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化学   5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氯氟氰菊酯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在pH=7.4的生理酸度条件下农药氯氟氰菊酯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相互作用的荧光行为.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猝灭常数,证实了氯氟氰菊酯对BSA的荧光猝灭为动态猝灭过程;由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和熵变(ΔS)均大于零,推断出氯氟氰菊酯与BSA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生成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氯氟氰菊酯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三维荧光光谱表明氯氟氰菊酯能够引起BSA构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药物小分子白杨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法、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和同步荧光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白杨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研究表明,白杨素与HSA发生作用并形成了新的基态化合物,静态猝灭是导致HSA内源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求得不同温度 (17℃、26℃和35℃) 下白杨素与HSA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373×106、1.680×106和1.346×106 L·mol-1;由求得的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白杨素与HSA间的结合反应主要由静电引力驱动.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白杨素在蛋白质中的结合位置与214位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3.52 nm;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白杨素使得H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生理酸度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一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氰戊菊酯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实验发现,氰戊菊酯对BSA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且此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由热力学参数焓变△H=17.78kJ·mol^-1,熵变△S=143.65J·mol^-1·K^-1,推断出氰戊菊酯与BSA结合反应主要由疏水作用力驱动。根据Fǒ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供体(BSA)-受体(氰戊菊酯)间的结合距离为4.28nm,能量转移效率为0.0699。三维荧光光谱表明氰戊菊酯的存在使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此外,还考察了某些金属离子对氰戊菊酯与BSA结合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7.4),运用紫外-可见、粘度、DNA熔点效应及以中性红(NR)为荧光探针的同步荧光等实验手段研究了山柰酚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加入DNA后,山柰酚的吸收光谱呈现减色和红移现象;山柰酚的加入使得DNA-NR同步荧光强度猝灭,表明山柰酚对NR与DNA的结合为竞争性抑制;山柰酚的加入使得DNA的粘度增大,热变性温度升高.由上述实验现象推断山柰酚与DNA之间发生了嵌插作用.计算了25、32和39 ℃下,山柰酚与DN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3.87×103 L·mol-1、0.85,6.71×103 L·mol-1、0.92和9.73×103 L·mol-1、0.92.由求得的热力学参数推断山柰酚与DNA结合的驱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5.
儿茶素与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酸度(pH=7.4)条件下儿茶素与DNA的作用方式.通过研究DNA与儿茶素相互作用的荧光和紫外光谱,并结合溴化乙锭荧光探针、Ⅰ ̄离子效应、DNA熔点效应及盐效应等实验,探讨儿茶素与DNA的作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儿茶素与DNA主要以嵌插方式发生结合.根据DNA对儿茶素荧光的猝灭,计算出儿茶素与DNA的结合常数为9.44×10-4L·mol-1,结合位点数为1.18.  相似文献   
6.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共存物亚硝酸钠、葡萄糖或维生素C对白杨素(CHR)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共存物时,白杨素对BSA的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值为10~3~10~4数量级,结合位点数n近似等于1,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以疏水作用力为主;亚硝酸钠、葡萄糖、维生素C分别参与下,白杨素对BSA的荧光猝灭类型由静态猝灭转变为动态猝灭,葡萄糖的参与使白杨素与BSA之间作用力类型由疏水作用力转为氢键与范德华力,亚硝酸钠或维生素C的分别存在不影响白杨素与BSA的作用力类型;三种外加试剂的单独参与均使得白杨素与BSA的结合常数明显增大,结合位点数略有增加,但仍维持在1左右.初步探讨了共存物影响白杨素与BSA结合的可能方式.  相似文献   
7.
荧光法研究橙皮苷、淫羊藿苷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pH条件下橙皮苷或淫羊藿苷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橙皮苷或淫羊藿苷对溶菌酶内源性荧光产生强烈的猝灭作用,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橙皮苷或淫羊藿苷与溶菌酶反应的猝灭常数,并得出橙皮苷对溶菌酶的荧光猝灭过程为动态猝灭,淫羊藿苷对溶菌酶的荧光产生静态和动态并存的复合猝灭方式.由van't Hoff方程式计算出橙皮苷或淫羊藿苷与溶菌酶反应的热力学参数:焓变△H和熵变△S值分别为20.29 kJ·mol-1,146.28 J·mol-1·K-1和-3.47 kJ·mol-1和81.16 J·mol-1·K-1,表明了橙皮苷与溶菌酶的作用力是以疏水作用为主,而淫羊藿苷与溶菌酶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引力,生成自由能变△G均为负值,表明橙皮苷或淫羊藿苷与溶菌酶的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根据F6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了橙皮苷、淫羊藿苷与溶菌酶色氨酸残基之间的结合距离分别为1.34和1.24 nm.同步荧光研究表明橙皮苷、淫羊藿苷能够使溶菌酶的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