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张才华  孙菁  聂崇实 《化学学报》1989,47(4):389-392
本文介绍毛细管GC/IR方法鉴定a-蒎烯在固体酸Nafion H催化下酯化及重排异构化的产物. 讨论了GC/IR方法定性的可靠性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GC/IR实验方法, 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其中包括不同口经毛细管色谱柱与光管匹配问题和影响红外检测灵敏度的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2.
应用响应曲面试验设计法研究了气相色谱不同的进样方式,包括常规分流不分流进样以及柱头进样对克百威色谱行为的影响。通过构建模型,对试验的影响因子包括进样口温度、初始柱温和栽气流速对克百威色谱行为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评价。并利用面积归一化方法,对进样口温度和初始柱温对克百成分解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价和探讨。结果表明:在常规进样方式中,进样口温度和初始柱温是影响克百威分解的主要因素。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解决了常规进样不能解决的克百威的热分解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心金属离子及温度对手性识别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用手性配体交换色谱方法拆分离氨基酸时,手性配体、中心离子以及温度对拆分效果的影响。发现采取升高温度和变换中心金属离子的方法,可改善第二个色谱峰的拖尾现象。  相似文献   

4.
用芯片式色谱柱代替传统的色谱柱实现了分离功能,结合色谱热力学原理分析了芯片式色谱柱中温度的影响,并以甲苯为例,通过实验确定随着芯片温度的变化,保留时间和峰高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其能够较好地符合色谱热力学原理,能够替代传统的色谱柱实现分离功能,最佳工作温度在348~358K之间。  相似文献   

5.
陈邦杰  窦林琪 《色谱》1987,5(4):253-256
气相色谱/付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GC/FTIR)是分析复杂有机化合物的一种有效方法。这一方法的原理很简单。气相色谱柱流出物通过放置在FTIR仪器光路中的可加热光管,仪器实时记录下各流出物的红外光谱。 实际应用中,常常碰到非常复杂的样品,很难在一根色谱柱上把所有组分完全分离。这样,对于在色谱柱上保留行为近似的各组分,就很难得到纯化合物的光谱,增加了解析红外光谱的难度,自动检索也往往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羟丙基-β-环糊精富集提取射干中异黄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水溶液对中药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中功能性成分异黄酮类物质富集提取。 考察了时间、温度等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优化的工艺条件;结合紫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检测手段,测定提取源总异黄酮含量及黄酮种类。 在此条件下,对异黄酮类物质的提取总量较纯水浸取提高1倍,鸢尾苷提取量可提高2倍。  相似文献   

7.
陶旦妮  史雪岩  顾峻岭  傅若农 《分析化学》2001,29(10):1150-1153
采用了环糊精衍生物固定相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甲酚位置异构体进行分离。着重考察了气相色谱中柱头压、柱温、检测器温度、进样器温度对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精密度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色谱条件使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异构体达到基线分离。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流体色谱对吴茱萸中吲哚类生物碱的快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宇  傅青  李奎永  梁图  金郁 《色谱》2014,32(5):506-512
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色谱快速分析吴茱萸中吲哚类生物碱的方法。以标准品混合物和复杂样品为对象比较4种色谱柱的分离效果,进行色谱柱的筛选;考察了进样体积、改性剂、添加剂、温度和背压对保留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样体积对峰形影响显著;添加剂对保留时间和色谱峰形影响有限;改变改性剂能使保留时间显著改变;降低温度,升高背压,保留时间减小。经过优化,确定采用Waters ACQUITY UPC2 BEH色谱柱,以甲醇为改性剂,在35 ℃柱温和2.07×107 Pa背压条件下,15 min内完成复杂样品的分析。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完成复杂样品的快速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流体色谱可用于天然产物的高效快速分析,同时该方法与超高效液相色谱在分离选择上的差异有助于天然产物分析方法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使用疏水作用色谱研究蛋白质的构象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立安  常建华 《分析化学》1993,21(7):808-810
研究了高效疏水作用液相色谱中(HIC)色谱条件改变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发现固定相配体的疏水性、温度及流动相中盐的阴离子、阳离子和pH值都影响蛋白质的构象。  相似文献   

10.
利用液相色谱对邻硝基甲苯、间硝基甲苯、对硝基甲苯、硝基苯、1,3,5-三硝基苯、2,4-二硝基甲苯、2,6-二硝基甲苯、环三亚甲基三硝胺、环四次甲基四硝胺、2,4,6-三硝基甲苯10种硝基化合物进行了分离,研究了色谱柱温度、流动相成分和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升高色谱柱温度或加快流动相流速都会使化合物的分离度变差。流动相成分的变化对各化合物分析的影响较大,不仅会改变化合物的分离度,还会使吸收波长发生移动。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XDB-C_(18)(4.6×250 mm,5μm),色谱柱温度≤30℃、流动相为甲醇:水=55:45(V/V)、流速在0.6~1.2 m L/min时10种硝基化合物可以达到较好的分离。  相似文献   

