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敦德冰帽中的小冰期气候记录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本文讨论了敦德冰帽中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在敦德冰帽记录中,自公元1400年以来,有3次冷期、3次暖期,最冷是在17世纪,但敦德冰帽记录与上海冬温记录的比较发现,中国东西部气候变化又有时间的差异性,总的趋势是西部的变暖、变冷过程早于东部,在敦德冰帽中,目前已处于异常温暖期,而在上海冬温记录中,并没有敦德冰帽记录那么明显,除了中国东西部气候变化可能有时间差异这一原因外,另一可能原因是CO_2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增温过程,在地处中国西部中纬内陆地区的敦德冰帽地区可能已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2.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   总被引:180,自引:0,他引:180  
根据70年代以来中国全新世孢粉及其他古植物、古动物、古土壤、古湖泊、冰芯、考古、海岸带变化等多方面研究资料,推断中国全新世大暖期(Megathermal)出现于8。5—3ka BP,延续达5.5ka,其间有多次剧烈的气候波动与寒冷事件。8.5—7.2ka BP为不稳定的暖、冷波动阶段,伴随着降水增加和植被带的北迁西移。新石器文化的迅速发展。7.2—6ka BP为稳定的暖湿阶段,即大暖期的鼎盛阶段(Megathemal Maximum)。夏季风降水及新疆与蒙古,北方降水显著增加,植被空前繁茂,为仰韶文化的盛期。6—5ka BP是气候波动剧烈,环境较差的阶段,出现强降温事件,影响文化发展。5ka BP后,气候和环境较前改善,文化遗址数量猛增。4.0ka BP左右,气候一度恶化,出现大洪水灾害,此后直到3ka BP左右气候仍相当暖湿。  相似文献   

3.
古里雅冰帽气候环境记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古里雅冰帽极低的冰温和冻结到冰床等特征决定了该冰帽贮存了理想的气候环境记录。氧同位素、微粒含量、阴离子、阳离子等参数清楚的年际和季节循环特征,是该冰帽冰芯的高分辨率时间序列的准确断代的基础。冷期时稳定氧同位素值减少、微粒含量和各被测化学元素增加,而暖期时稳定氧同位素值增大、微粒含量和各被测化学元素减少的特征以及各种突发事件记录的合理解释将是系统恢复该冰帽所记录的各种气候环境的钥匙。古里雅冰芯记录表明,80年代中后期在这里发生的气候变暖是过去几十年最强烈的一次。  相似文献   

4.
最近130ka中国的古季风——Ⅰ.古季风记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现今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可以作为辨认古季风气候记录的线索。文中着重阐述最近130ka东南季风区的各种古季风记录,它们主要是:历史记录,包括黄土-古土壤序列、沙漠、湖泊、雪线和林线、大陆架沙漠化现象等的地质记录,由植被和哺乳动物代表的生物记录。其中,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反映了过去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环境效应突出气候期相互交替的历史。亚洲古季风变迁是中国古气候和古环境变迁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江苏建湖庆丰剖面1万年来的植被与气候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沉积地层比较典型,本文利用密集采样进行孢粉分析,以数值方法——对应分析,重建该地区1万年来气候变化序列,结果表现出7次暖期和6次冷期。其中8500—3700aB。P。是全新世高温期,年平均气温高出当地现今0.8—1.7℃。这种气候变化规律与格陵兰冰芯δ~(18)O同位素曲线及欧亚西北部根据孢粉资料建立的1万年来7月份气温曲线进行对比,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1969—1978年全球地面气温场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对七十年代异常气候频繁出现的物理解释,并且讨论了气候变化关键区和它们对其它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七十年代北半球中高纬度南北温差加大,大气斜压性增强,提供了大气扰动频繁出现和变率增大的气候背景.分析指出全球各地区气候变化是有先后的,它首先发生在赤道海洋和极地高纬度大陆等温度变率大值中心,然后向中纬度传递,从而引起一次全球性的气候短期振荡.因此这些大变率中心区是气候变化的关键性或敏感区域。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古青海湖及其环境的演变,描述了青海湖地区自冰后期以来的气候变化;重建的7kaB.P.以来湖区气候变化序列反映了历史气候变化过程中,冷、暖、干、湿相应干不同时间尺度的不同组合;初步推断了东亚地区6ka.B.P.和500a.B.P.时期,分别代表暖湿和冷干气候的盛行环流型;最后,对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对湖泊水情的影响进行了情景研究和估计。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一般是提取与古气候相关的代用指标进行研究。从湖泊沉积物、树木年轮、冰芯、石笋、孢粉、海洋沉积物、珊瑚等方面,研究了国内近年来对过去近2000年来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证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泥河湾层中叠层石的发现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描述了泥河湾层中发现的二层叠层石,指出它们是蓝藻(蓝菌)活动造成的生物沉积结构,分别形成于距今13万年和9万年左右,是末次间冰期温暖气候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据南海北部深海平原与陆坡4个海底钻探岩芯样的物质成分、生物化石、氧与碳同位素分析及测年数据,该海区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其他热带洋区基本一致,其特点是约40ka与约20ka的周期变化表现更为突出。温暖时期,陆坡部位的沉积速率比深海平原边部约快2.6倍,深海平原海底位在碳酸盐补偿深度以下。寒冷时期因海面有较大幅度下降,深海平原边部沉积速率反比陆坡部位略快些,有更多陆源物质的补给。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岱海湖泊环境变化与东南季风强弱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岱海位于东南季风区的西北缘,属气候波动的敏感段,最近100ka湖泊连续沉积剖面的分析表明,季风迁移存在不同时间尺度波动的准周期,根据湖泊沉积环境的特点,岱海地区始终表现出干冷和暖湿气候型的交替,说明东南季风的强弱和进退在气候变化中扮演了主导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冰川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环境变化信息。通过青藏高原冰芯钻取及环境指标分析,可在季节至万年时间尺度上重建高分辨率环境变化历史。黑碳气溶胶来源于生物和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对光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是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之一。准确测量冰芯中的黑碳粒子浓度,是恢复其排放历史、评估其气候环境效应的必要手段。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ingle Particle Soot Photometer,SP2)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用于雪冰样品中黑碳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能够获得准确的黑碳浓度信息。近10年来,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的冰芯黑碳样品测量,本文从野外冰芯钻取、样品前处理、仪器原理及测试、黑碳数据处理等全过程对SP2在青藏高原冰芯黑碳研究中的应用与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同时,将SP2与热光学(thermal-optical method)等测试方法进行对比,强调了SP2对冰芯黑碳样品研究的可靠性,并对未来黑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介绍了天山中部乌鲁木齐河源全新世冰川变化的地衣年代学研究成果,并兼论了冰川及气候在全新世中的变化历史。认为:地衣测量是一种适用于高山及寒冷地区全新世中后期沉积物测年的方法。地图衣及红石黄衣可分别用于距今约4500a及距今约500a以来的沉积物测年。全新世中有过四次冰进,在四次冷期中平均气温分別低于现今气温1.5℃,1.25℃,0.9℃及0.65℃.冷期之间是温暖气候,全新世中气温变幅约2.5℃。  相似文献   

