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核铁配合物[Fe4(NTB)42-O)24-Suc)](ClO4)6与DNA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结合常数kb达(5.9±0.4)×105 L·mol-1。该多核铁配合物由水解途径促进DNA断裂,在酸性及低离子浓度条件下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动力学分析表明DNA水解没有明显的序列选择性,质粒DNA从超螺旋转变为切口形式符合饱和酶动力学规律,饱和速率常数ksat=0.014 min-1。  相似文献   

2.
本文合成了两个具有平面萘环的二乙烯三胺配体:4-(α-萘甲基)-二乙烯三胺(L1)和4-( β-萘甲基)-二乙烯三胺(L2),用元素分析、NMR和ESI-MS等技术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表征。通过电位滴定研究了这些配体的酸离解常数,它们与Cu(Ⅱ)离子结合的配位水分子的酸离解常数pKa值,与未修饰的二乙烯三胺的铜配合物相比,配合物的配位水分子的酸离解常数pKa值分别降低了1.09和0.59。这有利于配合物在接近生理pH值条件下对磷酸二酯键进行亲核活化。通过观察配体及其铜配合物对小牛胸腺DNA的粘度影响,证明配体和配合物可能以插入和部分插入两种方式与DNA作用。在无任何还原物质存在的条件下研究了两配体的铜配合物对质粒pBR322 DNA的断裂,结果表明两个配合物都能够有效切割超螺旋DNA为缺刻型DNA,且L1的铜配合物具有更高的核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用溶剂热法设计、合成了4个金属-有机配合物[Mn(L1)4(OH)2](1),{[MnL1(H2O)4]SO4}n(2),[CdL2(NO3)2]n(3)和{[Co(L2)2](PF6)2}n(4),(L1=3,6-二(N-咪唑基)哒嗪,L2=3,6-二(N-苯并咪唑基)哒嗪),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1具有单核结构,2为一维链结构,配合物34均为二维网状结构。此外,对配合物34的固态荧光性能及光催化的性能做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将有机物2,5-二溴对苯二甲酸(H2L1)作为主配体,2,2′-联吡啶(L2)、1,10-菲咯啉(L3)分别作为辅配体,通过溶剂热法与一水硫酸锰、六水合硝酸钴分别反应得到配合物[Mn2(L1)2(L2)2(H2O)2]n (1)和[CO2(L1)2(L3)2(H2O)2]n (2)。通过单晶 X射线衍射法、荧光光谱、热重分析等测试手段对这 2种配合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 1是由 Mn2+配位连接 L12-与 L2形成无限延伸的二维网络状结构,各层在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下形成了三维网络状结构。配合物2是由CO2+配位连接L12-和L3形成的无限延伸的二维网络状结构,各层在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下形成三维网络状结构。且这2种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荧光性和热稳定性,配合物12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355和365 nm。  相似文献   

5.
分别以E-3-[4-(羧甲氧基)-苯基]丙烯酸(H2L1)和E-3-[4-(羧甲氧基)-苯基]丙烯酸(H2L2)为主配体,合成了3种钴(Ⅱ)配位聚合物:[Co(L1)(bpp)]n(1),{[Co(μ3-OH)2(L2)4(bpy)2(H2O)4]·12H2O}n(2)和[Co(L2)(bpy)]n(3)(bpp:1,3-二吡啶基丙烷,bpy:4,4-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和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钴(Ⅱ)离子在这3种配合物中具有不同的配位环境,导致3种配合物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和磁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2,2''-(1,4-亚苯基)二(亚苯基)二(硫基)苯二羧酸(H2L1)和2,2''-(2,3,5,6-四甲基-1,4-亚苯基)二(亚甲基)二(硫基)苯二甲酸(H2L2)2个柔性二羧酸分别与镧系金属盐反应,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了3个配位聚合物:{[(NH2(CH3)2][Nd(L1)2(DMF)]·2DMF}n(1)和{[Ln(L2)1.5(H2O)(DMF)2]·2DMF}n[Ln=Ce(2),Pr(3)]。利用元素分析、红外、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3个配合物均为二维的层状结构,并且2个配体在配合物中表现出不同的构象。(L1)2-在配合物1中表现出顺式和反式2种构象,(L22)2-在配合物23中仅表现出反式构象。此外,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1,8-二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为原料,以N,N'-二叔丁氧羰基-2-甲璜酰氧基-1,3-二氨基丙烷为烷基化试剂,合成了cyclam衍生物:1,8-二(N,N'-二叔丁氧羰基-1,3-二氨基异丙基)-4,11-二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L1);及其对应的系列单核金属配合物,Zn(L1)Cl2 (1),Ni(L1)Cl2 (2)和Cu(L1)Cl2 (3);核磁结果表明,L1为C2对称结构,且cyclam环上每一个亚甲基碳上的2个氢化学不等价;利用2D[1H,15N]HSQC对比配体配位前后N-H化学位移的变化,确定配合物的结构是金属与配体cyclam环上的4个氮原子配位;利用变温核磁1H NMR和13C NMR,结合2D[1H,15N]HSQC核磁共振波谱表明,配合物1在溶液中主要以两种构型并存,并主要以trans-Ⅲ构型存在。此外,用凝胶电泳研究了配体与单核金属配合物对超螺旋pBR322质粒DNA切割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3在抗坏血酸存在的条件下具有核酸酶活性,而配体(L1),配合物1和配合物2在实验条件下,无论是氧化切割还是水解切割都显阴性。  相似文献   

