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单宁酸与牛血红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单宁酸与牛血红蛋白分子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单宁酸分子与BHb发生反应生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Hb内源荧光的猝灭,该猝灭属于静态猝灭。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热力学参数,热力学参数的变化表明上述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单宁酸与BHb之间以疏水和氢键作用力为主;根据Frster能量转移理论,测得供体与受体间结合距离r和能量转移效率E;并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单宁酸对BHb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吡虫啉与牛血红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在生理pH值条件下农药吡虫啉与牛血红蛋白(BHb)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分子与BHb发生反应生成复合物,导致BHb内源荧光的猝灭,该猝灭属于静态猝灭。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热力学参数,热力学参数的变化表明上述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吡虫啉与BHb之间以静电和疏水作用力为主;并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吡虫啉对BHb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光谱法研究铬(Ⅵ)与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根成  范苏 《无机化学学报》2009,25(7):1199-1204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CD光谱法研究了K2Cr2O7与牛血红蛋白(BHb)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表明,加入铬(Ⅵ)酸根离子后,BHb分子中Soret带的吸收持续降低, 峰位红移,说明铬(Ⅵ)酸根离子可能使部分血红素辅基从BHb的空腔中脱离出来,部分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荧光光谱表明,铬(Ⅵ)酸根离子与BHb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Hb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表明上述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铬(Ⅵ)酸根离子与BHb之间以氢键和范徳华力相互作用为主;并用同步荧光和CD光谱技术考察了铬(Ⅵ)对BHb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研究发现pH 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盐酸小蘖碱(BC)与氧氟沙星(OFLX)形成配合物, 导致氧氟沙星溶液荧光猝灭, 猝灭类型主要为静态猝灭. 测定了该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热力学参数, 上述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 BC与OFLX之间以静电和疏水作用力为主;根据Frster能量转移理论, 测得供体与受体间结合距离r和能量转移效率E.  相似文献   

5.
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得到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Span80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作用.依据Frster能量转移理论,测得供体与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4.95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01;并用同步荧光和三维荧光技术考察了Span80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芥子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新芥子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新芥子碱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猝灭作用,且荧光光谱有较大的红移,其猝灭类型属于静态猝灭;根据Stern-Volmer荧光猝灭方程计算得到不同温度下的新芥子碱和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由实验计算得到该猝灭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表明新芥子碱与BSA之间相互作用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根据能量转移理论求得新芥子碱与BSA的结合距离及能量转移率。  相似文献   

7.
利用荧光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洛美沙星(LMX)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洛美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 其猝灭类型主要为静态猝灭. 在不同温度下求得了洛美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 发现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 由热力学参数确定了洛美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主要为色散力. 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洛美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又根据Fōrster理论, 测得了洛美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 相互结合距离. 进一步证明了该反应是单一静态猝灭过程, 阐述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稀土杂多酸盐EuHSiMo10W2O40·25H2O与BSA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应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稀土杂多酸盐EuHSiMo1oW2O40·25H2O(EuW2)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探讨了EuW2对BSA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结合热力学参数,并依据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给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EuW2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荧光光谱法研究辛硫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pH条件下杀虫剂辛硫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辛硫磷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 该猝灭属于静态猝灭. 根据猝灭结果求得了不同温度下辛硫磷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及反应热力学参数, 并据此确定它们之间主要的相互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 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辛硫磷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生理酸度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一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氰戊菊酯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实验发现,氰戊菊酯对BSA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且此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由热力学参数焓变△H=17.78kJ·mol^-1,熵变△S=143.65J·mol^-1·K^-1,推断出氰戊菊酯与BSA结合反应主要由疏水作用力驱动。根据Fǒ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供体(BSA)-受体(氰戊菊酯)间的结合距离为4.28nm,能量转移效率为0.0699。三维荧光光谱表明氰戊菊酯的存在使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此外,还考察了某些金属离子对氰戊菊酯与BSA结合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硅钨杂多酸与牛血红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金属氧酸盐作为抗艾滋病病毒、抗流感病毒和抗肿瘤的药物,引起了人们对多金属氧酸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极大关注。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任何变化引起的构象变化都意味着蛋白质分子的活性改变,因此,蛋白质与内源性化合物及许多药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关注[1 ̄3]。血红蛋白是动物及人体内执行输氧任务的蛋白质,是生命机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血红蛋白分子中每条α链和β链含有的色氨酸(Trp)残基分别为α-14Trp、β-15Trp、β-37Trp。Alpert[4]等认为位于疏水腔内的β-37Trp是血红蛋白内源荧光的主要来源,同时β…  相似文献   