14.
南极中国长城站地区西湖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行为与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取自长城站区西湖水下沉积物260cm岩芯采用中子活化等方法分析得出:湖区周边的新生代火山岩构成了西湖沉积物的主要物源.粘土粒级中元素有明显的化学分异作用.沉积物中Cs/Rb,Br/Cl,La/Yb,CaCO_3及粘粒中阳离子代换量的变化表明3.6ka B.P.以来,气候存在温和—寒冷—温和的变化,反映该区冰盖进退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南极乔治王岛地区环境变化与中国不同地区所反映的环境演变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两者之间重要的相似性.南极乔治王岛地区环境变化与中国西部山区冰川地貌以及东部亚热带北界南北摆动的良好对应关系,提供了一个支持南北半球间相互作用的证据.南极乔治王岛地区气候变化与中国和世界海平面变化的一致性,也支持了全新世以来全球温度变化趋势的一致性.研究指出,为了建立全球性的科学规律,必须重视以整个地球为对象的宏观与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2000年来气候演变的阶段性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对中国古文献记录的气候信息分析发现,中国气候变化是由一系列突变构成的,主要的变化发生在280’s A.D.,490's A.D.,880's A.D.和1230—1260’s A.D.附近。其中又以1230—1260’s A.D.的变化最为明显,它开始了中国现代季风气候结构。研究还表明,在280’s—1230’s A.D.间中国气候可能进入一个混沌阶段,而且880’s—1230’s A.D.间,这种特征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区古气候波动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14)C,~(230)Th和古地磁等方法测定了察尔汗盐湖CK6孔沉积物的沉积年龄。在综合分析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变化、孢粉组合及岩性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750ka B.P.以来古气候的波动模式,将其划分为21个气候波动阶段,其中11个为温湿期,10个为干寒期。  相似文献   

18.
公元1380年以来我国华北气温序列的重建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本文首先根据现代气温观测记录,确定大雪、严霜等寒冷事件所对应的季平均气温距平。然后,按各种事件的寒冷程度定出寒冷指数,求每10年寒冷指数的和。最后,利用统计方法证明寒冷指数—1.0相当于10年平均气温距平—0.2℃。由此建立起1380年以来各季10年平均气温距平序列,结果表明1550s(即1550—1559年)—1690s和1800s—1860s为两个寒冷期。10年平均气温距平在冬季最低达—1.8℃,其它各季在—1.1——1.4℃之间。春、夏两季第1个寒冷期较明显,秋季第2个寒冷期较强,冬季两个寒冷期均比较清楚。这两个寒冷期要比竺可桢根据我国南部史料定出的提前70年和40年,这说明寒冷期在我国可能不是同时到来的。  相似文献   

19.
用CuCl直接合成三乙氧基硅烷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氯化亚铜催化剂进行了预处理及在溶剂中硅粉与气态醇反应合成三乙氧基硅烷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反应温度、氯化亚铜用量、硅粉粒度、乙醇流量及不同预处理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优化了工艺条件。发现低温处理下三乙氧基硅烷的选择性可达到96.5%,首次提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体系中的科学问题。探讨大气中化学组分及化学过程的气候效应是目前这一研究的活跃领域。大气氧化剂和颗粒物是我国城市和区域大气中的关键污染物,在气候变化中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分析和估算其直接和间接的气候效应,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对气候变化过程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