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个不同江豚群体ISSR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中国水域隶属于不同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亚种的两个群体即长江群体和渤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用19条ISSR引物及3对引物组合对两个群体共36个样品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得到115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48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41.71%。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江豚群体的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He=0.1643;Ho=0.2413);长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e=0.1530;Ho=0.2223)稍高于渤海群体(He=0.1402;Ho=0.2059)。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群体结构水平较低而基因流水平较高(Gst=0.1049;Nm=4.2676),提示在历史上可能发生过较强的基因交流。我们建议在保护上将两个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管理单元。  相似文献   

2.
南美白对虾两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和随机扩增DNA多态技术对浙江省养殖的普通南美白对虾(简称P群体,下同)和SPF南美白对虾子一代(简称S群体,下同)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编码南美白对虾肌肉7种同工酶的18个基因位点中,EST-1、EST-2、EST-3和MDH-1位点具有多态现象;P群体和S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均为22.22%,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0666和0.0542;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9968,Nei遗传距离为0.0032.而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共检测出110个RAPD位点,其中P群体的多态位点数56个,多态位点比例为50.91%,S群体的多态位点数52个,多态位点比例为47.27%;P群体和S群体内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8623和0.8742;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9815,遗传距离为0.0185.无论是同工酶电泳结果还是RAPD分析结果都表明浙江省养殖的SPF南美白对虾子一代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普通南关白对虾要低.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国胭脂鱼群体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了长江上、中游的宜宾、万州、宜昌和武汉金口4个江段的中国胭脂鱼群体的遗传结构.用13个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4个群体线粒体DNAND-5/6片段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发现Nci Ⅰ的酶切类型多态性是表现中国胭脂鱼遗传多样性的特异性标志.根据其酶切图谱显示的群体之间存在的多态性,计算出遗传距离和核酸序列差异程度.分析表明,长江宜宾江段的中国胭脂鱼群体与其他3群体产生了明显的歧化现象,长江中、下游群体间的基因交流好于上游群体,中国胭脂鱼群体内遗传结构比较单一,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程度有进一步减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重组近交系(RIL)群体的遗传特性,由矩估计,获得了该类群体中分子标记(ML)与数量性状座位(QTL)间重组率估计、以及QTL基因型数量表现的均值和方差估计的理论公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应用RAPD技术对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4个地区桃花水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引物对4个群体28个个体的基因纽DNA进行扩增,共检测到230个位点,分子片段在200-2000bp之间,其中多态位点124个,占53.91%;群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为0.6506,最小的遗传距离为0.2451,平均遗传距离为0.4825;各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俨)为27.78%-76.47%,平均杂合度(H)为0.0998-0.2977,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1500-0.4390.整个群体的H,I和遗传分化指数(Gst)分别为0.2610、0.3931和0.2249.研究结果表明:桃花水母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宁波象山和杭州玉泉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整体水平,温州平阳和金华永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整体水平,且群体内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6.
5种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在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抗病虫害水稻品系“B5”与籼稻品种“明恢63”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一个187个F8代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的分子连锁图,对水稻抽穗期、株高、穗长、剑叶长和剑叶宽的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分别检测到影响抽穗期、株高、穗长、剑叶长和剑叶宽的农艺性状2、2、4、4、4个QTLs,并分别解释各表型性状总变异的50.6%、74.9%、34.1%、47.3%和46.2‰.其中,控制抽穗期的Hd-6基因,控制株高的Ph7基因和控制剑叶长的Fll-2b基因分别是效应值较大的主效座位,其余的为微效基因座位。相关性状的QTLs大多聚集在染色体的相近或相同区间,表现出成簇分布的现象。这些重要农艺性状的分析,可以为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有用的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7.
将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相关方法”应用到双单倍体(DH)群体,给出了适用于DH群体之标记座位(ML)与数量性状座(QTL)间连锁测验的统计方法,并进而给出了重组值及其抽样误差估计的理论公式.  相似文献   

