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由基交替共聚理论是共聚合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从交替共聚各种理论中整理出自由单体-络合理论,并从机理、共聚组成和动力学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和综述,认为该理论能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交替共聚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异戊二烯和丁二烯传统二烯烃,新型间戊二烯单体可以通过阴离子共聚合实现特殊序列结构共聚物,如交替共聚物。本文以间戊二烯、苯乙烯和对叔丁基苯乙烯为共聚单体,通过丁基锂引发聚合合成系列二元及三元共聚物,重点考察了共聚动力学和共聚物的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1)聚合动力学显示共聚合符合经典一级反应特征,共聚单体可以转化完全;(2)核磁氢谱在线分析表明共聚单体等摩尔消耗,核磁氢谱和碳谱证明了二元交替共聚结构;(3)二元及三元共聚均具有明显的活性可控聚合特征,分子量与理论值高度吻合,分子量分布D均小于1.20;(4)示差扫描量热(DSC)结果显示交替共聚物是一类特殊的半结晶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可以通过调控共聚单体比例微调,Tm在100~120℃范围;(5)基于间戊二烯特殊的二元交替共聚,推测了可能的聚合机理。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马来酸与二甲基烯丙基胺共聚物的组成及其交替共聚机理。对共聚物等电点、絮凝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具聚两性电解质的特性。通过红外光谱及差热分析,探讨了共聚物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4.
乙烯/一氧化碳交替共聚产物由于熔点高、溶解性差,在材料加工和应用上存在较大困难。通过催化剂的设计可以实现乙烯/一氧化碳的非交替共聚,降低聚合物中羰基含量,从而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本文综合评述了中性过渡金属催化剂、阳离子过渡金属催化剂以及金属羰基化合物在应用于乙烯/一氧化碳非交替共聚的研究进展,最后还对新型可光降解塑料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马来酸酐和环氧丙烷交替共聚,发现Nd(P_(507))_3-Al(i-Bu)_3是马来酸酐(MAn)和环氧丙烷(PO)交替共聚的良好催化剂,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研究了共聚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Nd(naph)3-Al(i-Bu)3催化邻苯二甲酸酐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d(naph)3Al(iBu)3催化邻苯二甲酸酐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房江华黄士力(宁波师范学院化学系,宁波315020)沈之荃(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杭州310027)关键词环烷酸钕,交替共聚,邻苯二甲酸酐,环氧丙烷分类号O643/TQ3...  相似文献   

7.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氨基有机硅单体的共聚合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聚合的实施方法出发,对D4(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的简写,下同)与氨基有机硅单体的共聚模型机理进行了综述。着重点为共聚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8.
Nd(naph)3-Al(i-Bu)3催化马来酸酐和环氧丙烷交替聚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马来酸酐和环氧丙烷的交替共聚,发现Nd(naph)3-Al(i-Bu)3是马来酸酐(MAn)和环氧丙烷(PO)交替共聚的良好催化剂,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研究了共聚物的结构。共聚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共聚反应与单体和催化剂浓度均呈一级关系。表观活化能为11kj/mol.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邻苯二甲酸酐(PA)和环氧氯丙烷(ECH)交替共聚,发现Nd(naph)3-Al(i-Bu)3(naph=环烷酸)是邻苯二甲酸酐和环氧氯丙烷交替共聚的良好催化剂。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共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共聚反应与单体浓度及催化剂浓度毕呈一级关系,表观活化能为92.3kJ/mol。  相似文献   

10.
黄士力  房江华 《化学研究》1999,10(4):34-36,40
研究了马来酸酐与环氧氯丙烷交替共聚,及Fe(acac)3 Al(i Bu)3 α,α’ 联吡啶络合物(acac= 乙酰丙酮) 催化马来酸酐(MA) 和环氧氯丙烷交替共聚的特征,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研究了共聚物的结构。动力学研究表明共聚反应与单体浓度和催化剂浓度均呈一级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氯丁二烯(CP)与丙烯酸甲酯(MA)在AlEt_(1.5)Cl_(1.5)和Mn_2(CO)_(10)/CCl_4存在下的交替共聚反应。共聚速度正比于MA-AlEt_(1.5)Cl_(1.5)络合物的浓度和引发剂浓度平方根,而与单体浓度无关。所有动力学数据符合交替共聚的交叉增长机理。AlEt_(1.5)Cl_(1.5)明显地加速——CP·与MA的增长速度,从而引起交替,单体竞聚率r_(CP)和r_(MA)分别由11.1和0.078下降到0.072和0.062。 也观察了向CBr_4的链转移,并求出了一些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丙烯酸甲酯(MA)和异丁烯(IB)在AlEtCl_2,BPO存在下的聚合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结果表明:当[IB]≥[MA]时,共聚合是按三元络合单体(T)均聚的机理进行,形成(MA)-(IB)的交替共聚物;当[IB]<[MA]时,则形成富MA的含MA嵌段序列的共聚物,共聚是由三元络合单体(T)和二元络合单体(B),按无规共聚机理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马来酸酐和环氧丙烷的交替共聚,发现Nd(naph)_3-Al(i-Bu)_3是马来酸酐(MAn)和环氧丙烷(PO)交替共聚的良好催化剂.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研究了共聚物的结构.共聚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共聚反应与单体和催化剂浓度均呈一级关系.表观活化能为113kJ/mol.  相似文献   

