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UPC2-MS)技术,建立了工业油酸中5种常见的脂肪酸(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快速检测方法。样品用正己烷溶解,采用超临界CO2-甲醇/乙腈(1∶1,V/V)梯度洗脱,经Acquity UPC2BEH 2-EP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分离,通过质谱检测器在负离子电喷雾模式下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通过对UPC2-MS条件的优化,5种脂肪酸在3 min内实现有效分离,目标物在0.5~100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85);在3个添加水平下,5种脂肪酸的回收率在89.3%~106.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8%~3.0%;方法检出限(S/N≥3)为0.07~0.26 mg/L。实际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不但简单快速,分离效果好,而且无需对脂肪酸样品进行衍生化,同时为UPC2在油脂类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超高效合相色谱(UPC2)/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快速测定螺旋藻保健食品中β-胡萝卜素、玉米黄质和叶黄素3种类胡萝卜素的分析方法。优化了色谱柱、助溶剂、背压和色谱柱温以及提取溶剂,优化实验条件为:样品采用二氯甲烷-乙醇(2∶1)超声提取,过0.22μm GHP滤膜后,采用CO2-甲醇梯度洗脱,经ACQUITY UPC2HSS C18SB(150 mm×3.0 mm,1.8μm)色谱柱分离,色谱柱温为40℃,背压为2 000psi,外标法定量。3种类胡萝卜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不小于0.999 3。方法检出限为0.012~0.035 mg/g;定量下限为0.040~0.120 mg/g;不同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2.5%~95.7%,相对标准偏差为7.6%~9.8%。本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螺旋藻保健食品中3种类胡萝卜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流体色谱对吴茱萸中吲哚类生物碱的快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宇  傅青  李奎永  梁图  金郁 《色谱》2014,32(5):506-512
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色谱快速分析吴茱萸中吲哚类生物碱的方法。以标准品混合物和复杂样品为对象比较4种色谱柱的分离效果,进行色谱柱的筛选;考察了进样体积、改性剂、添加剂、温度和背压对保留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样体积对峰形影响显著;添加剂对保留时间和色谱峰形影响有限;改变改性剂能使保留时间显著改变;降低温度,升高背压,保留时间减小。经过优化,确定采用Waters ACQUITY UPC2 BEH色谱柱,以甲醇为改性剂,在35 ℃柱温和2.07×107 Pa背压条件下,15 min内完成复杂样品的分析。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完成复杂样品的快速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流体色谱可用于天然产物的高效快速分析,同时该方法与超高效液相色谱在分离选择上的差异有助于天然产物分析方法的拓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超高效合相色谱仪(UPC2),建立了卡多曲对映体拆分方法。考察了手性固定相、有机改性剂、动态背压以及柱温对卡多曲对映体分离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卡多曲对映体手性拆分的最佳色谱条件:采用Lux Cellulose-2(2.5μm,2.1 mm×150 mm)手性色谱柱,CO2-甲醇(60:40,V/V)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40℃,动态背压为13.79 MPa,进样量1μL时,卡多曲对映体得到基线分离。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测定了8种云南植物油脂肪酸含量并对其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植物油经甲酯化处理后,用GC-MS方法测定其脂肪酸含量。通过与标准样品保留时间比较和检索NIST标准谱库定性,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山茶油和辣木籽油含油酸(C18:1)较高,油酸含量分别为80.47%和71.90%;核桃油和假酸浆籽油含亚油酸(C_(18:2))较高,含量分别为60.75%和70.78%;香薷油和藿香籽油含α-亚麻酸(C_(18:3))较高,含量分别为47.13%和55.08%。橡胶树籽油中硬脂酸(C_(18:0))含量9.22%,油酸(C_(18:1))24.07%,亚油酸(C_(18:2))37.17%,α-亚麻酸(C18:3)19.72%,几种脂肪酸分布较为均匀。藿香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最高为93.75%。辣木籽油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高为23.29%;辣木籽油中花生酸(C_(20:0))、二十碳烯酸(C_(20:1))、榆树酸(C_(22:0))和木蜡酸(C_(24:0))含量分别为3.94%、2.73%、6.41%和1.10%,均远远高于其他7种植物油相对应的脂肪酸含量,可作为鉴定辣木籽油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一种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UPC2-MS)技术快速检测植物油脂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常见脂肪酸的方法。