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荧光法研究偏钒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偏钒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特征,研究了紫外灯(253.7 nm)照射对偏钒酸钠与BSA结合的影响。紫外吸收光谱显示,加入偏钒酸钠后,牛血清白蛋白的紫外吸收降低,表明偏钒酸钠与BSA形成了缔合物。荧光猝灭光谱显示偏钒酸钠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荧光猝灭机理符合静态机制。缔合物的稳定常数分别为:Ks=0.357×104(25 ℃),Ks相似文献   

2.
黄瑾  袁余洲  梁宏 《中国科学B辑》2001,31(6):530-535
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并结合平衡透析法研究了磷钨杂多酸(H7[P(W2O7)6xH2O)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或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的结合平衡. 观测到在生理pH 7.43条件下磷钨杂多酸使HSA和BSA的紫外吸收峰增强, 并使HSA和BSA的特征荧光峰猝灭. Scatchard图分析表明, 磷钨酸在HSA和BSA中均有一个强结合部位. 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Bjerrum方程, 得出磷钨酸-HSA和磷钨酸-BSA体系的逐级稳定常数.  相似文献   

3.
以5-(三氟甲基)吡啶-2-羧酸(Htpc)与DyCl3·6H2O、TmCl3·3H2O构筑了2种异质同晶的单核配合物[M(tpc)3(H2O)3]·H2O,其中 M=Dy (1)、Tm (2)。配合物 12 均为单斜晶系,P21/c 空间群,中心金属离子为八配位且形成了轻微扭曲的十二面体构型。温度梯度下的荧光和紫外测试表明,2 种配合物均能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发生静态猝灭作用,猝灭常数(Ksv)为 105~106 L·mol-1。配合物与BSA结合过程的ΔH和ΔS均为正值,说明疏水作用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25℃时,2种配合物与BSA结合常数约为104 L·mol-1,表明二者与BSA的具有中等强度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4.
以5-(三氟甲基)吡啶-2-羧酸(Htpc)与DyCl3·6H2O、TmCl3·3H2O构筑了2种异质同晶的单核配合物[M(tpc)3(H2O)3]·H2O,其中M=Dy(1)、Tm(2)。配合物12均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金属离子为八配位且形成了轻微扭曲的十二面体构型。温度梯度下的荧光和紫外测试表明,2种配合物均能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发生静态猝灭作用,猝灭常数(Ksv)为105~106 L·mol-1。配合物与BSA结合过程的ΔH和ΔS均为正值,说明疏水作用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25℃时,2种配合物与BSA结合常数约为104 L·mol-1,表明二者与BSA的具有中等强度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5.
纳米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均匀混合形成纳米银-BSA体系,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注射用头孢美唑钠(Cefmetazole Sodium for Injection,CS)与BSA及纳米银-BSA体系的相互作用.头孢美唑钠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求出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6.
灯盏花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灯盏花素(BR)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利用热力学方程计算了295K和308K下的热力学参数ΔH、ΔG和ΔS,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出了猝灭常数和结合常数.结果表明,BR对BSA的荧光具有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动态-静态联合猝灭,BSA发射峰略有蓝移.BR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紫外、荧光、红外光谱法研究了磷酸缓冲液中呋苄西林钠(FBS)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FBS与BSA有较强的相互作用,FBS对BSA内源荧光有猝灭作用,静态猝灭是引起B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按照Stern-Volmer方程和双对数方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不同温度下FBS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常温(26℃)下,分别为1.04×105和1.09;实验结果还表明,FBS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BSA的二级结构,使其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紫外吸收、荧光和红外光谱,研究了壳聚糖镍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镍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光谱表现增色效应和较小的蓝移;壳聚糖镍可以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灭机理属于静态猝灭。在室温下,壳聚糖镍与BSA的的结合常数KA为7.08×106。  相似文献   

9.
大黄酸锌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芳  黄超锋  梁慧  熊伟  陈燕  胡欣怡 《分析化学》2011,39(3):401-404
采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研究了大黄酸锌配合物(Rhein-Z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Rhein-Zn能显著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并以静态猝灭为主;Rhein-Zn与BSA结合常数分别为1.3×107 (22 ℃)、1.6×106 (27 ℃)和1.0×105 L...  相似文献   

10.
用荧光光度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金属离子Ca2+、Cu2+和Zn2+对叶酸(F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酸及金属离子均导致BSA的内源荧光猝灭,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到的荧光猝灭常数,可判断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由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参数熵变ΔS和Gibbs自由能ΔG得出:推断无金属离子存在时,FA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为静电作用力;在Ca2+的存在下,FA对BSA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与范德华力;Cu2+和Zn2+存在下,FA对BSA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3种金属离子的参与都使得FA与BSA结合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发生了的变化,但结合位点数仍维持在1左右。  相似文献   

