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2 毫秒
1.
高成群 《中国物理 C》1997,21(6):530-534
应用核分子轨道理论(LCNO)和宇称相关势的折叠模型,研究了16O+12C全熔合截面中所呈现的粗共振结构,该系统的全熔合截面和弹性散射激发函数及角分布的实验数据都得到了较好地解释.  相似文献   

2.
利用16O束流轰击稳定形变靶152Sm和184W,在背角测量准弹散射和弹性散射激发函数,分别定出准弹和弹性位垒分布Dqel(E)和Del(E).将结果与从已有的熔合激发函数、自旋分布及其相邻同位素154Sm和184W实验得出的位垒分布进行比较,得到相互自洽的结果,同时也用ECIS79程序作了耦合道理论计算.实验表明,靶的变形效应导致位垒分布是非对称的.  相似文献   

3.
用Q3D磁谱仪及其焦面探测器系统,在90.72MeV处测量了18O+148Nd的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角分布,利用DWBA和耦合反应道计算程序FRESCO,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在对弹性散射分析中,引入极化势的DWBA计算与耦合道计算有类似的结果.讨论了非弹性散射激发过程中的核–库仑激发的相干效应,得出了描述相干强度的近似因子.  相似文献   

4.
用北京Q3D磁谱仪及其重离子焦面探测器系统测量了两个体系的14个弹性散射角分布,即16O+94Zr体系在52,57,59,62,72,82和92MeV 7个能量点及16O+116Sn体系在57,59,62,67,72,82和92MeV 7个能量点的弹性散射角分布.用耦合道理论的ECIS计算程序拟合数据,初步观察到了“阈反常”现象.  相似文献   

5.
高成群 《中国物理 C》1997,21(8):751-756
基于重离子碰撞中势共振的考虑,在光学模型的框架下,使用深光学势研究了16O+24Mg全熔合激发函数中所呈现的粗共振结构和弹性散射角分布后角振荡上升的现象,并与核分子轨道模型的计算结果作了比较,对产生粗共振结构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16O+12C系统的折叠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一个对于16O+12C系统的折叠模型.这个模型能很好地描述该系统的弹性散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测量了19F+93Nb耗散反应产物的激发函数与角分布.从角分布的斜率提取的该反应系统的平均寿命在对称性较大的入射系统中反映了系统中耗散产物的特征时间;通过能量自关联函数方法从激发函数提取的反应时间不论在对称的还是在非对称的入射系统中都反映了耗散产物的特征时间.能量自关联函数还可以给出双核系统的转动角速度以及表征转动阻尼的退相干宽度,更好地描述双核系统随时间的整个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报告了25MeV/u 6He在9Be靶上的弹性散射和弹性转移的实验结果. 用光学模型和一阶DWBA的方法计算了弹性散射和3He集团转移的截面, 计算结果和实验测量基本一致. 计算表明3He在9Be中的谱幅度应该明显大于壳模型的理论计算值0.70.  相似文献   

9.
测量了27Al+27Al耗散反应产物的激发函数,束流27Al8+的入射能量从114MeV到127MeV变化,能量步长为200keV.探测角度覆盖了实验室系10°—57°的连续区域.用不同的理论模型分析了耗散产物的能量自关联函数.结果表明,反应所形成的中间双核系统的阻尼相干转动造成了激发函数中不可平滑的涨落结构,相干转动的阻尼来自量子混沌运动.  相似文献   

10.
用发展了的Ericson统计理论,从27Al+27Al碰撞的耗散产物的激发函数提取了反应的相互作用时间约4.3×10-21s.  相似文献   

11.
在50—90MeV的能量范围内,以1.0MeV为能量步长,测量了16O+28Si的全熔合激发函数.用熔合模型分析了激发涵灵敏,提取了模型参数在质心系能量小于46MeV时,激发函数存在粗结构,其峰位分别在34.5、38.5和43MeV.能量在46MeV以上时,结构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2.
27Al+27Al耗散反应产物的激发函数中提取能量相干宽度Г,再求出双核系统的核温度T,并用相干转动的概念进行以合与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本工作采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天然白云母)和金硅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12C+209Bi和14N+Pb裂变反应的碎片角分布和激发函数.由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提取的鞍点有效转动惯量J0/Jeff与转动有限力程模型(RFRM)做了比较.用统计蒸发模型计算的裂变激发函数拟合实验数据,研究了裂变位垒的角动量效应.  相似文献   

14.
用电离室△E-E望远镜测量了19F+208Pb体系在88、91.93、96.98、102MeV6个能量点的准弹反应角分布,用ECIS程序拟合弹性散射角分布,得到该体系的光学势参数,观察到明显的“阈异常”现象,对转移反应角分布作了分析,得到了产物为C、N、O的转移反应的激发函数,此外,导出了3个主要转移反应道208Pb(19F、18O、15N、14C)的转移几率和最趋近距离的关系,得到斜率因子κ. 在单核子转移的情况下,κ值与半经典计算基本符合;而对于两核子以上转移的情况,k值小于理论值,存在着“斜率反常”的现象. 同时发现k值明显与能量相关,这无法用半经典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5.
16O+16O弹性散射在124MeV能量下最新的全角区的实验角分布,可以被建立在16O的α结构基础上的折叠模型很好地再现.  相似文献   

16.
在入射能量为55—75MeV的范围内,借助于位置灵敏的△E-E望远镜系统测量了16O+natS反应的全熔合激发函数并做了讨论分析,提取了模型参数.激发函数存在着粗结构,其峰位分别为EcM=38、43、48MeV.  相似文献   

17.
19F+93Nb重离子耗散碰撞中截面测量的不可重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成了19F+93Nb重离子耗散碰撞激发函数的两次独立测量.束流19F8+的入射能量100—108MeV,能量步长250keV;两次测量中分别使用了厚度为70和71μg/cm293Nb靶,其它宏观实验条件(例如,入射能量及能量步长,探测器及其探测角度,加速器、电子学以及数据获取系统的参数选取等等)则保持完全相同.实验结果表明,两次测量所得到的耗散产物截面的激发函数的不平滑结构具有不可重复性.这一实验结果支持了最近提出的理论预言:“在复杂量子碰撞中存在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性与混沌运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72MeV 3He与12C原子核弹性散射的分析,对两种不同的折叠模型光学势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能区70—160MeV 12C+12C散射角分布的分析,建立起一个能量相关的光学势.这个势能很好地再现同一能量区域内的激发函数.  相似文献   

20.
本工作采用在束γ谱学技术,入射能量步长为0.30MeV,测量了41.6—50.0MeV 16O+24Mg反应的全熔合激发函数.实验结果表明,激发函数不是平滑的,似乎呈现较大的起伏,这些起伏的峰值对应于质心系能量为27.6和28.9Me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