样品用正己烷溶解后,采用超临界CO2-甲醇/乙腈(体积比,1∶1)梯度洗脱,经ACQUITY UPC2BEH 2-EP(2.1 mm i.d.×100 mm,1.7μm)色谱柱分离,通过质谱检测器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5种脂肪酸在0.5~100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不小于0.998 5);在3个加标水平下,样品的回收率为90.5%~105.4%,相对标准偏差为0.8%~2.9%;方法的检出限(S/N≥3)为0.07~0.26 mg/L。相比于其他方法,本方法简单快速,分离效果好,且无需对脂肪酸样品进行衍生化,为UPC2技术在油脂相关分析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UPC2-MS)快速分析6种食用植物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茶油、菜籽油、花生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5种常见脂肪酸的方法,并比较了这6种食用油中上述5种脂肪酸的含量差异。采用皂化反应对植物油进行前处理,以ACQUITY UPC2 BEH 2-EP色谱柱(100 mm×2.1 mm, 1.7 μm)为分析柱,以超临界CO2-甲醇/乙腈(1:1, v/v)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5种脂肪酸标准物质在0.5~100 m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5~0.9998,定量限(S/N≥10)为0.15~0.50 mg/L;在3个添加水平下,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9.61%~108.50%;方法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9%~3.01%。该方法简单、快速、分离效果好,无需对脂肪酸样品进行衍生化,已成功地用于玉米油、葵花籽油、橄榄油、茶油、大豆油和花生油等6种食用油中常见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UPC2-MS)快速分析3种单甘酯乳化剂(单油酸甘油酯、单亚油酸甘油酯、单硬脂酸甘油酯)中单棕榈酸甘油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单油酸甘油酯和单亚油酸甘油酯等4种主要的单甘酯的方法,并比较了这3种不同类别的乳化剂中此4种单甘酯的含量差异.采用正己烷/异丙醇(7∶3,V/V)直接溶解样品,以ACQUITY UPC2 BEH 2-EP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为分析柱,以超临界CO2-甲醇/乙腈(1∶1,V/V)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单棕榈酸甘油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单亚油酸甘油酯在0.20 ~ 50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单油酸甘油酯在0.25 ~ 62.5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不小于0.9983);定量限(S/N≥10)为0.018~0.046 mg/L;在3个加标水平下,样品的回收率在88.0%~110.5%,相对标准偏差为1.1% ~4.1%.本方法简单、快速、分离效果好,无需对单甘酯样品进行衍生化,为乳化剂中单甘酯的含量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色谱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利用超高效合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UPC2-QTOF/MS),建立了顺式-氟环唑在苹果、葡萄和茶叶中的手性对映体拆分与残留分析方法。对合相色谱条件(流动相改性剂及比例、色谱柱温度、背压、辅助溶剂等)进行了优化。样品采用乙腈提取, Cleanert TPT或Pesti-Carb柱净化, Chromega Chrial CCA柱进行分离,以CO2/异丙醇(95:5, V/V)为流动相,流速2.0 mL/min,动态背压13.79 MPa,柱温30℃,离子化辅助溶剂为2 mmol/L甲酸铵的甲醇-水(1:1, V/V),采用超高效合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测定,基质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 mg/L ~1.00 mg/L,相关系数大于0.99;在0.005,0.025和0.25 mg/kg添加浓度水平下,苹果和葡萄中顺式-氟环唑手性对映体平均回收率(n=6)为67.9%~92.8%,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方法定量限为0.005 mg/kg;在0.01,0.05和0.5 mg/kg添加浓度水平下,茶叶中顺式-氟环唑手性对映体平均回收率( n=6)为74.1%~84.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方法定量限为0.01 mg/kg。本方法准确、简便、可靠,可以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热分离进样/气相色谱-质谱快速测定橄榄油中4种脂肪酸乙酯(棕榈酸乙酯、硬脂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的分析方法。采用热分离进样技术进样,以DB-5MS色谱柱分离,选择离子监测模式检测。结果显示,4种脂肪酸乙酯在0.01~0.2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方法的检出限(LOD)和定量下限(LOQ)分别为0.3 mg/kg和1.0 mg/kg,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1.0、2.0、10 mg/kg)下的回收率为82.4%~10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8%~6.8%。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和重现性好,可用于橄榄油中4种脂肪酸乙酯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1.
