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中国科学A辑》1989,32(9):937-942
在不同的退火温度下,由空气淬火方法制备出理想正交相和典型四方相的YBa2Cu3O7-δ。单相样品,以及结构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相样品。从X光衍射、电阻温度关系、交流磁化率温度关系等实验结果我们得到了如下结论:(1)样品的结构随着淬火温度的逐渐降低而产生由四方相向正交相的过渡;(2)YBa2Cu3O7-δ四方相直至2.4K都是不超导的;(3)过渡体系样品中超导临界温度的高低依赖于样品结构的正交畸变程度;(4)本文中首次发现了不超导的四方相在100K附近结构相变可能存在的证据;(5)淬火温度较高的样品在高温区(>100K)的电导特性可以用样品中氧缺位的影响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2.
采用XRD及Rietveld粉末衍射峰形拟合方法对氧化锆的晶体结构及其相变进行了研究 .当掺杂CeO2 和Y2 O3后 ,氧化锆的晶体结构发生了由单斜向四方的转变 .四方氧化锆的空间群为P42 /nmc ,Z =2 ,对于CeO2 ,Y2 O3稳定的ZrO2 其晶格常数分别为a =0 .3 62 6( 5 )nm ,c =0 .5 2 2 6( 3 )nm及a =0 .3 60 2 ( 8)nm ,c =0 .5 179( 1)nm ,单胞中阳离子Zr4+ ,M (M =Ce4+ ,Y3+ )和阴离子O2 - 分别占据空间群的 2b和 4d晶位 ,还从晶体学角度讨论了立方、四方、单斜 3种不同结构的氧化锆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电子衍射的方法,研究了Ce-Fe-B合金中的富B相Ce1+εFe4B4的晶体结构,发现该化合物具有一种罕见的晶体结构——烟囱-梯子型的一维成分无公度结构,是由两套亚结构即Fe-B亚结构和Ce亚结构所组成,两套亚结构都具有四方对称性,其点阵常数α值相同。Ce1+εFe4B4在室温的点阵常数α=0.7068 nm,cFe-B=0.3902 nm,cCe=0.3440 nm。在950℃粉末淬炼后的点阵常数α=0.7065nm,cFe-B=0.3887 nm,cCe=0.3563 nm。Fe-B亚结构的空间群为P42/ncm,Ce亚结构的空间群为I4/mmm。  相似文献   

4.
使用激光分子束外延 ,在SrTiO3 ( 1 0 0 )单晶衬底上成功生长了一系列c轴取向的 ,具有原子量级控制精度的BaTiO3/SrTiO3超晶格 .利用晶格失配导致的薄膜表面台阶密度的周期性变化 ,讨论了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 (RHEED)强度在BaTiO3 层和SrTiO3 层中的周期性调制 .系统研究了二阶非线性光学极化率同超晶格结构的关系 .实验测量和理论拟合结果表明 ,BaTiO3 /SrTiO3 超晶格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极化率显著增强 ,其最大值比BaTi3体单晶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 .从应力导致的晶格畸变和极化增强出发 ,讨论了二阶光学非线性增强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Bi2Sr2Ca1-xYxCu2Oy.(BSCYCO)体系中Y替代Ca后材料从超导体向绝缘体的转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替代量X=0.4附近发生的从四方到正交的结构转变是BSCYCO超导性消失的直接原因,并发现结构参数c/0.5(a+b)的变化与材料的超导—绝缘—反铁磁这一性能的转变过程有较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热学分析、超导电性测量等方法测定了La2O3-CuO,BaO-CuO,Y2O3-CuO二元系相图,BaO-La2O3-CuO,BaO-Y2O3-CuO三元系室温截面。在这两个三元系的富CuO区,存在BaxLa2-x CuO4(x≤0.07),BaLaCu2O5+δ,BaLa4Cu5O14+δ,BaLa2Cu2O6和Ba2YCu3O9-y,BaY2CuO9化合物。