12.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ovine hemoglobin (BHb) and TiO(2) colloid was investigated by UV/vis absorption, 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um, IR, fluorescence,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and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a techniques under physiological pH 7.40. TiO(2) effectively quenched the intrinsic fluorescence of BHb via static quenching. The process of binding TiO(2) on BHb was a spontaneous molecular interaction procedure.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DeltaH degrees and DeltaS degrees were estimated to be -78.07 kJ mol(-1), -110.93 J mol(-1)K(-1) according to the van' Hoff equation.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van der Waals and hydrogen bonds interaction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stabilizing the TiO(2)-BHb complex. The effect of TiO(2) on the conformation of BHb was analyzed using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相似文献   

13.
The interaction of bovine hemoglobin (BHb) with troxerutin was investigated by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methods,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a, and the freeze-fractured TEM methods. Results showed that troxerutin causes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BHb through a static quenching mechanism. The binding constant K A and number of binding sites n of troxerutin with BHb were obtained. Positive values of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enthalpy change and entropy change indicate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oxerutin and BHb is driven mainly by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This shows that the binding is spontaneous at the standard state since the change in the standard Gibbs energy value is negative. The average binding distance between the donor (BHb) and the acceptor (troxerutin) was assessed from the Förster theory.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BHb is enhanced upon binding with troxerutin.  相似文献   

14.
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水溶液中除草醚(N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NP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运用位点模型计算298 K、308 K、318 K时结合常数K_A分别为6.97×10~4、5.25×10~4 、4.96×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98、0.92、0.96.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其作用力以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为主;运用F(o)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测定了NP与BSA的结合距离r为2.19 nm;用同步荧光技术初步考察了NP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Cr(Ⅵ)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CD光谱法研究了K2Cr2O7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铬(Ⅵ)使BSA的紫外吸收降低,峰位红移,表明铬(Ⅵ)与BSA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铬(Ⅵ)酸根离子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θ0,ΔHθ和ΔSθ分别为-12.60kJ/mol和56.60J/(mol.k),表明上述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铬(Ⅵ)酸根离子与BSA之间以静电作用力为主;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铬(Ⅵ)与牛血清白蛋白中色氨酸残基之间的距离r=2.85nm;同步荧光和CD光谱研究表明,铬(Ⅵ)使BSA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α-螺旋含量降低,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减小。  相似文献   

16.
桔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桔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桔皮苷分子与BSA作用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并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桔皮苷与BSA之间主要为氢键或范德华作用力,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测得了供体与受体间结合距离r和能量转移效率E;并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桔皮苷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根成  许洁艳 《应用化学》2010,27(2):191-196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CD光谱法研究了K2Cr2O7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铬(Ⅵ)使BSA的紫外吸收降低,峰位红移,表明铬(Ⅵ)与BSA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铬(Ⅵ)酸根离子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θ<0,ΔHθ和ΔSθ分别为–12.60 kJ/mol 和 56.60 J/(mol·k), 表明上述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铬(Ⅵ)酸根离子与BSA之间以静电作用力为主;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铬(Ⅵ)与牛血清白蛋白中色氨酸残基之间的距离 r=2.85 nm;同步荧光和CD光谱研究表明,铬(Ⅵ)使BSA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α–螺旋含量降低,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