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紫外吸收、荧光和红外光谱,研究了壳聚糖镍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镍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光谱表现增色效应和较小的蓝移;壳聚糖镍可以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灭机理属于静态猝灭。在室温下,壳聚糖镍与BSA的的结合常数KA为7.08×106。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光谱法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叶酸(FA)与生物大分子牛血清白蛋白(BSA)在含Fe3+环境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叶酸及Fe3+均导致BSA的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无Fe3+离子时,叶酸与BSA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力;当存在Fe3+离子时,叶酸与BSA间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此时Fe3+以"离子架桥"的方式参与叶酸和BSA的结合过程.  相似文献   

3.
荧光光谱法研究黄藤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中药黄藤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黄藤素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测定该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KA为1.650×105L.mol-1、结合位点数n为1.502;根据F rster能量转移理论,测得供体与受体间结合距离r为2.801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为0.190。  相似文献   

4.
采用荧光光谱法与紫外光谱法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荧光猝灭结果表明,在模拟生理条件(pH=7.4)下,DEP对BSA主要为静态猝灭过程;298 K时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分别为2.69×10~4 L·mol~(-1)和0.93;热力学参数焓变(ΔH)与熵变(ΔS)均为正数,说明DEP与BSA之间主要为疏水作用力。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DEP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2.12nm,两者之间极有可能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由紫外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实验结果可知DEP诱导BSA分子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桔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桔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桔皮苷分子与BSA作用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并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桔皮苷与BSA之间主要为氢键或范德华作用力,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测得了供体与受体间结合距离r和能量转移效率E;并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桔皮苷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灿烂绿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灿烂绿(B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BG与BSA在16℃、30℃、45℃三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结果表明:BG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主要为静态猝灭;以范德华力或氢键作用力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了BG对BSA的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通过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和分子对接等技术探究罗非昔布(RF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相互作用的化学本质。研究结果表明,RFB与BSA的Trp/Tyr残基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诱导了BSA的荧光发生猝灭,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并且伴随着非辐射能量的转移;热力学参数表明RFB-BSA可以自发地通过氢键与范德华力进行结合,二者之间的结合距离r_0=3.50 nm,且结合位点数为1;同步荧光和分子对接结果证明RFB与BSA在结合位点Ⅰ结合;三维荧光光谱与红外光谱揭示了RFB导致BSA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其中α-螺旋和β-片层结构含量下降,β-折叠和β-转角含量上升。  相似文献   

8.
2,4-二硝基苯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2,4-二硝基苯胺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2,4-二硝基苯胺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具有强烈的猝灭作用. 二者之间形成不发荧光的复合物是导致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 计算了其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紫外光谱法进一步证明了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 根据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作用距离(3.13 nm). 同步荧光的结果表明2,4-二硝基苯胺的存在改变了牛血清白蛋白的分子构象.  相似文献   

9.
冯小强  李小芳  杨声  伏国庆 《化学学报》2011,69(16):1946-1950
合成并表征了桂皮酸-1,10-二氮杂菲-镧三元配合物,运用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了三元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三元配合物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光谱表现增色效应和较小的蓝移;三元配合物可有规律地猝灭BSA的内源荧光,使BSA发生较强的静态荧光猝灭.在室温下,三元配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  相似文献   