8.
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线粒体DNA的COⅡ基因,测定该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了瓯江彩鲤“全红”、“粉玉”、“粉花”、“麻花”和“大花”共20只个体的序列核苷酸位点差异和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大花”和“全红”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粉花”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在长度为604bp的基因片段中,共检测到9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占1.49%),20只个体具有4种基因型,5种体色各自的平均核苷酸位点差异分别为0.38%、0.2%、0、0.13%和0.47%.UPGMA分子系统聚类树显示,“粉花”、“麻花”和“粉玉”的遗传关系接近;“全红”相对独立成一支,与其他4种体色瓯江彩鲤的遗传关系较远.COⅡ基因可以作为区分三分支群体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9.
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线粒体DNA的COⅡ基因,测定该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了瓯江彩鲤“全红”、“粉玉”、“粉花”、“麻花”和“大花”共20只个体的序列核苷酸位点差异和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大花”和“全红”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粉花”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在长度为604bp的基因片段中,共检测到9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占1.49%),20只个体具有4种基因型,5种体色各自的平均核苷酸位点差异分别为0.38%、0.2%、0、0.13%和0.47%.UPGMA分子系统聚类树显示,“粉花”、“麻花”和“粉玉”的遗传关系接近;“全红”相对独立成一支,与其他4种体色瓯江彩鲤的遗传关系较远.COⅡ基因可以作为区分三分支群体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0.
2017年南昌市滨江公园赣江江滩发现大面积钉螺滋生,此为市区内首次。为追溯该种群的输入来源,本研究根据湖北钉螺采样点的地理分布进行分组,测定湖北钉螺线粒体12S rRNA、16S rRNA及CO1基因,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已上传序列,统计分析遗传分化系数(Fst)、基因流(Nm)等群体遗传学参数,构建单倍型网络图。基于CO1基因及12S rRNA、16S rRNA、CO1三者联合基因的结果表明来自滨江公园的湖北钉螺种群与来自武汉的湖北钉螺种群遗传背景相似;但和12S rRNA、16S rRNA基因单独分析的结果存在差异可能由于其组内样本量较少导致。各基因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均显示:湖北钉螺滨江公园种群与武汉种群的单倍型间有直接演化关系。本研究从分子种群遗传学层面初步证实了"南昌市滨江公园输入性湖北钉螺群体可能由移栽自武汉市黄陂区的景观芦苇携带而来"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同时表明线粒体CO1基因能够提供较丰富的信息以追溯湖北钉螺未知群体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野生稻抗白叶枯病遗传分析及转育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野生稻对江陵691,PXO61和T7174三个白叶枯致病菌系的抗性遗传及转育效应.普通野生稻2号与四个栽培稻杂交组合F2群体的抗性遗传分析表明:普遍野生稻2号带有三对相互独立遗传的显性抗病基因;其中一对同时支配对供试三菌系的抗性,并且与显性基因Xa-4和Xa-7非等位,与隐性基因xa-5及xa-c独立遗传;另两对则分别只控制对江陵691和T7174之一的抗性.利用杂种胚和F1幼穗培养,可有效地将非AA型野生稻抗病性转育至栽培稻之中.  相似文献   

12.
拓展了适用于多种作图群体的检测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与分子标记(ML)间连锁关系的方差分析模型,并提出利用该方差分析之期望均方,在一定的遗传假定前提下,能够用于估计ML与QTL间的重组值.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个分析实例,将水稻广亲和基因进行了定位.  相似文献   

13.
将乙肝病毒(HBV)ayw株完整的X基因正向重组到原核表达质粒pBV-221的PL启动子下游,得到能表达X蛋白的重组质粒pBV-HBV(+);同时将X基因反向重组到原核表达质粒pBV-220的PL启动子下游,得到能转录X基因反义RNA的重组质粒pBV-HBX(-).利用这两个质粒,构建出能同时转录X基因mRNA和反义RNA的重组质粒PEX.AN-HBX,并在原核水平上,证实了反义RNA对X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为在真核水平上利用反义RNA对X基因进行调控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湖北地方株胸腺核苷激酶(TK)基因和gG糖蛋白基因启动子(PgG),构建了PRV基因转移载体.通过β-半乳糖苷酶基因确定PgG控制下外源基因的表达并筛选出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PRV重组病毒.采用PCR对重组病毒进行了初步鉴定,证实外源基因可由构建的转移载体导入病毒tk基因中,重组的PRV湖北地方株可用于表达外源基因.  相似文献   

