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阴离子型微乳液的电导行为及其溶液结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郭荣  李干佐 《化学学报》1987,45(1):55-58
根据电导测量,研究了属于W/O→双连续→O/W一类微乳液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辛烷/水体系的溶液结构.并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离子对微乳液导电行为的贡献,以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含量、油含量对微乳液溶液结构的影响.微乳液的导电行为在W/O子区域中主要是由于SDS阴离子和在O/W子区域中是由于Na离子的影响.在双连续区(IZ)中SDS阴离子和Na阳离子都能影响导电行为增加表面活性剂含量有助于形成O/W微乳液,而助表面活性剂和油含量都增加有助于于形成W/O微乳液.  相似文献   

2.
倪鹏a 侯万国 a  b 《中国化学》2008,26(7):1335-1338
通常微乳液一般由四个组分构成: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本文报道了一种不含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体系(简称SFME),由呋喃甲醛(油相),水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三组分构成,不含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对其相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一个单相微乳液区和一个两相平衡区。采用电导率法和冷冻蚀刻电镜(FF-TEM)考察了单相区域中微乳液的微结构,结果表明可分为油包水(O/W)、双连续(BC)和水包油(W/O)三个区域。液滴直径介于40-70nm。  相似文献   

3.
不同反离子对高效氯氰菊酯微乳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结合不同反离子的十二烷基苯磺酸盐(DBS)与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醚(NR600)形成的高效氯氰菊酯微乳液的导电机理, 以及反离子对体系相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不同以及溶解后反离子结合度的差异, 使得反离子能改变微乳液界面的亲水亲油作用. 具有较小水化半径的K使界面的亲水作用增强, 更有利于O/W型微乳液的形成, 而水化半径较大的Na, Li不如K有利于O/W型微乳液的形成; Ca2+与表面活性剂的阴离子结合形成的油溶性的表面活性剂, 有利于微乳液界面亲油作用的增强, 不利于O/W型微乳液的形成. 这与热贮分解率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O/W复配微乳液对Fe(Ⅲ)-BPHA的增敏作用及其机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霞石  郭荣  康纯  沈明 《化学学报》1995,53(7):716-720
与DBS/Triton X-100混合胶束体系比较, DBS/Triton X-100/n-C~5H~1~1OH/H~2O体系复配O/W微乳液对Fe(Ⅲ)-BPHA光度分析具有更好的增敏作用。分配系数测定表明此结果与O/W微乳液对BPHA有更好的增溶作用有关。本文还通过紫外光谱测定研究了O/W复配微乳液体系DBS/Triton X-100/n-C~5H~1~1OH/H~2O对显色剂BPHA的增溶机理。  相似文献   

5.
张莹琪  周激  李冰 《分析试验室》2004,23(10):52-54
研究了非离子O W型微乳液OP n C5H11OH n C7H16 H2O对结晶紫 硅钼杂多酸显色体系的增敏作用。与相应的胶束体系比较,微乳液体系的测定灵敏度提高了30%。对钢样、水样、发样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通过测定显色剂在微乳液及胶束体系中的分配系数、胶束位和结合常数探讨了非离子型微乳液对结晶紫 硅钼杂多酸显色体系的增敏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倪鹏a 侯万国 a  b 《中国化学》2008,26(11):1985-1990
通常, 微乳液一般由四个组分构成: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本文报道了一种不含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体系(简称SFME),由呋喃甲醛(油相),水和乙醇三组分构成,不含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对其相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一个单相微乳液区和一个两相平衡区。采用电导率法和冷冻蚀刻电镜(FF-TEM)考察了单相区域中微乳液的微结构,结果表明可分为油包水(O/W)、双连续(BC)和水包油(W/O)三个区域。液滴直径介于30~80nm。  相似文献   

7.
微乳液介质中meso-四(3-羟基苯基)卟啉与铅显色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在TritonX 10 0 /正丁醇 /正庚烷 /水组成的非离子型微乳液中Pb(Ⅱ )与meso 四(3 羟基苯基 )卟啉 [T(3 HP)P]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 ,微乳液较TritonX 10 0胶束体系有更好的增溶增敏作用。在混合掩蔽剂氟化钠 柠檬酸 乙二胺及pH 10 .0的硼砂 氢氧化钠缓冲液中 ,经沸水浴加热 3min ,Pb(Ⅱ ) T (3 HP)P在微乳液和少量过氧化氢中形成配合物 ,ε4 6 6 =1.5 0×10 5L·mol- 1·cm- 1,Pb(Ⅱ )在 0~ 11μg/2 5ml内遵守比耳定律 ,对样品中微量铅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锰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能促进人体的发育且具有抗癌作用[1]。缺锰会引起动脉硬化和癌症,过量锰会引起锰中毒,使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直至语言障碍,因此,研究和建立高灵敏度的分析测定微量锰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微乳液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水按适当比例组成的均匀的、透明的、各向同性的热力学稳定体系,与胶束体系比较,具有超低的介面张力和很高的增溶能力,在吸光光度法中日益得到应用[2-5]。本文研究了多种胶束及微乳液对水杨基荧光酮光度法测定锰的增敏作用。结果表明,CTMAB/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增敏作用最强,并测定了水…  相似文献   

