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3篇
化学   116篇
物理学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添加SrO使La2O3/CaO催化剂的碱性增强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C2产率提高,但反应温度随SrO含量增加而升高.反应活性高的SrO-La2O3/CaO催化剂,容易被CO2中毒.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表面活性位被碳酸盐覆盖.催化剂失活之前,反应气中添加CO2可抑制产物中CO2的生成,提高C2产率  相似文献   
2.
利用TPD(或TP)-IR动态方法,详细研究了由Rh_4(CO)_(12)衍生的Rh_4/Al_2O_3上金属分散度、CO覆盖和表面碳对CO吸附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CO在Rh_4/Al_2O_3上的吸附类型的主要因素是Rh的分散度,而分散度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备方法加以控制。CO覆盖度只影响孪生CO谱带的强度;但同时影响线式和桥式CO谱带的位置和强度。在260℃以上,CO解离所产生的表面碳可以完全覆盖Rh~I中心,导致孪生CO谱带消失;对丁线式和桥式中心,只是部分被表面碳覆盖,导致线式样和桥式CO谱带位移到低频。  相似文献   
3.
用异丙氧基钛溶液浸渍法将一定量TiO_2覆盖在Al_2O_3表面上,制成TiO_2-Al_2O_3二元氧化物载体,然后担载上不同含量的MoO_3;运用LRS,XRD,XPS和TPR等方法考察了MoO_3的分散状态和还原行为。结果表明,TiO_2O_3表面的覆盖可削弱MoO_3与载体Al_2O_3的相互作用,抑制Al_2(MoO_4)_3的生成和增加表面上Mo原子浓度。TiO_2对Al_2O_3的调变还有利于MoO_3还原成低价Mo(Ⅳ),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初活性。  相似文献   
4.
K+┐SrO┐La2O3/ZnO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Ⅰ.催化活性和反应气中添加CO2的影响余林徐奕德**郭燮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23)关键词钾离子,氧化锶,氧化镧,氧化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甲烷,...  相似文献   
5.
利用连续流动微反研究了Rh+Co/Al2O3催化剂的CO加氢反应, 结果表明反应在220℃以上发生, 反应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和H2/CO值的增加而增加。利用TP-IR动态方法研究了Rh+Co/Al2O3上CO和H2共吸附及其动态行为。结果表明在Rh+Co/Al2O3的孪生及线式中心上, CO和H2室温共吸附时即有部分孪生及线式CO转化为相应的羰基氢化物, 随着温度的升高, 剩余的孪生和线式CO继续向相应的羰基氢化物转化。而羰基氢化物则向多羰基氢化物转化。在到达反应温度之前, 催化剂表面只存在羰基氢化物及相应的多氢羰基氢化物。在反应温度则导致产物CH4生成。与CO加氢反应和CO歧化的吸附态研究结果相关联, 作者认为Rh+Co/Al2O3上CO加氢生成CH4是经由羰基氢化物-多氢羰基氢化物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化学吸附,TEM,TPD和IR研究了在Ru-Cu/SiO催化剂中Cu和Ru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u-簇化效应除使Ru再分散外,导致随Cu含量增加,吸附态CO高频红外谱带消失,同时用CO/H吸附量比求得的化学计量数减小,据此认为电子效应和几何效应同时存在,其电子转移方向从Cu到Ru。  相似文献   
7.
运用LEED,UPS和HREELS等表面技术研究了氯吸附至(c)阶段的Ag(111)表面结构.结果表明,表面上有三维的AgCl(111)生成,其生长按修正的Stranski-Krastanov模式进行.伴随着AgCI(111)生长的同时,表面上产生缺陷.这种缺陷只有在氯吸附至(c)阶段时表面上形成三维AgCI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它一旦在表面上形成后,表面上氯的存在与否对其不产生影响.本文提出了一个(c)阶段时的Cl/Ag(111)体系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8.
用质谱检测的程序升温脱附技术研究了甲醇在Pd-La_2O_3/SiO_2催化剂上的脱附和分解行为,高温He处理过的催化剂基本上不吸附氢,但对甲醇分解仍有一定的活性和较高的选择性。H_2还原后的催化剂有较大的吸附氢的能力,对甲醇分解的活性也较高,但分解产物中CO_2的含量明显增加,LaO的助催化作用主要是提高催化剂表面甲醇吸附物类的浓度和减弱CO的吸附强度,并因此抑制它的歧化反应。 DO对吸附实验表明甲醇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有可逆和不可逆两种形式,对于可逆吸附的甲醇,其后DO对吸附所引起的置换效应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红外光谱方法考察了在Pt/Al_2O_3催化剂上Pt晶粒大小和共吸附H_2O对CO吸附态的影响。共吸附H_2O可使CO在Pt/Al_2O_3上的线式吸收带产生远大于文献报道过的红移(△vco=40厘米~(-1) ),谱带宽化和强度增加,而在Pt/SiO_2催化剂上则没有发现类似的效应。还发现CO的吸收带位置因Pt粒子大小不同而异,当D_(pt)足够大时,在共吸附H_2O的作用下,CO在Pt/Al_2O_3上的线式吸收带分裂成双峰,其中高波数峰对H_2O的作用不敏感,低波数峰对H_2O的作用敏感。提出了Al_2O_3表面羟基可以和CO吸附态之间形成氢键的观点,可用以解释在Al_2O_3上高分散的Pt上和纯Pt金属表面上CO吸附态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