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研究了双光子共焦电子显微镜中双光子或多光子跃迁等非线性过程对成像特性的影响,导出了双光子共焦电子显微镜的荧光功率传输函数、三维脉冲响应函数和三维光学传递函数,进而导出了双光子荧光点像空间分布的理论表达式,并利用测不准原理阐明了双光子共焦电子显微镜如何突破经典衍射极限实现超分辨率三维成像.  相似文献   

2.
利用激光分子束外延镀膜设备,实现了原子层水平BaTiO3(BTO)薄膜的外延生长.高能电子衍射(RHEED)、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研究结果表明,薄膜的结构为c-取向单相BTO铁电薄膜,表面非常平整。在此基础上制备了铁电/超导多层异质结构.研究了BTO薄膜的铁电性质。结果表明用激光分子束外延方法有利于改进BTO薄膜的质量,提高薄膜器件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布基管和布基洋葱的形貌、结构、生长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垂直下落武装置制备布基管具有较大的产率,TEM的观察得到了布基管各种部位的横截面TEM象,报道了几种特殊结构的布基管和布基洋葱,分析了造成布基管形貌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布基管和布基洋葱生长过程的模板作用,提出在无定形石墨和布基管之间存在过渡态结构的观点,STM的研究结构获得了椅式布基管表面的原子象。  相似文献   

4.
用紫外-可见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表面包敷有1-壬基硫醇的银纳米粒子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银纳米粒子的形成是先快速形成较大粒子,然后是粒子分解和轻微长大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对不同的陨石样品进行观察研究,发现了陨石中有小于1微米的原生及次生微包裹体;在吉林、东台、溧水的陨石及熔壳中,观察到多种不同成因的微结构类型,反映出陨石在形成至陨落过程中经历了凝聚、熔融、旋转、冷凝及星体间撞击等作用。为了探讨陨石陨落时的溶融特征及温度,对陨石样品加温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的陨石样品具明显不同的熔融结构,吉林陨石在900-1050℃产生熔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高Jc外延生长YBa2Cu3O7-x超导薄膜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发现,薄膜外延程度的好坏与生长工艺和衬底表面的完整性有直接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00)SrTiO3单晶衬底上外延生长YBa2Cu3O7-x超导薄膜中影响临界电流密度Jc的因素主要有界面过渡区、缺陷和不同的外延取代等.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研究了低压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淀积(LP-MOCVD)的立方相GaN/GaAs(001)外延层的表面起伏特征,及其与外延层极性和内部六角相、立方相微孪晶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外延表面存在有大量沿方向延伸的条带状台阶,而表面起伏处对应着高密度的六角相或立方相微孪晶,在表面平整的区域内其密度则较低.{111}Ga和{111}N面上形成六角相和微孪晶概率的明显差异是导致外延层表面台阶状起伏特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分子束外延 (MBE)在GaAs( 001)单晶衬底上进行了α Sn薄膜的生长 ,利用反射高能电子显微镜 (RHEED) ,原位监控α Sn的生长过程和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分析了界面结构 .测试结果表明 ,与以往报道相比亚稳态的α Sn膜具有高得多的温度稳定性 (由 70℃提高到100℃ )和厚度稳定性 (由 500nm提高到 700nm) ,并观察到在其他电性能方面的改进.此外 ,还提出了一种新型量子阱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刻划了合成的氯代磷灰石与人牙釉质显微结构特征的比较。通过大量的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谱的研究,断定尽管在原子水平上它们的结构非常相似,但显微结构方面确有相当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晶粒形状、晶粒尺寸、晶粒取向、晶界等。辐射损伤和结构缺陷彼此也是不同的。大量的观察揭示合成的磷灰石具有比人牙釉质结构缺陷少和晶界干净。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FEM)研究了组装在金属钨(W)针尖上的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电子发射特性.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表明在W针尖上存在一单壁碳纳米管束. 在适当的实验条件下得到了一组具有原子分辨率的FEM像, 该像可能是从单壁碳纳米管束中突出的一根(16,0)锯齿型单壁碳纳米管开口端的发射形成的. 理论计算了FEM图像放大倍数和分辨率. 当压缩因子β的值设定为β= 1.76时, FEM图像放大倍数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相一致. 利用考虑镜像力的Gomer分辨率公式计算了FEM的分辨本领. 在典型电场强度ε = 5.0×107 V/cm)情况下, FEM的分辨本领可以达到0.277 nm, 这接近(16,0)型单壁碳纳米管开口端碳原子沿锯齿边的间距(0.246 nm). 这些进一步支持了实验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黄土显微结构分类与湿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国瑞 《中国科学A辑》1980,23(12):1203-1208