9.
Triton X-100微乳液体系中铁的萃取与分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 ,在以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合油包水 (W/O)微乳液体系中进行萃取分离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1~ 3] .本文根据微乳液体系较相应胶束有更低的表面张力和更高增溶量的特性 ,首次利用非离子型水包油 (O/W)壬基酚聚氧乙烯醚(Triton X- 1 0 0 )微乳液在无机盐硫酸铵的存在下萃取分离铁 ,与传统的有机溶剂萃取分离方法比较 ,此法具有不挥发、无毒、快速和操作简单等特点 ;与高聚物水溶液体系萃取 ,有相同的萃取效果 ,但药品用量相对减少 .GBC932 AA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澳大利亚 ) ;p Hs- 2 5酸度计 (上海雷磁仪器厂 ) .铝试剂为质量分数 …  相似文献   

10.
采用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方法从介观水平上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分支结构对O/W型微乳液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链分支结构的表面活性剂/油/水体系在一定的油水比和表面活性剂浓度下可以形成O/W型微乳液,此时体系的平均界面张力值最低。当表面活性剂浓度相同时,随着油水比的降低,直链表面活性剂H2T2最利于O/W型微乳液的形成;而在油水比相同时,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直链表面活性剂H2T2在较大浓度范围内依然为稳定的微乳液。也就是说直链表面活性剂最利于O/W型微乳液的形成。此模拟结果从介观水平上提供了表面活性剂分支结构对O/W型微乳液形成的影响,为微乳液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微乳液介质中硫氰酸铁(Ⅲ)的分光光度测定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近年来,胶束增敏作用在分光光度法中的应用,已有不少研究.但关于微乳液在分光光度分析中的应用,迄今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以负离子型微乳液为介质时,对硫氰酸铁(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以水为介质相比,微乳液有显著的增敏作用,从而提高了用硫氰酸铁(Ⅲ)测铁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四硼酸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微乳液混合体系对绿原酸的协同荧光增敏作用.结果表明,单独存在的四硼酸钠和CTMAB对绿原酸的荧光强度无显著增敏作用,但四硼酸钠-CTMAB混合体系对绿原酸具有较好的协同荧光强度增敏作用.在优化条件下,绿原酸浓度在0.13~1.32μg·mL<-1>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方法从介观水平上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分支结构对W/O型微乳液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链分支结构的表面活性剂/油/水体系在一定的油水比和表面活性剂浓度下可以形成W/O型微乳液,此时体系的平均界面张力值最低。但在表面活性剂浓度相同时,随着油水比的增加,直链表面活性剂H2T2最利于其形成;而在油水比相同条件下,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直链表面活性剂H2T2在较大浓度范围内依然为稳定的微乳液。也就是说直链表面活性剂最利于W/O型微乳液的形成。此模拟结果从介观水平上提供了表面活性剂分支结构对W/O型微乳液形成的影响,为微乳液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以含水量90%的O/W乳化剂OP/正丁醇/正庚烷/水非离子型微乳液为介质,以5-Br-PADAP为显色剂,进行了Pb(Ⅱ)的吸光光度测定.其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为54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达1.07×105,与相应的胶束体系比较,测定灵敏度提高了近1倍,Pb(Ⅱ)在0~15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用于废水中微量铅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单一及复合表面活性剂对联苯菊酯微乳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单一及复合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表面张力(γcmc)的测定分析,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以水为介质、环己酮为溶剂形成的联苯菊酯质量分数为2.5%微乳液相行为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几种单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EPE的γcmc最低,为28.18 mN/m;按m(EPE):m(SDBS)=2∶1形成的复合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γcmc更低,为27.60 mN/m,有利于O/W型微乳液的形成,当其质量分数为10%时,配制联苯菊酯质量分数为2.5%微乳液的有效成分热贮分解率为2.35%.  相似文献   

