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在晶体场中嵌入原子簇的量子化学DV-X_α方法,计算了小分子CO、NO、O_2等在NiO(100)面上阳离子吸附位上的吸附行为,发现有两种不同的作用存在于XO/NiO(100)吸附体系中,一种是表面电场对吸附分子的静电作用,大小顺序为:CO>NO>O_2;另一种是吸附分子与表面原子间的轨道相互作用,大小顺序为:NO>O_2>CO.CO与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静电作用;在NO以及O_2分子的吸附中,静电作用和轨道相互作用都有贡献。定性解释了XO分子吸附的IR光谱行为.  相似文献   

2.
采用改进的LEPS势,通过求解广义本征方程计算了O2+C-Ni(100)表面反应的势能面.在碳原子被吸附于Ni(100)表面的情况下,氧分子以不同的方式接近表面,通过势能面的计算以了解表面吸附原子与气相分子的反应途径与机理.  相似文献   

3.
用离子散射谱(ISS)、俄歇电子能谱(AES)及低能电子衍射(LEED)技术对Ni3Ti(0001)表面结构与组成进行考察后,主要采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以CO为探针分子,研究了清洁及部分氧化的Ni3Ti(0001)表面上Ni,Ti间的相互作用及对CO吸附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最表层几乎完全为Ni的Ni3Ti(0001)清洁规整表面上,CO没有发生解离;(2)次表层Ti原子与最表层Ni原子间的电子相互作用,使初始吸附的CO伸缩振动与Ni(111)相比向低频位移约60cm-1;(3)适量CO暴露后,CO氧端与近邻Ti原子的成键作用产生了一种新的Nix-C-O-Tiy物种.Ni3Ti(0001)表面部分氧化后,上述(2)和(3)作用消失  相似文献   

4.
采用在晶体场中嵌入原子簇的量于化学DV-Xα方法,计算氧物种O2、等在NiO(100)面上阳离子吸附质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分子氧吸附时,产生(0.24<δ<0.88)吸附基团,并随着δ值的升高,进一步分解产生O ̄-基团;各种氧物种的吸附都使得吸附位阳离子的氧化态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5.
吕鑫  徐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16(11):1757-1760
采用在晶体场中嵌入原子簇的量子化学DV-Xα方法,计算氧物种O2,O2^-,O,O^-,O^2-等在NiO(100)面上阳离子吸附质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分子氧吸附时,产生O2^δ-(0.24<δ<0.88)吸附基团,并随着δ值的升高,进一步分解产生O^-基团;各种氧物种的吸附都使得吸附位阳离子的氧化态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量子化学的SCC-DV-Xα嵌入簇模型方法考察了NO/NiO(100)吸附体系的两种不同吸附方法:以N端在正离子顶位的垂直线性吸附和弯折式吸附方式。  相似文献   

7.
Ni-Cu和MgO-SiO_2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TPR,IR,TPD和TPSR等技术研究了以表面改性法制备的MgO-SiO2(MSO)表面复合物担载的Ni-CU合金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O加氢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O-CuO与MSO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部分MO与MSO形成表面物种从而使金属组分氧化物还原温度明显升高;还原后的Ni-Cu/MSO表面上存在着两类活性中心,即合金相中的Ni与载体相中的Mg2+(或Mg2+-O);在两类活性中心的协同作用下,CO吸附除有孪生、线式和桥式吸附态物种外,还有一种新的卧式吸附态(Ni...C=O→Mg2+).这种吸附态的活化程度较高,易在表面上发生裂解形成Ni-C和Mg2+-O,其中Ni-C是加氢反应的碳源;H2在催化剂表面上发生解离吸附形成Ni-H和Mg2+-OH,前者比较活泼,是加氢反应的氢原.CO加氢生成烃类的反应在Ni中心上按"表面碳"机理进行,其生成CZH4的选择性高于80%;H2O的生成反应按2(Mg2+-OH)-→Mg2++(Mg2+-O)+H2O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8.
甲醇在催化剂MgO(100)面上吸附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哲明  吴念慈 《分子催化》1995,9(2):132-138
本文用CNDO/2半经验最子化学计算方法对CH3OH分子在(MgO)4(100)面上的28种可能的吸附态进行了优化计算,得到以CH3OH分子中-CH3取向吸附在(MgO)4(100)面的O^-原子上,且为重叠式构型最稳态。此构型中由于-CH3上的三个氢原子形成结构适应的三氢正电集团与氧的静电作用的结果。从吸附态的能量及Mulliken集居数上分析得甲醇在MgO催化剂上有利于形成CH4和CO,这一结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3种含氮、氧配体的Ni(Ⅱ)配合物,并把它们担载于不同的载体上。在无有机溶剂及无相转移剂存在时,考察了在用NaOCl作为氧源时它们对苯乙烯环氧化的催化活性;用共沉淀法将微水溶性的Ni(PA)2(H2O)2固载于硅溶胶上;利用两种水溶性的新催化剂(Ni(C12H12N2O2)Cl2和Ni(C16H12N2O2)Cl2)离子型的特性,可以顺利的将它们固载于NaY型分子筛、Na基蒙脱土和离子交换树  相似文献   

