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1篇
力学   6篇
物理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采用瞬态阴影技术及红外光电传感器技术实验研究了沉积玉米粉的激波点火过程,并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实验与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激波掠射沉积粉尘床后,粉尘颗粒先上扬到一定高度后才点火,颗粒的点火延迟时间与激波波前马赫数、气相氧气含量等因素有关。另外,沉积粉尘的激波点火延迟时间比相同条件下的悬浮粉尘激波点火延迟时间长。  相似文献   
2.
孙绪绪  郭进  陆守香 《爆炸与冲击》2021,41(5):055401-1-055401-7
对常温常压下柴油舱组集中透气管中柴油蒸汽的燃爆危险性以及阻隔防爆技术的抑爆效能开展了实验研究。利用nac HX-3高速相机和CY-YD-205压力传感器记录燃爆传播过程和爆炸超压,阻隔防爆装置分别采用新型抑爆小球和普通波纹型阻火器。结果表明:常温常压下,一旦柴油油舱发生爆炸,爆炸火球可以通过透气管传播到相邻油舱,并引起二次爆炸,具有较大的危险性;普通波纹型阻火器在爆炸过程中阻火失效,而新型抑爆小球具有较好的抑爆效果;相对于光滑透气管工况,在点火舱上方安装抑爆小球后,被点火舱内的最大爆炸超压可以显著地从552.5 kPa降低到35.0 kPa;抑爆小球的中空多孔结构是其阻隔防爆的关键,多孔结构不仅可以增大比表面积、扩大热损失,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分割削弱反应面。  相似文献   
3.
用色质联用的方法分析不同温度下柴油蒸汽的组成,确定正烷烃在油蒸汽中的分布;并结合勒夏特列原理计算出各个温度下的蒸汽可燃性指数,计算结果接近于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水雾作用下富燃料甲烷预混火焰化学发光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阶梯光栅光谱仪与自行研制的水雾协流管式燃烧器,对富燃料甲烷/空气层流预混火焰化学发光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锥形预混火焰燃烧过程中火焰面OH、CH以及C2自由基粒子光谱强度分布规律,以及水雾协流作用下的预混火焰发射光谱特性,探讨了水雾液滴对富燃料甲烷预混火焰发射光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水雾量充足时,作用于内锥火焰阵面的水雾液滴使得火焰阵面OH、CH以及C2自由基粒子发射光谱强度减弱,抑制预混火焰燃烧;当作用于火焰面的水雾载荷比较小时,富燃料预混火焰的OH、CH的发射光谱强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5.
激波卷扬的气体粉尘边界层的实验与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瞬态阴影技术和激光消光技术对激波卷扬粉尘的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理论研究采用PSIC(ParticleSourceinCell)模型,模型同时考虑了湍流效应及气固两相间的输运效应。结果表明,激波卷扬的粉尘颗粒在壁面附近湍流区内先被加速,一定高度后减速,从而在边界层内形成一个高颗粒浓度的区域。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介绍水箱电探针技术测定工业炸药爆轰压力的方法,实验分析了影响爆轰压力测量结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开展环境风下三面围护受限结构内油池火燃烧实验,研究火焰形态随风速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该受限结构内油池火的最大火焰高度、火焰迹线长度均随风速呈不变或增大趋势。将实验数据与前人的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发现前人的模型不能很好地描述池火火焰形态的变化规律。通过物理模型和无量纲分析,耦合了三面围护结构和环境风对池火火焰形态的作用,提出火焰高度和火焰迹线长度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小尺度薄油池火燃烧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析油池不同燃烧阶段的特点,探讨沸腾燃烧对油池燃烧特性的影响。测量了直径分别为0.10 m、0.14 m、0.20 m和0.30 m正庚烷油池火的燃烧速率以及温度分布随时间变化。分析燃烧过程中燃油液面温度和池壁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池壁沸腾传热对油池沸腾燃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池沸腾燃烧阶段的燃烧速率明显大于稳定燃烧阶段;燃油液面温度在油池燃烧初期迅速上升至沸点,随后基本保持不变;池壁温度达到并超过燃料的沸点,从而在油池壁面上发生沸腾现象,是油池发生沸腾燃烧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激波诱导的燃烧粉尘云边界层的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足够强的激波扫过铺有可燃粉尘的界面时,波后形成燃烧的粉尘云边界层。为揭示其内部结构,本文对该现象进行了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的研究。理论计算表明燃烧粉云边界层可分为三个区域:诱导区、反应区和扩散区,诱导区的粉尘浓度最高,计算获得的粉尘云轮廓和点火延迟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激波与沉积可燃粉尘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建立的激波管中实现了激波对沉积可燃粉尘的卷扬与点火。利用自行设计的瞬态阴影摄影系统和高空间分辨率的新型红外光敏二极管成功拍摄了激波后燃烧粉尘云的阴影图像和测量了激波后可燃粉尘的点火诱导时间。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较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激波与可燃粉尘床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