在超高效合相色谱(UPC2)模式下,研究了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对芳樟醇对映体的手性分离情况,考察了不同的有机改性剂、动态背压(ABPR)、柱温及进样量对芳樟醇分离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乙腈作为有机改性剂比甲醇更有利于芳樟醇对映体的分离;柱温由30℃增至55℃时,芳樟醇对映体的保留时间和分离度均随之减小;芳樟醇体积分数为0.01%,进样量为3μL时,其对映体具有最佳的峰形和分离度,且分析时间仅需3 min。最佳实验条件为:采用CAPCELL PAK Chiral CD-Ph(150 mm×3.0 mm,4.6μm)手性色谱柱,CO2-乙腈(97∶3)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为1.2 m L/min,检测波长215 nm,柱温30℃,动态背压(ABPR)为1 700 psi。初步研究了超高效合相色谱下芳樟醇对映体分离的热力学机理,为UPC2拆分手性化合物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比较峰面积归一化法与标准曲线法两种方法分析植物油中脂肪酸百分比含量的差异。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10种市售食用植物油中的8种主要脂肪酸,峰面积归一化法和标准曲线法计算脂肪酸的百分比含量。结果表明,标准曲线法与峰面积归一化法相比,肉豆蔻酸、棕榈酸、十七烷酸、硬脂酸和棕榈油酸所占的百分比升高,而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比例降低;饱和脂肪酸比例升高,不饱和脂肪酸百分比降低。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植物油中脂肪酸百分比时,降低了饱和脂肪酸比例,升高了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可能对健康有潜在的不利影响。建议使用标准曲线法计算不同植物油中脂肪酸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13.
痕量动物油和植物油的区分检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碱催化甲酯化的前处理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动物油和植物油的区分检验进行了研究。实验检出了6种主要脂肪酸:肉豆蔻酸、棕榈油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分析了动物油与植物油在成分及相对含量上的差异,并且找出了动物油和植物油在不饱和度上的差别。根据动物油与植物油的差异点,可以对动物油和植物油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4.
蒋万枫  张宁  张凤艳  杨钊 《色谱》2017,35(7):760-765
建立了测定橄榄调和油中橄榄油含量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对样品量、加热温度、加热时间、进样量、进样模式、色谱柱进行了优化。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发现了橄榄油的特征化合物。取1.0 g样品放置于20 m L顶空瓶中,在180℃加热振摇2 700 s,取1.0 m L顶空气体进样,通过HP-88色谱柱分离和质谱检测。结果表明,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00%(橄榄油含量),线性相关系数(r2)大于0.995,检出限为1.26%~2.13%,模拟橄榄调和油中橄榄油含量测定的偏差为-0.65%~1.02%,相对偏差为-1.3%~6.8%,相对标准偏差为1.18%~4.26%(n=6)。该方法不使用任何溶剂,操作简单、快速、环保,灵敏度和准确度高,适用于橄榄调和油中橄榄油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双内标定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经甲脂化衍生后,通过HP-88毛细管柱(100 m×0.25 mm×0.20μm)分离,在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的条件下,植物油中46种脂肪酸成分在39 min以内得到了较好的分离。利用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定性,根据定量离子的峰面积,采用内标法定量。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同时对亚麻籽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进行6次测量,结果的回收率为99.1%~101.6%,变异系数均小于4.00%。将本方法应用于市售样品分析,结果证明这些食用植物油完全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6.