11.
用两种催化剂对山东滕县煤液化中油馏份(222—322℃)进行了加氢精制和裂化,得到了十六烷值为48的轻柴油,其收率为77.6w%。用~1H 核磁共振仪考察了反应温度对加氢裂化产物油十六烷值的影响;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气相色谱、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加氢精制和裂化产物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麒  张森  陈惠芳  潘鼎 《化学学报》2010,68(24):2609-2614
以偶氮二异庚腈为引发剂, 丙烯腈、衣康酸和丙烯酸甲酯为三元共聚体系, 在二甲基亚砜中进行低温溶液共聚合, 合成了高分子量的聚丙烯腈树脂. 通过正交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反应温度、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等因素对分子量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 得出了相应的最佳工艺配方. 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等方法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降低聚合反应温度和引发剂的用量以及提高单体浓度均有利于提高共聚物的分子量, 其中引发剂浓度对分子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利用液相色谱对邻硝基甲苯、间硝基甲苯、对硝基甲苯、硝基苯、1,3,5-三硝基苯、2,4-二硝基甲苯、2,6-二硝基甲苯、环三亚甲基三硝胺、环四次甲基四硝胺、2,4,6-三硝基甲苯10种硝基化合物进行了分离,研究了色谱柱温度、流动相成分和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升高色谱柱温度或加快流动相流速都会使化合物的分离度变差。流动相成分的变化对各化合物分析的影响较大,不仅会改变化合物的分离度,还会使吸收波长发生移动。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XDB-C_(18)(4.6×250 mm,5μm),色谱柱温度≤30℃、流动相为甲醇:水=55:45(V/V)、流速在0.6~1.2 m L/min时10种硝基化合物可以达到较好的分离。  相似文献   

14.
多阶段线性程序升温毛细管气相色谱最佳分离温度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气相色谱程序升温分离已知样品的优化指标。在此基础上考虑到色谱柱温和样品组分在色谱柱内的路径差别对保留时间和分离度的影响。提出了气相色谱最佳多阶梯线性程序升温温度曲线选择的基本原则——“移动重叠分辨图”法,并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实验对此进行了验证,理论值与实测值能很好吻合。  相似文献   

15.
分子印迹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子印迹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的基本原理入手,介绍了毛细管的预处理方法;讨论了色谱柱制备过程中,印迹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引发剂、溶剂的选择以及比例的影响;比较了光引发及热引发两种聚合方式的特点;阐述了聚合时间、聚合温度的控制;并探讨了色谱分析过程中检测电压、检测温度、流动相组成等操作条件的影响。最后介绍了分子印迹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领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制备液相色谱的流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了研究制备色谱流型的4种方法。综述了影响制备色谱流型的各种因素,包括装柱技术、柱头设计、柱形、温度、样品粘度等。  相似文献   

17.
柠檬酸三丁酯是浅黄色的液体,可作为固定相,文献记载它被制备成色谱柱的最高使用温度为150℃。鉴于最高使用温度低的限制,柠檬酸三丁酯作为色谱固定相时,一些分子量大的化合物不能使用该柱分析。本文将其作为固定相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并在色谱柱上初步研究了一系列低沸点有机物的分离和保留行为,发现其对醇类、胺类、芳烃等有很好的分离效果。同时使用该种方法制得的毛细管柱能承受的最高温度现为240℃,这对提高柠檬酸三丁酯的利用价值有较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晓佳  王秋泉  王俊德  黄本立 《色谱》2005,23(2):172-175
用自制的新型L-异亮氨酸配体交换固定相在配体交换模式下对11种DL-氨基酸进行了拆分研究,详细考察了流动相中铜离子浓度、甲醇含量、流速及温度对拆分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可能的拆分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流动相中高浓度的铜离子不利于DL-氨基酸的拆分;增加流动相中甲醇的含量,降低流动相流速以及提高色谱柱温度均可改善拆分效果。  相似文献   

19.
FCC轻汽油催化裂化生产丙烯反应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提升管实验装置和脉冲色谱装置上,采用ZSM-5催化剂,考察了不同条件下FCC轻汽油和2M1C5=的裂化。结果表明,催化裂化过程添加ZSM 5催化剂可提高汽油中C5=、C6=的质量分数。轻汽油裂化生产丙烯的性能优于重汽油和全馏分汽油,在相对低的温度下瞬时反应能得到较高的丙烯收率。在脉冲色谱装置上,反应温度和载气流量对轻汽油和2M1C5=裂化生产丙烯的影响一致,即反应温度升高,载气流量降低,丙烯收率增加。提高反应温度,延长停留时间可以提高丙烯对丁烯的比例。轻汽油在ZSM-5催化剂上反应,催化剂结焦失活速度开始较快,后来减缓。ZSM-5催化剂结焦失活对丙烯生成的抑制作用大于对丁烯的抑制作用,ZSM-5的强酸中心多则更有利于生成丙烯。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敌百虫在气相色谱分析过程中产生的分解产物进行定性研究。通过质谱解析鉴定出敌百虫的分解产物有三氯乙醛、磷酸二甲酯和敌敌畏。研究了气相色谱条件如进样口温度、柱温升温速率、进样方式对敌百虫分解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这3种因素对敌百虫的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进样口温度是导致敌百虫分解的主要因素,进样口温度越高,敌百虫的分解量就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