8.
用溶剂热法设计、合成了4个金属-有机配合物[Mn(L1)4(OH)2] (1),{[MnL1(H2O)4]SO4}n (2),[CdL2(NO3)2]n (3)和{[Co(L2)2](PF6)2}n (4),(L1=3,6-二(N-咪唑基)哒嗪,L2=3,6-二(N-苯并咪唑基)哒嗪),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1具有单核结构,2为一维链结构,配合物34均为二维网状结构。此外,对配合物34的固态荧光性能及光催化的性能做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钯(Ⅱ)三元配合物稳定性及其与DNA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Pd(bipy)(DL-gly)]Cl•2H22O(2)两个钯三元配合物. 配合物1和2的稳定常数对数值lgβ分别为13.81和13.71, 表征常数ΔlgK、lgX高于统计值, 表明在配合物分子内存在d-p π电子协同效应. 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结果表明, 配合物1和2与鱼精DNA主要以插入方式键合, 键合常数分别为2.37×106(1)和4.57×106(2). CD光谱图也显示, 配合物与DNA分子之间发生了作用. 质粒pBR322 DNA的凝胶电泳图表明, 配合物浓度在3.00×10-3~7.50×10-4 mol •L-1范围内对DNA分子有切割作用, 配合物浓度低于3.75×10-4 mol •L-1时则主要以插入方式与DNA键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Salen型双肟配体H2L1(H2L1=5,5′-二(N,N′-二乙胺)-2,2′-[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与乙酸铜反应,合成了一种双核铜(Ⅱ)配合物[Cu2(L2)2](H2L2=4-(N,N′-二乙胺)水杨醛O-(2-羟乙基)肟),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两性羧酸配体溴化N-(4-羧基苄基)异喹啉((HCbiq)Br)合成了4个新的金属配合物:[Cu2(Cbiq)4(H2O)2]Br4·2H2O(1)、[Zn(Cbiq)2(H2O)2]Br2·Cbiq·H2O(2)、[M3(Cbiq)8(μ-OH)2(H2O)2](ClO4)4·7H2O(M=Co(3)、Mn(4))。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1~4的结构。配合物1含有一个由4个Cbiq的羧基桥联双核Cu(Ⅱ)的结构,2个Cu(Ⅱ)还分别与一分子水配位。配合物2中,1个Zu(Ⅱ)分别与2个Cbiq的羧基氧原子进行单齿配位,同时还与2个水分子的氧原子进行配位。配合物34结构相似,均为三核结构。每2个M(Ⅱ)除了通过2个Cbiq的羧基上的氧进行桥联,还通过一个羟基的氧进行桥联。此外,2个端基的M(Ⅱ)分别与2个Cbiq的羧基进行单齿配位,同时还与一个水分子进行配位。凝胶电泳研究表明,配合物1可能是通过氧化机制在生理条件下有效切割DNA,其最大催化速率常数kmax为2.80h-1,米氏常数KM为3.22mmol·L-1。溴化乙锭(EB)竞争实验表明配合物1具有较强的DNA结合亲和力。采用分子对接模拟计算得到配合物1与DNA的结合自由能为-49.87kJ·mol-1。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2个新的Robson大环配位聚合物{[Mn2L1(1,4-bix)2](ClO4)2·5H2O·DMF}n(1)和{[Cu2L2(1,4-bix)](ClO4)2}n(2)(H2L1和H2L2分别为1,3-丙二胺与2,6-二甲酰基-4-氟苯酚和2,6-二甲酰基-4-氯苯酚通过[2+2]缩合的产物)。2个配合物通过1,4-二(1,2,4-三唑-1-甲基)苯(1,4-bix)桥连大环单元形成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的HOMO-LUMO能带间隙通过循环伏安法、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有较低的能带间隙。  相似文献   