选用DB-624毛细管色谱柱,用气相色谱法对直接法合成的26种甲基氯硅烷低沸物(LBR)组分(其中包括难分离的物质对甲基二氯硅烷和2-甲基-2-丁烯)进行分离.考察了柱温和载气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发现柱温和载气流速均较低时,分离效果较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保留时间对照2种方法对组分进行了定性分析,根据色谱保留时间和质谱图的信息,确定了LBR组分结构,并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四甲基硅烷、二甲基氯硅烷和甲基二氯硅烷是LBR的主要活性成分,而2-甲基-1-丙烯、2-甲基丁烷和2-甲基-2-丁烯是LBR的主要杂质.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效率高,适用于甲基氯硅烷生产控制中的快速分析和其工业分离的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山茶油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通过对前处理方法的优化,选择了甲醇和水作为山茶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提取溶剂,经免疫亲和柱富集浓缩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分析,经C18色谱柱分离,在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模式(ESI+)及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进行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在优化条件下,该方法线性范围为0.4~6.4μg/L,相关系数r2>0.998,最低检出限为0.026μg/kg,在添加水平为0.008,0.016和0.032μg时,方法回收率在85.9%~93.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8%~5.0%。方法可满足山茶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超临界流体色谱(SFC)中的色谱柱、改性剂、添加剂、流速、柱温和背压等因素对9种黄酮类成分(包括芒柄花素、异鼠李素、毛蕊异黄酮、山奈酚、槲皮素、紫云英苷、芒柄花苷、异槲皮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分离的影响,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了比较,并建立了黄芪饮片中5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SFC分析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RX-SIL色谱柱(4.6 mm × 150 mm,5 μm)进行分离,CO2-0.1%磷酸甲醇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3 mL/min;柱温为35 ℃;背压为10 MPa,9种黄酮类化合物可在10 min内实现基线分离。5种黄酮类化合物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 ≥ 0.963 2),检出限为10.69 ~ 16.21 μg/mL,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 ~ 2.0%;日间RSD为1.6% ~ 2.2%。5种黄酮类化合物在48 h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复性为3.6% ~ 6.0%,回收率为91.8% ~ 112%。与HPLC法相比,9种化合物的保留时间顺序基本相反,SFC法更快速、经济环保,且其保留及选择性受色谱柱、改性剂和添加剂的影响较大,添加剂对色谱峰形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柱色谱分离和索氏提取两种固体样品提取方法对提取物组成的影响,探索操作条件温和、溶剂使用量经济的固体样品提取方法。本研究以吡啶为溶剂,对准葛尔黑岱沟、平朔、潞安常村3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了柱色谱分离和索氏抽提。提取物用凝胶色谱、电喷雾质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进行分析,比较和确定不同提取方法对煤提取物中组分分子量分布和结构的影响。分析发现,柱色谱分离与索氏提取相比,抽提率略有增加,但柱色谱提取物组分中缺失了提取样品中结构稳定的超大分子结构片断;质谱结果显示柱色谱抽提物中主要存在5个组分,提取物组分相对于索氏提取物单一、富集度高;同步荧光显示柱色谱提取物中芳香化合物的基本组成为3~5个环的芳香化合物。实验结果表明:如仅分析质量数小于1000 amu的化合物,柱色谱法可替代索氏提取法。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稳定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简单、快速、高效地检测植物油中16种真菌毒素的方法。植物油经乙腈-水-乙酸(84∶15∶1,V/V)提取并离心后,上清液用水1∶1(V/V)稀释,高速低温离心去除油脂,过膜后,加入稳定同位素内标补偿基质效应干扰,以五氟苯色谱柱为分离柱,用甲醇和含有0.1%(V/V)甲酸的1 mmol/L乙酸铵溶液进行梯度洗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测定植物油中的16种真菌毒素。16种真菌毒素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4,检出限为0.1~66.7μg/kg,定量限为0.3~200.0μg/kg。4种不同植物油基质中,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74.2%~105.6%,相对标准偏差为0.3%~13.9%。采用本方法检测了市售38个植物油样品中的真菌毒素。本方法简便、快速、可靠,可用于植物油中16种真菌毒素的快速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