2个N原子和分别来自配位甲醇、桥联甲氧基及2个不同硫酸根的单齿配位和桥联氧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4个Cu(II)离子通过对称操作形成理想的平面四核铜簇。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L。  相似文献   

19.
采用乙二胺水杨醛Schiff碱配体与水合硝酸铜配位生成了一雁形的双核Cu(Ⅱ)配合物,产物通过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的证实。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559(14),b=2.3276(4),c=1.1057(18)nm,β=91.360(4)°,V=2.2021(6)nm3,Z=2,Dc=1.706g/cm3,Mr=1130.82,R1=0.0543,wR2=0.1522;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Cu(Ⅱ)配位模式,Cu(1)离子采取四方平面构型,Cu(2)离子却为扭曲八面体几何构型。  相似文献   

20.
用可见光谱法对一种Ni(II)的二胺和β-二酮类混合配体配合物([Ni(II)(Me4en)(acac)]ClO4)在四种醇类溶剂中所形成的正方平面体和变形八面体物种的平衡过程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配合物在醇中的热致-溶致变色光谱曲线的分峰拟合处理, 计算出了这一过程的平衡常数, 焓变△H和熵变△S等热力学函数, 同时, 得到了正方平面体和变形八面体物种各自的光谱吸收曲线. △H数据表明, 在醇中形成变形八面体物种是一个放热过程, 放热量的大小反映了醇分子与配合物中心离子Ni(II)配位能力的强弱. △S的绝对值与中心离子Ni(II)配位的或释放的醇分子数相关. 计算结果对深化认识Ni(II)的二胺和β-二酮类混合配体配合物热致变色的本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