10.
王海清 《大学化学》1995,10(2):46-47
用前线轨道理论、催化理论对乙烯催化加氢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可以得出:在此反应中,有下列反应机理存在:在一些教材和文献中,对乙烯催化加氢反应机理一般用下列方法解释[1](如图1):但据催化理论,C2H4、CO、H2三种气体在金属Ni上的化学吸附强度顺序是C2H4>CO>H2[2]。这是由于C2H4与金属Ni形成较强的σ-π反馈键[3](如图2):从CO在J105Ni催化下的加氢反应,可知CO的吸附主要为不可逆吸附(此反应机理为被Ni吸附的CO受到H-H基团的进攻,造成C-O键的断裂,生成CH4+H2O)[4]。由于Ni对C2H4的吸附较CO强,从而推断出Ni对C2H4,的吸附亦是不可逆的。若按上述机理进行反应,则必然导致局部不可逆中毒,使反应难以进行,或进行得相当缓慢。但这样的推论与实验结果不符,相反,在一定条件下,此反应进行得相当迅速。为此,我们断定,必然存在一个能使C2H4解吸的反应步骤,这个反应如图3。因此,我们认为,在乙烯催化加氢反应中,有两种反应机理同时存在,它们是:1.H2被Ni吸附,分裂为氢原子,附着在Ni晶体表面,因自由原子不受对称效应的制约[5],故可与C2H4发生反应。2.C2H4被Ni吸  相似文献   

11.
傅利勇  吕绍洁 《分子催化》1999,13(5):367-372
在CH4、CO2 催化氧化制合成气反应中, Ni/Al2O3 催化剂在高温下生成NiAl2O4 尖晶石,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向载体(Al2O3)中添加各种氧化物, 使得催化剂的抗氧化性能得到改善. 并运用TPR、XR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 发现催化剂的抗氧化性顺序为: Ni/CaO-Al2O3 > Ni/MgO-Al2O3 > Ni/CeO2-Al2O3 > Ni/La2O3-Al2O3 > Ni/Y2O3-Al2O3 > Ni/TiO2-Al2O3> Ni/Al2O3> Ni/Fe2O3-Al2O3.  相似文献   

12.
THE INTERACTION OF Co(II),Ni(II),Cu(II) AND Zn(II) WITH 6-AMINOPENICILLANIC ACID IN AQUEOUS SOLUTION¥XiangDongZHANG;WeiGUAN;Q...  相似文献   

13.
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TiO2-SiO2(TSO)表面复合物载体.采用TPR,IR,TPDMS和TPSR-MS等技术研究了NI-Cu/TSO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O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NiO-CuO与TSO间的相互作用导致CuO的还原温度降低和NiO的还原温度升高,并有少量表面物种生成;还原后的Ni-Cu/TSO催化剂表面上存在着两类活性中心,即合金相中的Ni及载体相中的Tin+(或Tin+-O);CO在催化剂表面存在孪生、线式、桥式和卧式等4种吸附态;H2在催化剂表面上发生解离吸附形成Ni-H和Tin+-H,前者比较活泼,是加氢反应的主要H源;卧式吸附态极易在催化剂表面裂解形成Ni-C和Tin+-O,前者是加氢反应的C源,使CO加氢生成烃类的反应在Ni中心上按"表面碳"机理进行,其生成乙烯的选择性大于60%.H2O的生成反应在Tin+中心上按Tin+-O与Tin+-H或Ni-H反应的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4.
NONTEMPLATESYNTHESISOFTWON_2O_2SMACROCYCLESDERIVEDFROMTHIOPHENE,ANDHg(Ⅱ),Pb(Ⅱ),Cd(Ⅱ)COMPLEXES¥LingZHAO;FuXinXIE;ZhiQiangXU;Gua...  相似文献   