13.
甘缬二肽-铜(Ⅱ)-多吡啶配合物合成、表征及与DNA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合成了3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Gly-L-Val)(Phen)]·3.5H2O(1)、[Cu(Gly-L-Val)(TATP)]·2H2O(2)和[Cu(Gly-L-Val)(DPPZ)]·1.5H2O(3)[Gly-L-Val=甘缬二肽,Phen=1,10-邻菲咯啉,TATP=1,4,8,9-四氮三联苯,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以及摩尔电导率测定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和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对DNA有较强的键合作用, 作用模式为插入作用;配合物在还原剂维生素C存在下对pBR322 DNA具有显著的断裂作用。配合物对DNA键合及断裂作用大小为配合物3>2>1。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2个希夫碱配合物[Cu(HL1)ClO4]n(1)和[Cu(HL2)NO3]n(2)(H2L1=N-[(2-oxy-acetate)benzyl]-2-amino ethanol, H2L2=N-salicylidene-3-amino propanol),并将其在无酸化条件下用作甲基橙降解的光芬顿催化剂。1和2均为一维链状结构且铜为六配位的拉长八面体配位构型。它们均具有优秀的均相光芬顿试剂活性且1的光催化活性更优秀。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配体结构对铜配合物的光催化活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多齿席夫碱配体 H2L(H2L=(E)-N′-(3-乙氧基-2-羟基亚苄基)-3-羟基吡啶甲酰肼)为配体,与 Ln(acac)3·2 H2O(Ln=Tb、Ho、Er;acac-=乙酰丙酮根)反应,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得到了 3例新的双核稀土配合物[Ln2(acac)2(L)2(C2H5OH)2](Ln=Tb (1)、Ho(2)、Er(3))。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3的结构主要由2个Ln离子、2个乙酰丙酮根(acac-)、2个L2-及2个C2H5OH组成,中心Ln离子通过2个μ2-O原子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Ln2O2核心。固体荧光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1在室温下表现出Tb离子的荧光特征发射峰。此外,生物活性研究表明,与配体H2L和稀土离子相比较,配合物1~3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采用紫外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凝胶电泳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 1~3与小牛胸腺 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主要以插入作用的方式与小牛胸腺DNA结合。  相似文献   

16.
利用柔性酚胺类配体N,N'-二甲基-N,N'-(2-羟基-4,5-二甲基苄基)乙二胺(H2L)与Cu(Ⅱ)反应,合成了2个新的酚氧桥联多核Cu(Ⅱ)配合物[Cu3II(L)2(CH3OH)2](ClO4)2(1),[Cu3II(L)2(CuICl2)2](2)。配合物1~2中,3个Cu2+之间通过2个酚氧桥连接,形成线性三核结构。两边的铜离子分别被配体L2-上的N2O2螯合配位,轴向与甲醇分子的氧(配合物1)或[CuCl2]-的氯(配合物2)配位,形成四方锥配位构型。中间铜离子与两侧L2-上的4个酚氧原子以平面四边形配位。CuII-O-CuII键角为100.14°~101.79°。对配合物1~2进行变温磁化率测量表明,铜离子之间通过酚氧桥存在强的反铁磁耦合,磁耦合常数J分别为-277(9)cm-1(配合物1)和-299(3)cm-1(配合物2)(基于自旋哈密顿算符Ĥ=-2J(Ŝ1·Ŝ2+Ŝ2·Ŝ3)。J值与酚氧桥桥联键角有一定相关性,即Cu-O-Cu桥联键角越大,反铁磁耦合越强。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Schiff碱配体3-乙酰吡啶缩邻氨基苯甲酰腙(L1)及4-乙酰吡啶缩邻氨基苯甲酰腙(L2),并分别与HgCl2进行了配位反应,得到2个配位聚合物{[Hg(L1)Cl2]·CH3OH}n (1)和[Hg(L2)Cl2]n (2),采用1H NMR、FTIR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考察。通过X射线单晶体衍射技术测定了2个配合物的单晶结构,结构解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  相似文献   