14.
有机小分子催化聚合反应是合成化学领域新的研究方向。有机催化环醚(主要为环氧化物)与环状酸酐共聚制备聚酯的合成路线,由于单体具有来源广泛、有机催化剂低毒、对水和空气不敏感等特点,因而应用前景广阔。本文按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环醚与环状酸酐的种类综述了近年来出现的有机催化共聚合成聚酯的反应,并详细讨论了该共聚反应及其机理,尤其是高催化活性和聚合可控性的Lewis酸碱对催化共聚的机理;提出了利用Lewis酸为增长链阴离子提供结构因素(如基团和电子结构效应)来调控聚合的方法。今后,催化环氧化物与环状酸酐共聚研究的中心任务仍然是发展新的高活性有机催化剂,并实现"活性"的全交替共聚反应,进一步提高共聚物的分子量,并实现共聚反应的化学选择性、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15.
用阳离子钯-手性配体DDPPI(1,4-3,6-dianhydro-2,5-dideoxy-2,5-dis(diphenylphosphino)-L-iditol)催化剂,实现了一氧化碳与1-辛烯的对映选择性交替共聚。实验证明,手性配体对共聚具有非常好的手性诱导效应。旋光度、元素分析、碳谱、氢谱、红外光谱分析证明,所合成的1-辛烯-一氧化碳共聚物具有旋光活性及全同、交替共聚(1,4-酮)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合成了二烯丙基甲基十二烷基季铵盐与二氧化硫的交替共聚物。研究了该聚合体系的聚合机理,由共聚组成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分析了络合物与自由单体参与增长的不同体系。通过~(13)C-NMR分析确定了共聚物具有五员环状结构。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均聚和共聚甲醛在六氟异内醇中的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共聚甲醛出现的缔合现象从主链结构作了解释,并找到了避免缔合的方法;对共聚甲醛GPC淋洗曲线上的异常小峰从聚合机理角度进行了探讨,推测得到小峰所对应的物质。确定了以六氟异丙醇为溶剂的聚甲醛的凝胶色谱表征方法,并探索采用凝胶色谱-粘度计联用法得到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结果。  相似文献   

18.
凡由两种或多种单体构成链节的高聚物称为共聚物,而合成此类聚合物的过程叫做共聚反应。按聚合反应机制可分为自由基型和离子型两种。根据生成的共聚物链结构序列的不同,则可分为无规共聚、交替共聚、嵌段共聚和接枝共聚。本世纪初发现了共聚现象。早期主要研究了异戊二烯和丁二烯,丁二烯与苯乙烯和丙烯腈,以及一系列烯类和双烯类单体的共聚反应,并且得到了一些有价  相似文献   

19.
为了碳桥限制构型催化剂(CpCN-CGC)的工业应用,为模试提供工艺参数,我们考察了用这种催化剂,以正庚烷为溶剂,甲基铝氧烷(MAO)为助催化剂的乙烯与1-己烯共聚,考察因素包括聚合温度、乙烯压力、铝锆比、氢气压力和1-己烯浓度.研究发现聚合温度从100升高到140℃,共聚活性先升高再降低,聚合物分子量持续降低;氢气分压从0.1增加到0.8 MPa,共聚活性仍呈先升高再降低,聚合物分子量持续降低的趋势;乙烯压力从0.4升高到1.8 MPa,共聚活性先升高再降低,但聚合物分子量逐步增大;Al/Zr从500升高到1 000,共聚活性逐步增大,但聚合物分子量趋向减小.优化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10μmol,Al/Zr=700,聚合温度为110~120℃,乙烯压力为1.2~1.4 MPa,1-己烯加入量为20 mL,聚合时间为30 min.此时共聚活性最高达到106g/(mol-Zr·h),共聚物中1-己烯插入率达到了8.34%;用13C-NMR、GPC、DSC表征了聚合产物,计算了二单元组和三段组序列分布,并发现有交替共聚片段HEHE存在.最后还讨论了在聚合物中发现的多种支链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0.
高强度疏水缔合水凝胶(HA-gels)是丙烯酰胺(AM)和少量的疏水单体辛基酚聚氧乙烯(4)醚丙烯酸酯(OP-4-AC)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中采用胶束共聚的方法制备的.采用胶束共聚理论、橡胶弹性统计理论及Mooney-Rivlin理论,并结合单向拉伸实验数据,对HA-gels的交联网络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