11.
运用荧光法研究了姜黄素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荧光猝灭机理,并结合紫外可见光谱探讨了超声照射下姜黄素对BSA的损伤。结果表明,姜黄素对BSA的荧光属静态猝灭,超声作用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分子结构影响较小,促进了姜黄素对牛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的猝灭作用,使猝灭常数增大,辅助姜黄素进一步损伤蛋白质。原因可能是超声波激活姜黄素产生活性物质,活性物质氧化BSA分子内的氨基酸残基,破坏BSA分子结构。姜黄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损伤程度随照射时间(0~5h)和姜黄素浓度(0~2.5×10-5mol·L-1)的增大而增加。研究结果为姜黄素作为一种天然光敏剂用于声动力学(SDT)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罗布麻活性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荧光和紫外光谱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与罗布麻活性成分槲皮素(QUE)、芸香苷(RUT)和儿茶素(CAT)的结合机理. 在QUE与蛋白质浓度比小于3.5时, 其荧光猝灭机理主要是静态猝灭, 在药物浓度较高时动态猝灭所占的比例增加; RUT在整个实验浓度范围内对蛋白质的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 CAT与蛋白质之间不能形成复合物, 其荧光猝灭主要由动态猝灭产生. QUE和RUT分别与蛋白质形成1∶1的复合物, 结合常数分别为(1.51±0.13)×105和(0.81±0.08)×105 L•mol-1. 由于激发态质子转移, 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引起QUE和RUT内源荧光发射峰强度的明显增加, 进一步证实了它们与蛋白质的结合. 与蛋白质的结合也引起了QUE紫外吸收带的明显红移, 说明药物分子中的酚羟基发生了解离, 以离子形式与蛋白质发生作用. RUT的紫外吸收谱带没有明显移动, 说明它主要以中性状态与蛋白质结合. 应用与蛋白质作用后药物分子紫外吸收光谱的二阶导数谱, 对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谢幸秦 《应用化学》2020,37(5):604-610
在生理条件下,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分别研究氨基硫脲芳基铱抗癌物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确定作用机制,讨论结合力类型,并研究共存离子对结合常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间甲氧基苯甲醛4-苯基-3-氨基硫脲芳基铱(TSC-Ir-6)配合物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内源性荧光有猝灭作用,其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二者相互作用时的热力学参数,其结果表明TSC-Ir-6与BSA的结合是一个自发过程(ΔG<0),且体系ΔH<0,ΔS<0,其相互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位点约为1。共存离子的存在使TSC-Ir-6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明显增大,结合力更强,提高了其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可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荧光猝灭光谱研究了15℃和37℃下水溶液中加替沙星(HG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由Stern-Volmer曲线计算出双分子猝灭速率常数分别为:Kq=9.28×1012L·mol1·s1(15)Kq=8.51×1012L·mol-1·s-1 (37 )。结果显示,HGA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是一种静态猝灭过程。本文获得的热力学参数表明HGA主要以静电引力与BSA结合。HGA的浓度与BSA的荧光强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HGA与BSA按1 :1摩尔比结合,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K0= 6.80×104 L·mol1。另外,通过Förster原理计算了HGA与BSA的结合距离及能量转移效率。  相似文献   

15.
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研究了盐酸苯肼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盐酸苯肼能导致BSA的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根据热力学参数△H<0、△S<0,得出盐酸苯肼与B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步荧光的结果表明盐酸苯肼使BSA分子构象发生了改变,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降低。紫外光谱法进一步证明了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6.
使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金属离子存在下对齐墩果酸(O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生理pH值条件下齐墩果酸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可能是一个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求得了OA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为6.16×103 L·mol-1.Zn2+或Gu2+存在下,OA对BSA的荧光猝灭类型没...  相似文献   

17.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和不同温度下,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硝酸咪康唑(Miconazole Nitrate,MI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行为。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实验数据,得到在16~37℃温度范围内的作用常数KLB及热力学参数;发现MIN与BSA可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复合物,其荧光猝灭作用更符合静态猝灭作用特征,作用力可能主要是静电力;同时探讨了MIN对BSA构象的影响。为研究MIN的治病机制和生物学效应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应用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等技术研究核壳量子点CdTe/Cd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结果表明,CdTe/Cd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根据不同温度下量子点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计算了结合常数、热力学参数,证明了量子点与BSA相互作用力主要是范德华力或氢键作用力。探讨了量子点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注射用头孢美唑钠(Cefmetazole Sodium,C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CS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求出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在297 K和311 K时用Stern-Volmer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结合常数KA、热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20.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5、27、39℃)下食用合成色素胭脂红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内源荧光猝灭特性,考察了Cu2+、Ni 2+、Pb2+等金属离子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猝灭常数KSV、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结果表明,3种金属离子基本不影响胭脂红对BSA荧光猝灭机理,但Cu2+、Ni 2+、Pb2+离子都与BSA有一定的结合能力,可在不同程度上增强胭脂红与BSA的结合作用及其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