18.
以两性羧酸配体溴化N-(4-羧基苄基)异喹啉((HCbiq) Br)合成了4个新的金属配合物:[Cu2(Cbiq)4(H2O)2]Br4·2H2O (1)、[Zn (Cbiq)2(H2O)2]Br2·Cbiq·H2O (2)、[M3(Cbiq)8(μ-OH)2(H2O)2](ClO4)4·7H2O (M=Co (3)、Mn (4))。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1~4的结构。配合物1含有一个由4个Cbiq的羧基桥联双核Cu (Ⅱ)的结构,2个Cu (Ⅱ)还分别与一分子水配位。配合物2中,1个Zn (Ⅱ)分别与2个Cbiq的羧基氧原子进行单齿配位,同时还与2个水分子的氧原子进行配位。配合物34结构相似,均为三核结构。每2个M (Ⅱ)除了通过2个Cbiq的羧基上的氧进行桥联,还通过一个羟基的氧进行桥联。此外,2个端基的M (Ⅱ)分别与2个Cbiq的羧基进行单齿配位,同时还与一个水分子进行配位。凝胶电泳研究表明,配合物1可能是通过氧化机制在生理条件下有效切割DNA,其最大催化速率常数kmax为2.80 h-1,米氏常数KM为3.22 mmol·L-1。溴化乙锭(EB)竞争实验表明配合物1具有较强的DNA结合亲和力。采用分子对接模拟计算得到配合物1与DNA的结合自由能为-49.87 kJ·mol-1。  相似文献   

19.
合成并表征了两个新的配合物:[Cu(HCP)(TBZ)](NO3)2·(H2O)2 (1)和[Cu(HCP)(HPB)](NO3)2·(H2O)1.5 (2)[HCP=环丙沙星,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HPB=2-(2-吡啶)-苯并咪唑]。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 空间群,a=0.909 5(2) nm,b=1.330 1(3) nm,c=1.355 2(3) nm,α=93.518(3)°,β=97.192(3)°,γ=106.361(3)°,V=1.552 6(6) nm3,Z=2,Dc=1.598 g·cm-3,μ=0.849 mm-1。用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发现配合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G-)、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和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G+)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凝胶电泳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在维生素C存在下通过·OH切割 pBR322 DNA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一对结构类似的双核铜和锌配合物,Cu2(L1)2(1)和[Zn2(L2)2(CH3OH)2] (2),其中L1和L2分别是2-溴-N''-(2-羟基-5-甲基苯亚甲基)苯甲酰肼(H2L1)和2-氯-N''-(2-羟基-5-甲基苯亚甲基)苯甲酰肼(H2L2)的二价阴离子,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它们的结构。配合物1以三斜晶系P1空间群结晶,其晶体学参数:a=0.91411(6) nm,b=1.18004(7) nm,c=1.35936(9) nm,α=101.928(2)°,β=91.399(2)°,γ=107.873(2)°,V=1.3593(2) nm3,Z=2,R1=0.0540,wR2=0.1189,GOF=0.970。配合物2以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结晶,其晶体学参数:a=1.21697(9) nm,b=1.21496(9) nm,c=1.21283(9) nm,β=110.939(1)°,V=1.6748(2) nm3,Z=2,R1=0.0341,wR2=0.0689,GOF=1.024。X射线分析表明2个化合物都是中心对称的双核配合物,其中配合物1中的Cu原子是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配合物2中的Zn原子是四方锥配位构型。还通过MTT法研究了这两个配合物的抗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色假单胞菌)和抗真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黑曲霉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