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提取核反应过程中熵产生的方法只适用于高能核反应过程,而约化d的产额方法可以用于较低能量的重离子核反应中.对于35MeV/u 40Ar+197Au的核反应过程,利用这种方法所得的熵和约化带电粒子多重性提取的熵结果一致.对于后角热核发射体系,实验提取的核温度为(4.7±1.2)MeV,熵为S/A=2.5±0.5,根据实验提取的熵和核温度可以确定其碎裂密度小于0.1ρ0.  相似文献   

2.
用46.7MeV/A 12C轰击159Tb、197Au和209Bi,测量关联裂片的速度和角度.研究了线动量转移、质量和出平面角分布,提取了核温度.应用级联两体统计衰变理论进行了拟合与解释,结果表明:在入射能约为50MeV/A的中能重离子碰撞中,以非完全熔合方式形成了核温度高达4-5MeV的类复合核,其后通过裂变、蒸发级联统计两体衰变而退激.  相似文献   

3.
35MeV/u 40Ar+197Au反应中热核的统计发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硅半导体+CsI(T1)闪烁体望远镜测量35MeV/u 40Ar+197Au中发射的轻带电粒子,用能谱斜率方法和双同位素产额比方法提取了核温度参量.研究了热核发射过程中的统计发射规律.  相似文献   

4.
系统研究了30MeV/u 40Ar+112,124Sn反应中的轻粒子同位素产额比随角度和初始激发能的变化关系.对于两个反应体系,均观察到3He/4He和6Li/7Li的产额比随角度的增加而增加,6He/4He和8Li/7Li随角度的增加而减小.统计发射的运动学效应不能完全符合实验结果.各种单同位素产额比与靶核的N/Z比有关,表现出同位旋效应,而由双同位素比提取的核温度几乎没有靶核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面积位置灵敏气体探测器对35MeV/u 40Ar+197Au反应中形成的裂片进行了符合测量,由此得到了裂变复合核的速度分布.在大质量转移假设下扣除前平衡发射粒子的影响,得到复合核的激发能.另外利用望远镜探测器对反应中出射的轻带电粒子也进行了符合测量,并由后角α,p,d,t的能谱提取了复合核的温度.温度与激发能的关系没有表现出理论预言的相变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同位素产额比方法,提取了30MeV/u 40Ar轰击58Ni,64Ni和115In的反应中中等质量碎片(IMFs:3≤Z≤8)的发射体的核温度参数,给出了“表观”温度与一些物理量的依赖关系以及对边馈(side-feeding)效应的影响进行修正后的温度参数. 并就此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27Al+27Al耗散反应产物的激发函数中提取能量相干宽度Г,再求出双核系统的核温度T,并用相干转动的概念进行以合与解释.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52Cf自发裂变所产生的瞬发γ谱的实验研究,首次建立了141Xe、152Ce、153Nd及160Sm 4个极端丰中子核的能级图,最高自旋态可达16+.对这4个核的能级结构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个研究相对论性核碰撞中K++增强的简单的强子输运模型,指出了核子热运动和多次再散射效应的重要性.考虑了多次再散射,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T~150MeV),可得到与实验相符合的K+/π+比值(~0.20).  相似文献   