本文对我国北方各地黄土的显微结构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黄土显微结构与湿陷性是否有联系.观察表明,我国黄土显微结构有着自西北而东南的区域性变化规律,它不仅和湿陷系数有关,而且和湿陷起始压力关系更为密切. 文中还根据黄土显微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分类,如果在进一步积累资料的基础上,这种显微结构分类有可能在评价黄土湿陷性的工程设计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A辑》1978,21(1):113-118
从一例诊断为高分化鳞癌病例的鼻咽部肿物的活检组织中,建立了上皮样细胞株和梭形细胞株,根据细胞的生长特性,染色体分析,异种移植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等结果,证实这两株细胞为鳞癌细胞.梭形细胞可能来源于上皮样癌细胞.细胞培养过程中出现大量圓细胞,经过一年多的培养未能获得类淋巴母细胞株.对这两株细胞进行了电子显微镜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均未发现类疱疹病毒或其它病毒颗粒,也未发现病毒的早期抗原或壳抗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Ti3Al+Nb金属间化合物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原位拉伸,研究了脆性材料中位错的发射,无位错区(DFZ)的形成及其本质,以及脆性微裂纹在DFZ中的形核和扩展,并用细观断裂力学研究了微裂纹的形核过程,结果表明,脆性裂纹也能发射大量位错并形成DFZ,发射位错后裂纹可能钝化也可能不钝化,DFZ是一个畸变很高的弹性区,其中的应力有可能等于原子键合力,从而导致纳米级解理裂纹在DFZ或钝化裂纹顶端形核。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竞争结合实验和电子显微镜放射自显影定位的研究,显示了小分子肽类激素不仅能进入鲮鱼(cirrhrinus molitorella)垂体的促性腺激素细胞内,并且进一步观察到125碘标记的LH-RH尚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因此提出肽类激素有直接作用于染色质的可能性,这一事实有助于了解肽类或蛋白质激素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的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15.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是廿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目前,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果说,望远镜乃至射电望远镜与显微镜乃至电子显微镜的出现,补偿了人们的眼力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系统研究了高Jc MTG-YBaCuO块材的结构特征和缺陷,并探讨了它们与材料临界电流密度Jc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取向生长过程中大量出现平行ab面的高密度不均匀分布的间生型层状缺陷,可能是H平行ab面时有效的磁通钉扎中心。平行ab面的层状缺陷和{110}孪晶界一起,可导致外磁场下Jc的磁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7.
用分析电子显微镜发现SrTiO3晶粒中存在壳-芯结构。进一步研究表明,壳-芯结构是由Pb,Bi的分布不均所致。同时证实,壳-芯处的Pb,Bi分布不同会影响其性能。另外,高分辨晶格象揭示了SrTiO3晶格中存在局部的八面体共棱现象,这种晶格缺陷在ABO3型陶瓷结构中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电子显微技术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形态和精细结构进行了研究,病毒多角体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表面是皱褶不平的,多角体切片的蛋白质晶格与多角体经碱溶解后所见块状蛋白质晶格相同,其晶格间距约为20埃,多角体蛋白质晶格的亚单位呈六角形,病毒粒子在病毒束内呈不对称性排列,数目不恒定,病毒粒子的螺旋结构为13—15螺转,螺距约为150埃。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一种新的制备大块金属玻璃的方法.将Pd40Ni40P20铸态合金装在Belt高压腔中,在5.5GPa压力下获得了直径达4.0mm的大块金属玻璃。压力下熔体淬火的冷却速率低达10K/s.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测量和差热分析来确定是否非晶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样品的显微组织结构.研究了压力对晶体成核与长大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原位拉伸技术研究了形状记忆合金CuNiAl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以及它与裂纹形核、扩展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裂尖应力集中能诱发层错及不同形态的马氏体.在TEM中加载时,裂纹前方的马氏体能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甚至逆变成母相.微裂纹可以在马氏体/母相界面以及两个马氏体的交汇处形核.当裂纹扩展一段距离,裂尖应力集中足够大时,可产生滑移带,这时微裂纹更容易沿滑移带形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