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知识要点1.1 力的初步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有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没有物体也不会存在力。两个物体存在力的作用时,必然有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而另一个是受力物体,例如马拉车,马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通常说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该物体  相似文献   

2.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在受力分析时常出现“漏画”、“多画、“乱画”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谈谈正确做好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 1 力的基本知识 1.1 力的基本知识 力的基本知识主要有两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作用是相互的;(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根据此可推论出:第一,力产生于两个物体之间,一个受力物体,另一个施力物体.施力体同时是受力体,  相似文献   

3.
高一的学生,对課本所讲的关于共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一般都能接受,但对于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些习題,却不知如何着手。針对这点,我們在教学中通过以下三个关鍵,获得了較好的效果。第一,从讲力的概念开始就要強調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意义。指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的。提到受力的問題,就应該指出,我們是在考虑那个物体受的力,它受到几个力,这些力是那几个物体施的。  相似文献   

4.
什麼是力     
“什么是力?”这個問题的答案,从不同的观点出发,有幾种形式上不同的說法。从一個物体要得到加速度必须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这一事实出發,(註:这一事实只有在慣性系统中才成立。)可以把力定義為:“力是物体產生加速度的原因”,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同新等三同志所编著的高中物理学課本就是这样定义的。採用这种說法,我們就可以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而以这個标准物体所得到的加速度的大小来度量力的大小。可是固体發生形变時必須受到力这一事实,使我們还可以把力定义为:“力是固体發生形變的原因”,而与此說法相联系,我們也可以选取一個标準固体,而以这個標準固体所產生的形變的大小來度量力的大小,例如彈簧秤就是以彈簧的伸長  相似文献   

5.
《技术物理教学》2003,11(3):46-46,F003,31
一、填空题 1.力是_量(填矢量或标量),二个相同的力是指_ 2.轻质弹簧一端挂起来,另一端空载时长10二。.巧m.当挂上重力为‘,二0.6N的物体时弹簧长为l,二。.18m,若换为q二1.2N的物体挂在弹簧上,这时弹簧长l:二_,此弹簧的劲度系数k=空中匀速下降时,人和伞受到空气的阻力大小是 N,方向是 14.甲、乙两物体在同样外力作用下,使甲产生0.7而s,的加速度,使乙产生2.8耐扩的加速度,那么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_ 巧.工人用平行于斜面的力F将木箱沿斜面匀速拉上去,若木箱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拜,则拉力的大小等于_.二、选择题竺 3.物体受两个互…  相似文献   

6.
一、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之后,存在的问题是: 1.对“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认识不深刻,特别是经常无视摩擦力的相互作用; 2.分不清哪两个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例如常常对重力、弹力、拉力、压力和重量纠缠不清,因而在物体受力的图示上难免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赵斌 《物理通报》2009,(9):23-25
做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所以,功在机械能的教学中十分重要.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如果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从运动的角度看,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则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相似文献   

8.
重力,是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受力分析中是最常用到的一个力.然而很多人对重力的概念却存在着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在学习万有引力一章时.大多数教师都会这样叙述:"地面上的物体,地球施与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提供向心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就是重力."我们知道,力是按照效果分解的,一个分力提供向心力,向心力是效果力,那么重力的效果是什么呢?本文将辨析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力的早期概念 力的观念无疑最早是从人体肌肉使劲这种体验得来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在狩猎中经常用力投掷石块或者别的器具以击倒野兽.这种力和运动的联系很早就有了记载.例如《墨经》里写道:“力,形之所以奋也”.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创造了一套关于运动的理论.他认为,天上的物体只有环绕宇宙中心(即地心)的天然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而地上物体的天然运动则是沿铅直线上升或下降.地上的无生命物体的非天然运动,都必定受到与此物体保持接触的推动者所推动.例如,抛射体离开人手后,它在排开前方空气的同时,必定受到后方空气的推动. 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0.
怎样认识力     
对“力”这样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教学中怎样来认识呢?在此,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1 “力”概念的来源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例如,从水井里把水提上来,人用了力,水桶受到了力;拔河比赛,人用了力,绳子受到了力.在这些活动中,人会感到手上乃至全身肌肉紧绷绷的.又如,机器上零部件工作中产生变形过大、破坏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对力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力的概念,起先可能是从原始人类在狩猎活动中需要用力投掷石块等以击倒野兽的体验中得来的.公元前4 世纪,我国思想家墨翟就对“力”做出了正确的表述,他在《墨经》中写到:“力,形之所以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应当从运动的角度来认识力的本质.本讲座,首先在第一、二部分通过讨论天上星星的运动和地上物体的运动分别引入天上力和地上力,然后在第三部分讨论天上力和地上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可根据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理想情形,先得出(?)=m(?),再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推得∑(?)=m(?)或(?)_合=m(?)。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考虑到学生已有合力概念作基础,同时在自然界和生产实际中物体一般都是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的作用,仅只受到一个力作用是很难找得到的。因此,也可从学生所熟知的合力概念和实际经验出发,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先由实验归纳出(?)_合=m(?),再引导学生推导在一个力作用时的特殊情况:(?)=m(?)。这一改变,对改进本课题的实验教学将会带来不少的方便。  相似文献   