10.
在在束实验条件下用γ-γ符合方法研究了具有β+/EC衰变性质的核素176,178Ir的衰变γ射线. 另外借助氦喷嘴快速带传输系统在排除在束干扰的条件下, 进一步对176Ir的β+/EC衰变进行了研究, 在确认在束测量新γ射线的同时建议了176Ir的一个低自旋同核异能态. 从衰变系统性方面对176,178Ir核中存在同核异能态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46.7MeV/u 12C引起的核反应中弹核碎裂与转移反应的共存及相互竞争,实验中提取的转移部分的约化平行动量分布宽度为44±10MeV/c,这比弹核碎裂部分的σ0=80±10MeV/c要窄.弹核碎裂及转移反应发生的几率都与被转移结团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2.
在45—96MeV 16O和65Cu反应中,用放射化学技术测量了反应余核的激发函数、角分布和微分射程分布.将实验数据和基于复合核统计蒸发模型的Monte-Carlo模拟计算进行了比较,指出重余核来自全熔合形成的复合核的衰变.提取了该系统的全熔合截面,得到的激发函数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合.非完全熔合或大质量转移是生成质量数接近靶质量余核的主要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25MeV/u 6He与9Be靶的反应中,107°和128°处明显地观察到了轻粒子发射.粒子能谱形状与平衡热源蒸发相一致,分析得到热源的核温度为完全熔合条件下的5.6MeV或非完全熔合条件下的5.2MeV .实验发现发射氚的数量特别大,这可能与目前广泛研究的6He的集团结构和同位旋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用13单元望远镜探测器阵列测量了30MeV/u 40Ar +112,124Sn反应中小角关联粒子,由两体符合事件提取了αα关联函数.用三体弹道理论模型MENEKA计算本底关联函数,用Monte Carlo方法计算探测效率函数,在扣除本底产额并考虑探测效率的修正后,对不同同位旋反应系统40Ar +112Sn和40Ar+124Sn提取的相对态布居核温度分别是4.18±0.25 0.21MeV和4.10±0.22 0.20MeV ;考察态布居核温度和粒子能量的关系时,观察到两个系统的发射温度均随着粒子能量的增加而降低,缺中子系统40Ar +112Sn中由低能时的5.13±0.30 0.2 6MeV降低到高能时的3.87±0.37 0.29MeV ,丰中子系统40Ar+124Sn中由低能时的5.39±0.30 0.26MeV降低到高能时的3.32±0.28 0.23MeV .用激发热核衰变过程的同位旋选择性对这种同位旋相关性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利用148Nd(9Be, 5n)152Gd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 对152Gd(Z=64, N=88)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 在152Gd核中发现了10多个新的高自旋能级和一个新的S带结构. 实验中首次观察到152Gd核完整的第一个带交叉, 与推转壳模型计算结果和邻近核实验结果的比较显示带交叉是由一对i13/2中子的顺排造成的. 通过对152Gd核运动学转动惯量的分析, 得到152Gd核的形状随着自旋变化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11Be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粒子-振动模型(PVM)的基础上研究了11Be核的基态特性、低激发态和电偶极跃迁,理论结果与实验符合很好.计算结果表明,11Be的基态是单核子运动与核芯10Be的表面集体振动相耦合的结果.11Be的晕结构也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谭玉红  宁平治  蔡崇海 《中国物理 C》1998,22(12):1136-1142
采用包含库仑场影响的一级修正的eikonal相移研究了入射动量为715MeV/C的K+介子与6Li、12C核散射及入射动量为800MeV/c的K+介子与(12)C、40Ca核散射的微分截面,通过理论微分截面与相应实验数据的拟合,得到了最佳光学势参数,为K+核散射的微观研究提供一定依据.用得到的光学势计算了相应散射过程的总截面,并与实验值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双奇核176Ir转动带的旋称反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49Sm(31P,4nγ)反应,通过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γ和γ-γ符合测量研究了双奇核176Ir的高自旋态.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76Ir由4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依据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的带内B(M1)/B(E2)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以及相邻双奇核的带结构特征,给出了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基于本实验建立起的带间跃迁和在I=18h处观测到的旋称交叉,指出176Ir核基于πh9/2⊙νi13/2和πi13/2⊙νi13/2组态的两个转动带在低自旋时出现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19.
25MeV/u 40Ar+159Tb反应中等质量碎片的热核蒸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20°至155°范围内测量了25MeV/u的40Ar轰击159Tb靶产生的单举中等质量碎片(3≤Z≤9)能谱.后角区中等质量碎片能谱具有明显的统计蒸发特性,不同元素的能谱可用相同参数的单个运动源模型很好地拟合.拟合提取的源速度和核温度等源参数与非完全熔合所形成热核的反冲速度和核温度近似一致,表明这些不同的中等质量碎片共同起源于热核的统计蒸发.使用统计程序GEMINI计算了碎片角分布和电荷分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用透射法测量中能区20Ne打9Be靶碎裂产生的次级束与Si靶作用的核反应总截面的方法,以及实验的探测器布局、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并对理论上预言有奇异结构的核12N,17Ne和17F的实验结果与其相邻核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