10.
李悦  谷雨  何佳  何华  周祎  Chuong  Pham-Huyc 《化学学报》2012,70(2):143-150
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红边激发荧光位移(REES)法、圆二色谱(CD)结合分子模拟技术共同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杨梅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阐述了相互作用机制.分子模拟结果表明,杨梅素与蛋白在亚结构域II A的疏水腔内结合,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和氢键.依据荧光猝灭法判断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并得到不同温度下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Ka)及结合位点数(n),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出作用力类型,并且计算出杨梅素与蛋白的结合距离,与分子模拟得到的判定结果基本一致.通过紫外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以及REES法获得的信息讨论了相互作用时BSA中色氨酸(Trp)微环境的变化;并利用CD谱的测定结果定量计算了BSA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用多种光谱技术研究了生理条件下川陈皮素(NO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及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NOB与BSA有较强的作用,NOB能使BSA的内源荧光猝灭,并以静态猝灭为主.按照Stern-Volmer方程和双对数方程分别得出不同温度下,以及不同pH值时NOB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运用紫外光谱获得常温下NOB与BSA的结合常数与荧光光谱测定值相近,热力学参数△H、△S分别为55.91 kJ·5moL~(-1)、274.61 J·5moL~(-1)·5K-1,表明其主要作用力为疏水力,NOB与BSA作用为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其能量转移效率与结合距离分别为0.27和1.76 nm,用参比法得出BSA荧光量子产率为0.074.同步荧光光谱研究发现川陈皮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邻苯二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邻苯二酚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作用.邻苯二酚对BSA内源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两者之间生成了不发荧光的复合物.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了复合物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确定邻苯二酚与BSA只有一个结合位点(可能位于Site I).通过热力学参数得出邻苯二酚与BSA之间主要作用力是疏水作用.同步荧光的结果表明邻苯二酚改变了BSA的分子构象,使色氨酸残基的极性增加,酪氨酸残基的疏水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间苯二酚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间苯二酚使BSA的构象发生改变,α-螺旋含量减小。同步荧光光谱发现间苯二酚使BSA色氨酸残基的疏水性降低,酪氨酸残基的疏水性增强。荧光光谱表明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计算了复合物的结合常数,通过热力学参数得出间苯二酚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力。  相似文献   

14.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盐酸麻黄碱及盐酸伪麻黄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作用.实验表明: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对HSA的荧光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与HSA均形成1∶1复合物,结合常数K分别为2.53×104 L·mol-1和2.02×104 L...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发散法合成了以乙二胺为核的聚酰胺-胺型(PAMAM)树状大分子,并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pH=7.4)3.0代(G3.0)、3.5代(G3.5)和4.0代(G4.0)PAMAM树状大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三种PAMAM树状大分子都能引起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其程度主要取决于各自末端基团的性质,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G4.0PAMAM,G3.5PAMAM和G3.0PAMAM与BSA的猝灭常数分别为2.73,1.69,1.55L·mmol-1.同时考察了体系pH值及离子强度的变化对PAMAM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此外,同步荧光和紫外光谱法(UV)以及红边激发荧光位移(REES)等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PAMAM树状大分子的存在改变了BSA的构象.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3,8-二甲基-4'-甲氧基黄酮(DMMOF),通过1H NMR、13C NMR、IR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DMMOF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MMOF与BSA粒径大小分别为2.747、2.284 nm,二者混合后为17.705nm; DMMOF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及Stern-Volmer方程判断其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不同温度下DMMOF与BSA的结合常数及其相应的结合位点数;由热力学参数方程计算出△H、△S和△G的值分别为-116.86kJ·mol-1、-279.55 J·mol-1·K-1、-32.14 kJ·mol-1,推断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范德华力和氢键;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DMMOF与BSA的结合距离为1.22 nm(306 K).同时运用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DMMOF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DMMOF的加入并未引起BSA构象的改变,结合紫外吸收光谱推测DMMOF的A环与BSA的134位色氨酸残基及酪氨酸残基发生结合.  相似文献   

17.
应用荧光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次甲基蓝(M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19℃、29℃、39℃三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结果表明:MB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以疏水作用与BSA相互作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了MB对BSA构象的影响,表明BSA的荧光主要源于色氨酸残基,MB对BSA的构象有影响;利用F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MB与BSA的作用距离及19℃、29℃、39℃三个温度下的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18.
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7.4),利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两种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证实了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荧光猝灭均为静态猝灭过程,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猝灭常数;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沙丁胺醇与特布他林在BS...  相似文献   

19.
孔雀石绿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荧光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孔雀石绿(M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16℃、26℃、36℃三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7.066×103、4.638×103、1.338×103)和结合位点数n(1.2、1.1、1.0)。结果表明:MG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MG主要以范德华力与BSA相互作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了MG对BSA构象的影响,表明BSA的荧光主要源于色氨酸残基,MG对BSA的构象有影响;利用F 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三个温度下MG与BSA的作用距离(r16℃=3.30,r26℃=3.314,r36℃=3.58nm),表明MG对BSA的荧光猝灭中存在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20.
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盐酸鸟嘌呤(G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GH能猝灭BSA的荧光强度,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采用位点结合模型公式和热力学公式计算了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类型。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GH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