13.
讲授普通物理的力学部分时,适当地运用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改善讲授理论概念的效果。“逆风行舟”是力学演示实验中较好的一个。 力的概念和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的核心,大学物理把中学使用的F=ma应用高等数学而改变成另一种表示式:并阐明这种新形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又强调: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有紧密联系。“逆风行舟”这一饶有兴趣的自然现象能很好阐明这两点。我们在1965年试制了“逆风行舟”演示设备,搬上讲台,立刻受到师生们的欢迎。近来对实践结果作了初步小结。 早在1955年《物理通报》…  相似文献   

14.
第一大题 判断题(10分)每小题1分,对的请在答题卷中属于该小题的括号里打“”;错的打“”.1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多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跟路程成正比.3霜的形成是一种凝华现象.4湖水的实际深度比人眼看到的要深.5 2千克铁的密度比1千克铁的密度大.6在图 1中,就球对细线的拉力而言,施力的物体是地球.图17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若只受到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8置于水平地面上保持静止的重物,其所受到的重力和它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9置于水平地面上保…  相似文献   

15.
全国中专工科通用物理教材下册 P143页对光源给予这样的定义 ,“我们把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 (见物理第三版下册 )笔者认为如此定义光源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 ,能够发光的物体与发光的物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例如 ,物体能够做功与物体做功 ,分别描述了物体两种不同的运动状  相似文献   

16.
 地上运动,主要是物体的运动,例如,人抛物、马拉车、石下落、弦振动等.现在我们知道,人抛物的力、马拉车的力、绳子和弦的张力等,都是分子间力,也就是有效电磁力,只有导致物体垂直下落的地心吸引力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与天上力对应的地上力,因此,本节主要讨论与物体垂直下落有关的自由落体运动和平抛运动.  相似文献   

17.
浅议"做功"     
关于功的概念高中物理的定义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产生的位移之积即为该力对物体所作的功.  相似文献   

18.
人走路的力学机制极其复杂.从运动学角度考虑,人走路的过程既有加速,也有减速.从动力学角度来看,人所受到地面的作用力是变力.通常,人们对人走路的动力来源有一致的看法,认为人之所以能起步,是因为人蹬地的同时,地面对人的脚底有静摩擦力作用.这种说法肯定是正确的.但用以分析人走路的力学机制则是不完全的,有不少的人提出疑问.疑问之一,相互施予静摩擦力的两个物体,不可能有相对运动,为什么人走路时向前移动?疑问之二,人走路时地面施予人的脚底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其力的作用点无水平方向的位移,该力的功为零,为什么人获得了动能?下面就上述疑问,从与质心概念有关的力学原理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判断题1.10千克=10千克×9.8牛顿=98牛顿。2.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3.物体受到支持力,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4.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一定平衡。5.两个物体只有直接接触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圆柱形强磁铁在铜管中下落并与同尺寸圆柱形铁块自由下落相对比以验证感应磁场对强磁铁的阻碍作用,再利用螺线管配合发光二极管演示强磁铁进出螺线管时感应电流方向的变化,从两方各面验证了楞次定律.另外,利用本装置还可测量闭合回路中的感应电流等物理量.装置结构简单且可拆卸,具有组装快捷,操作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