15.
郭建昌  朱俊发 《分子催化》1999,13(4):259-264
利用高分辨子能量人谱和热脱附谱,研究了在Mo(100)-c(2*2)N表面上的吸附态及其随温度的变化,120K时,在Mo(100)-c(2*2)N表面低暴露的^15NO发生解度和分子吸附,解离生成的^15N在1230K与另一^15N原子或氮化钼中的^14N原子并合,脱附,在升温时大部分分子吸附的^15NO发生解离和反应,解离生成的^15N原子与另一^15N原子生成^15N2而脱附,与表面残存^15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以镍单核配合物NiCp2和簇合物Ni3Cp3N-t-C4H9为前体的SiO2载镍催化剂的制备,通过元素分析、TRR、TPDE、XPS,CO吸附和苯加氢反应对以镍配合物和簇合物为前体制备的催化剂的性能及其制备过程了研究和表征。结果表明,镍与合物和簇合物在担载过程中同载体SiO2表面发生了相互作用,其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在苯加氢反应中,此催化剂的活性比以Ni(NO3)2为前体制备的催化剂高得多,  相似文献   

17.
以金属Ni(Ⅱ)离子为模板,合成了高分子多乙烯多胺络合吸附剂。研究了它们对重金属离子(Cu^2+,Ni^2+,Zn^2+,Co^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这类吸附剂对Cu(Ⅱ)、Ni(Ⅱ),Zn(Ⅱ)、Co(Ⅱ)离子的吸附容量分别达239.60、231.30、131.83、81.23mg/g(干);相应选择性顺序为Cu(Ⅱ)≈Ni(Ⅱ)>Zn(Ⅱ)>Co(Ⅱ)。  相似文献   

18.
氯丙烯在不同催化剂表面上吸附的TPD结果表明:在TS-1上有三重脱附峰,而在TiO2/Silicalite上仅有单峰。H_2O_2或分子O_2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后,在脱附物种中可用质谱检测到原子O(16)物种;说明H_O_2或分子O_2在样品表面存在解离吸附;并发现解离分子O_2的活性很低。TS-1能同时吸附氯丙烯和H_2O_2,而在SiO_2/Silicalite表面的吸附却与吸附顺序有关。环氧化活性顺序如下:TS-1(TPAOH)>TS-1(TPABr+NaOH)>TiO_2/Silicalite。TS-1沸石的高氧化活性可能与H_2O_2吸附后表面原子O(16)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笼形聚偕氨肟树脂的研究:酸处理树脂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笼形聚偕氨肟树脂(CAO)经盐酸处理垢,伯胺基转变成胺盐。酸处理笼形聚偕氨肟树脂(ACAO)对Mg^2+,Ca^2+,Ba^2+,Mn^2+,Co^2+,Ni^2+离子不吸附;对Zn^2+,Cd^2+,Cu^2+,Pb^2+离子的吸附效率在20%以下,但对Hg^2+离子的吸附效率则高达71.2%;对一些金属络阴离子的吸附效率顺序是Fe(CN)^2-6>Cr2O^2-7>MoO^2-4>PtCl^2  相似文献   

20.
使用改进的RD—1型热导式自动量热计测定了Ni(Ⅱ)、Co(Ⅱ)、Zn(Ⅱ)-N-(间位取代苯基)亚氨基二乙酸三个二元体系的表观生成热.当将其与它们的配体的质子化热相关联时,发现在两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直线焓关系.这些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生成热也符合Irving—Williams序列,即有Co(Ⅱ)<Ni(Ⅱ)>Zn(Ⅱ)的顺序.配体上取代基不同,其生成热的大小有Cl->CH3O->H->CH3-的顺序.从两级生成热来比较,有一级大于二级的普遍规律.本文详细地讨论了这些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