BaxLa2-x,CuO4(x≤0.07),BaLa4Cu5O14+δ,BaLaCu2O5+δ,BaLa2Cu2O6均属四方晶系,点阵常数分别为a=5.356,c=13.20;a=8.660,c=3.863;a=3.917,c=11.75;a=3.992,c=19.96.Ba2YCu3O9-y属正交畸变钙钛矿结构,a=3.892,b=3.824,c=11.64,空间群为Pmmm。BaY2CuO5具有正交结构,a=7.123,b=12.163,c=5.649;空间群为Pbnm。研究了组成与超导电性的关系,考查了烧结温度对Ba2YCu3O9-y化合物结构和超导电性的影响,并对超导电性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Y1-xNdxSr2Cu2.7Mo0.3O7-δ(x =0 ,0 .1 ,0 .2 ,0 .5 ,0 .8和 1 .0 )的Ra-man光谱、红外光谱,指出RSr2Cu2.7Mo0.3 O7-δ结构上与RBa2Cu3O7-δ有显著的差异,而伴随着Nd的掺入,晶体的微结构发生了变化 .结合电阻率和热电势的测量结果 ,我们讨论了这种微结构变化对载流子分布的影响和NdSr2Cu2.7Mo0.3O7-δ不超导的原因,进而指出在高温超导体中广泛存在的稀土离子尺寸效应也是大稀土离子替代产生的晶体微结构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二次数域F=Q(d1/2)的K2OF结构,其中d≡-3mod9和d≠-3.找到了关于F=Q((-21)1/2)的K2OF的3阶元和F=Q((15)1/2)的K2OF的生成元.推广了Bass和Tate的一个定理和给出了F=Q((29)1/2)的K2OF的结构以及sLn(OF)(n≥3)的表示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快速急冷方法制备了具有Th2Zn17型结构的R2Fe(17)Cx(R=Tb,Dy,Ho,Er;x=2.5)化合物,研究了它们的结构与磁性。R2Fe17C2.5化合物在高温是稳定的。间隙C原子的引入,使R2Fe17化合物的单胞体积增加了~6.7%,Curie温度提高了350—400K。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了一套L12化合物的原子半径。考虑到作为基组元和非基组元的原子在L12结构内配位细节的不同,所受到的影响和作用也不一样,因此,作为决定化合物晶胞大小的原子半径亦不相同,这样分别给出了非基组元的原子半径rA和基组元的原子半径rB;并给出了用这套半径来计算L12化合物晶胞常数的公式:α=(√2(rA+rB);对158个L12化合物的晶胞常数作了计算和讨论,大多数化合物计算值对实验结果的偏离都少于0.01。  相似文献   

11.
证明了(i)在p≥ 5,2≤s≤p- 1 ,k≥ 2时, βsh0hk+1收敛到E ;(ii)在p≥7,3≤s≤p-1,k≥3时, γsh0hk+1收敛到E.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磁场H下 ,在 300~ 77K范围内测量了外延La2 /3 Ca1/3 MnO3-y薄膜的电阻率ρ(T) ,发现电阻率的温度依赖关系可以按如下的经验公式来描述:ρ(T) =1σ(T) =1/α(M/Ms)2 + βexp(-E0/kBT) ,其中拟合参数α ,β随磁场的变化略有变化,E0为磁极化子热激活能 ,约等于1 160kB,Ms 为饱和磁化强度 ,M/Ms采用平均场近似求得,据此对提高CMR效应的可能性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假设 β1 > 3α1 > 0, β2 > 3α2 > 0,给定函数f(x) ∈ S(R3), 定义算子Tα,β如下:Tα,βf(x,y,z) = p.v.ZTQ2f(x- t, y-s, z-γ(t)h(s)) e-2πit1 s2/t1+α1 s1+α2dtds.本文主要考虑如上定义的算子Tα,β在Lebesgue空间Lp(R3)及Wiener共合空间W(FLp, Lq)(R3)上的有界性. 这里 Q2 = [0, 1] × [0, 1], γ(t), h(s)满足适当的条件.作为应用, 本文还考虑了带粗糙核的奇异积分算子在乘积空间上的有界性.  相似文献   

14.