16.
1 引言本文以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配制微乳液Triton X-100/SLS/n-C_5H_(11)OH/H_2O为介质,BPHA为显色剂进行痕量铁的光度测定,并以显色剂在水-微乳液和水-胶束中的分配系数K_D研究了徽乳液增敏作用机理。2 实验部分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铁标准溶液:含Fe~(3+)20μg/ml;0.5%N-苯甲酰-N-苯基羟胺(BPHA)乙醇溶液;微乳液原液1~#,2~#;胶束溶液:Triton X-100:SLS=6.0:0.6:93.4(重量比);HAc-NaAc缓冲溶液pH=5.5。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25型酸度计(上海电冰箱厂)。2.2 试验方法 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6.0ml铁标准溶液,再依次加入10ml HAc-NaAc缓冲溶液,10ml微乳液原液或胶束溶液,6.0mlBPHA溶液,摇匀,以水定容,20℃下放置20min,于460nm处,以试剂空白作参比,用2cm比色皿,测定吸光度。3 结果与讨论3.1 吸收光谱 Fe(Ⅲ)-BPHA为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的黄色络合物,其在CCl_4中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40nm,以Triton X-100-SLS复配微乳液为介质可制成单相的微乳液-Fe(Ⅲ)-BPHA体系,表明此微乳液对Fe(Ⅲ)-BHPA具有增溶作用。试验的最佳体系是以微乳液原液1~#组成(Triton X-100:SLS:n-C_5H_(11)OH:H_2O=1.2:0.12:0.72:97.96)的微乳液为介质,此体系中Fe(Ⅲ)-BPHA吸收峰红移至460nm,A=0.45.  相似文献   

17.
(四)光度分析中胶束增敏机理研究的现状自从表面活性剂在光度分析中得到应用以来,关于表面活性剂的增敏机理曾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表面活性剂究竟以什么形式参与增敏作用这一基本问题至今尚未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目前,主要流行以下三种观点:(1)以胶束形式参与增敏作用,但与染料分子相互作用的是胶束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2)以表面活性剂的单分子形式参与增敏作用,而极性端的电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CMC值以前,表面活性剂以单分子形式增敏,而在CMC值以后则以胶束形式增敏,即单分子和胶束均有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8.
β-胡萝卜素微乳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绘制拟三元相图选择合适的微乳液组分,制备了β-胡萝卜素的Tween80/乙醇/丁酸乙酯/H2O的O/W型微乳液。考察了温度、盐度和pH对微乳液区域的影响:电导率法区分了微乳液的O/W、W/O和B.C(油-水双连续型)区域;对相同浓度β-胡萝卜素的微乳液和丁酸乙酯溶液进行了光、热稳定性研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β-胡萝卜素的残存率。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和pH降低使微乳区稍有减小,盐度对微乳区基本无影响;微乳体系中水的质量分数大于61·5%时形成O/W型微乳液;β-胡萝卜素在微乳液和丁酸乙酯溶液中对光和热都比较敏感,但在微乳液中较稳定。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配比的微乳液体系对Pb(Ⅱ)与新显色剂meso 四(2,5 二氟苯基)卟啉(T(2,5 DFP)P)的显色反应的增敏效应,发现在邻菲罗啉、pH9.6的硼砂 氢氧化钠缓冲液与氟化钠的掩蔽体系中,微乳液的配比为Tween 80∶正丁醇∶正庚烷∶水=10∶8∶2∶980时,存在灵敏的显色反应,ε465=2.70×105L·mol-1·cm-1,较对应的胶束体系增敏60%。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表面活性剂对Cd(Ⅱ)-Cadion和Cd(Ⅱ)-Cadion 2B作用的不同,研究了有机显色剂分子结构与胶束增敏作用的关系,发现在无表面活性剂存在时,Cd(Ⅱ)-Cadion 2B的灵敏度高于Cd(Ⅱ)-Cadion,当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后,Cadion体系的增敏效应有如下顺序:SDBS>混合表面活性剂>SD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无增敏效应。以Triton X-100为例,分别测定了显色剂及其配合物所在胶束微环境中的_(off),在胶束中的分配系数,还另用分光光度法和析相法探求增溶位。结果表明:(1)具有两亲结构的被增溶物增溶于胶束的栅状层,其能否进入栅状层及进入栅状层的深浅,决定于被增溶物分子的横断面的大小和两亲结构明显程度。(2)在胶束栅状层,受“刚性不对称微环境”的作用产生增敏作用。(3)从研究Cd(Ⅱ)-Cadion和Gd(Ⅱ)-Cadion 2B的分子结构表明:Cd(Ⅱ)-Cadion 2B的横断面大于Cd(Ⅱ)-Cadion,而两亲结构又比Cd(Ⅱ)-Cadion不明显,这是Cd(Ⅱ)-Cadion 2B胶束增敏率小于Cd(Ⅱ)-Cadion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