15.
稻米品质性状基因的SSR标记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机选取台中本地1号(TN1)与有野生稻亲源的B14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s)中的180个株系,运用SSR标记技术,对控制糙米粒长,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的基础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控制直链淀粉含量的基因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微卫星标记RM225和RM276之间,离RM225和RM276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0cM和8.4cM;第3染色体微卫星标记RM186附近也有一控制该性状的微效基因位点。控制粒长,长宽比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定位于第2染色体RM240、RM6和RM233、RM211附近。  相似文献   

16.
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l的初步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30个SSR标记对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l)进行定位研究,初步将bel基因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上RM5475和RM6759两个SSR标记之间,与RM5475标记的遗传距离为4.3cM,与RM6759标记的遗传距离为5.2cM。  相似文献   

17.
甜槠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甜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从100个引物中筛选出12个用于正式扩增的ISSR引物,在9个种群179个个体中共检测到202个位点,其中198个是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98.02%.各种群多态位点百分率在60.40%~70.30%,平均为65.29%.甜槠物种水平的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322、Nei指数(h)为0.3597.各种群J平均为0.3635、h平均为0.2468.AMOVA分子差异分析表明,65.96%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34.04%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138.甜槠种群间的基因流(Nm)为1.0933.9个种群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849,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显著正相关.利用UPGMA法对9个种群进行聚类,结果显示浙江省内的8个种群聚成一类,庐山种群单独成一类.  相似文献   

18.
基于RAPD方法对江西(鄱阳湖)、湖北(梁子湖)和江苏(太湖)3个群体的翘嘴红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评价它们的群体遗传结构和良种选育的可行性。结果显示从3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20个多态性较高的引物,既可扩增出3个群体共同的DNA条带,也可扩增出单个群体特有的特征条带。从3个群体实验鱼中共检测到119个扩增片段,长度在0.2~1.7kb之间。鄱阳湖群体多态位点数61个,多态位点比为51.26%,梁子湖群体多态位点数50个,多态位点比为42.02%,太湖群体多态位点数67个,多态位点比为56.30%。3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29 2,0.382 8和0.443 1。群体间遗传相似系数依次为:最高是鄱阳湖与梁子湖,为0.8055,其次是鄱阳湖与太湖,为0.801 6,最低是梁子湖与太湖,为0.785 2。结果提示,鄱阳湖与梁子湖亲源关系较近,与太湖稍远;所筛选出的引物应用RAPD技术可以方便地分析不同群体翘嘴红鲌的遗传多样性,并可为良种选育的亲本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泽片学湖甲膈群10个家系共60个子代样品进行了家系间及家系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12个有效引物共广:生91条带,其中83条带表现出多态性,占91.21%.各个家系的基因多样性在0.1l~0.23之间(家系水平为0.27),Shannon指数在0.17~0.34之间(家系水半为0.41).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家系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77,说明家系问的遗传变异占27.7%,家系内的遗传变异占72.31%,家系间和家系内的变异均极显著(P〈0.001).基于家系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估测家系间的基因流(Nm)为0.65.采用UPGMA法埘所有子代聚类结果表明:同一家系的子代个体并不能完全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用RAPD技术对鲶和褐首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RAPD技术对鲶天然群体和褐首鲶养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鲶的遗传相似度S=0.6192,褐首鲶S=0.9269。作为天然群体的鲶在RAPD图谱具有比作为养殖群体的褐首鲶更为丰富的DNA多态,同时也表明,长期的人工养殖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下降,自然种群个体间基因的随机交流会使遗传多样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