用固态烧结法合成了新化合物Sr2FeWO6。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物相分析及点阵常数的精确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新化合物Sr2FeWO6的相变,证明该化合物在(360±5)℃存在一级位移型相变。低温相α-Sr2FeWO6,属四方晶系,空间群为I4/m,室温时点阵常数a=5.5702A,c=7.9094A。测量密度Dm=6.93g/cm~3,单位晶胞内具有2个化学式量。高温相β-Sr2FeWO6,属立方晶系,空间群为Fm3m,在400℃时的点阵常数a=7.939A,z=4。计算密度D=6.780g/cm3。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淬的方法获得了Pd41Ni10Cu28P21大块非晶合金 .结果表明 ,这一合金体系具有很强的玻璃形成能力 ,其约化的玻璃转变温度Trg为 0 .71 4.结构分析显示 ,Pd41Ni10Cu28P21非晶合金比以往所报道的Pd40Ni40P20 非晶具有更接近于“冻结”液态的密堆积结构 .非晶的晶化实验表明 ,晶化初期多种晶相同时结晶析出 .低于 71 0K退火非晶样品 ,亚稳相形成 ,继续提高退火温度亚稳相消失 .此外 ,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就Cu部分替代Ni对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冯良贵 《中国科学A辑》2000,30(2):116-121
对于可换环R ,通过考察H0R的结构和性质给出了环R的有关刻画 .以H0 结构为工具 ,利用相关环还得到了K0R的CPF性、连通性等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运用磁力显微镜 (MFM) ,首次观测到 1∶1 2型NdFe10.5Mo1.5 合金在氮化处理前后磁畴结构的变化 .结果表明 ,氮化处理前 ,合金样品表面层呈现复杂而细微的波纹畴结构 .吸氮后 ,随着单轴磁晶各向异性常数K1的急剧增加 ,出现平行排列的片状畴 .通过测量条畴宽度w ,结合磁测量结果 ,计算出母体合金和氮化物NdFe10.5Mo1.5Nx的畴壁能γ ,并给出了两者的交换作用常数A以及单畴尺寸Dc,从而定性地解释了 1∶1 2型NdFe10.5Mo1.5 合金吸氮后磁畴结构变化的原因 .将计算结果同SmCo5 和Nd2 Fe14 B两种永磁材料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利用X衍射,X能量散射谱(EDS)和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3种Bi-Ca-Sr-Cu-O体系的超导材料及其纳米结构特点。除了具有a=5.41,b=5.44和c=30.8的正交晶胞作为基本结构A1之外,还发现了3个与钙钛矿结构有关的结构类型:A0,A3和A4。进而,并大量发现一个很显著的结构现象:A1结构与那些钙钛矿有关的结构(A0,A2和A4)发生共生长。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地面正常重力及卫星搭载微重力条件下Pd77.5Au6Si16.5 合金的凝固组织形态的差异 .发现重力条件下的凝固组织为典型的树枝状初生相和典型的层片状共晶组织 ;而微重力条件下的初生相呈粒块状 ,共晶组织为网络状 .凝固组织形态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合金类型 (初生相Pd3Si为化合物结构类型 )以及重力引起的浮力对流增大了界面前沿液相原子的传递能力、减小了溶质边界层的厚度使得晶体长大速度增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梁敬魁  陈小龙 《中国科学A辑》1992,35(10):1053-1059
本文主要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氧含量测定等方法,研究了Pr对La1-xPrxBa2Cu3O7.Y1-xPrxBa2Cu3O7和Yb1-xPrxBa2Cu3O7 3个具有不同稀土离子半径的固溶体系的超导电性和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离子的有效半径愈大,淬灭固溶体超导电性的Pr的临界含量愈小.点阵常数随Pr含量的变化对Vegard直线的偏离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并对Pr影响R1-xPrxBa2Cu3O7固溶体超导电性的可能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