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   32篇
物理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以甲醛和硼氢化钠为主要衍生反应试剂,对瓜氨酸分子中的α-氨基进行N-甲基化得到具有强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单一衍生产物。据此建立了一种用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CE-ECL)高选择性测定瓜瓤组织中瓜氨酸含量的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瓜氨酸的衍生物可在5 min内达到电泳分离,且瓜氨酸浓度在9.0~250μmol/L范围内时,其衍生物的电泳峰强度值与待测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6),检出限(S/N=3)为3.2μmol/L。对同一标准样品平行进样6次,测得其电泳峰强度值和迁移时间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6%和0.92%。此外,采用标准加入法对4种鲜瓜瓤组织中的瓜氨酸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西瓜、甜瓜、籽瓜、哈密瓜的鲜瓜瓤组织中瓜氨酸的含量分别为2.75、0.95、1.26、1.19 mg/g,对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1.4%~106%。  相似文献   
3.
在玻碳电极基底上,采用多步电聚合修饰方法制备了一种含聚谷氨酸和稀土离子杂多核金属氰桥配位聚合物(Cy MCP)的新型复合化学修饰电极(Poly(glutamic acid)/Ho(Ⅲ)-Fe(Ⅲ)-WO2-4Cy M CP/GCE),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修饰物的表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电化学实验结果证明:此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AA)和亚硝酸盐的直接电氧化反应呈现出优异的协同催化活性和抗毒化能力;用示差脉冲伏安法测定AA和NO_2~-的伏安峰形好,相互干扰少;两种测定物的氧化峰电流值(Ip)与其浓度(c)在20~10000μmol/L的范围内均有良好的双对数型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lgIp(μA)=-1.425+0.8393lgcAA(μmol/L),R~2=0.9998和lgIp(μA)=-1.475+0.9282lgcNitrite(μmol/L),R~2=0.9992;对AA和NO_2~-的检出限分别为5.8μmol/L和3.9μmol/L(S/N=3)。用本方法对经简单预处理后的实际食品样进行了快速测定,加标回收率均在89.9%~125.6%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酸性高锰酸钾-高良姜素化学发光体系的发光光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多聚磷酸介质条件下,对酸性高锰酸钾和高良姜素化学发光新体系的发光现象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测定反应的化学发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微量电位滴定曲线对其发光体的确定提供了实验依据。实验数据表明,在0.1mol·L-1多聚磷酸溶液中,当高锰酸钾和高良姜素的量比为6∶5时,体系有最强的化学发光,在氧化剂过量的条件下,化学发光强度与高良姜素浓度在一定范围成正比关系。此外,由体系的化学发光光谱与高锰酸根离子的电子吸收光谱之间有镜像对称性关系的现象,证明了主发光体应来源于高锰酸钾;发光动力学实验还证明该发光体不是单一型体,伴随发光过程发光体有歧化反应现象。根据实验结果,对该体系可能的发光机理进行了讨论,提出高锰酸钾和高良姜素化学发光的主要发光体来源于高锰酸根离子的还原产物且为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激发态Mn(Ⅱ)和Mn(Ⅲ)型体,通过高良姜素氧化生成的活性游离基产物而产生激发态的Mn(Ⅱ)型体是生成发光体的主要途径。该化学发光强度与高良姜素含量成线性关系,以此可以进行定量分析;而由歧化过程形成的激发态Mn(Ⅲ)的发光行为却会干扰高良姜素含量与总发光强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不利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用薄层池原位紫外光谱电化学法研究了辅酶Ⅰ(NAD)在银电极上的电化学配位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NAD能与溶出的银离子生成配合物,该配合物的配位反应是一种可逆过程,用光谱电化学的Nernst图解分析获得银离子与NAD配合物的主要存在形式是[Ag(NAD)2+,银离子是与NAD分子的腺嘌呤基团形成配合物的。配合物的银离子与银电极表面发生异相电子交换反应,该电化学反应是受吸附控制的准可逆电极过程。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沉积法在氰桥混配物预修饰的玻璃碳电极上再沉积CuInSe2半导体材料,制备了一种复合型修饰光电极(Eu-Fe-Mo/CuInSe2)。以含Cu2+、In3+、SeO23-及柠檬酸钠的酸性水溶液为电镀液,通过优化寻找到电镀液中最佳的Cu∶In∶Se料液比例,用恒电位电沉积法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光电效应的复合型修饰光电极。用SEM、EDS技术对复合修饰光电极的表面形貌及其修饰材料的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以60 W的普通日光型白炽灯为光源,采用开路电压和计时安培法研究了该复合修饰光电极的光电性质。测得该光电极的响应光电压大于30 mV,响应光电流密度大于8.9×10-6A/cm2。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修饰光电极呈现典型p型半导体的光电性质。  相似文献   
7.
基于稀土Eu(Ⅲ)掺杂的类普鲁士蓝膜修饰的铂电极为工作电极,建立了测定羟考酮的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方法。考察了检测电位、运行缓冲溶液的酸度及浓度、分离电压、进样条件等对电泳分离效果及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羟考酮可在4 min内得到分离,其ECL强度值与羟考酮的质量浓度在7.0×10-2~7.0μg/mL和7.0~70.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2×10-2μg/mL(3σ),峰高和迁移时间的相对偏差分别为3.6%和0.48%(n=6)。方法用于兔血浆中羟考酮含量的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9.7%~101.0%之间。  相似文献   
8.
以PB-Eu化学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对乙烯基苄基三乙基氯化铵离子液体为拆分添加剂,首次采用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对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进行了分离和检测。考察了检测电位、分离缓冲液的种类和酸度、添加剂用量等条件对电泳分离效果及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3种混合药物可在8 min内达到基线分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025~10、0.025~25、0.05~10 mg/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但斜率略不同的两区段型线性关系,总的线性响应范围可达3个数量级。以质量浓度均为1.00 mg/L的3种混合药物合成样品进行6次平行测试,其峰面积和迁移时间的RSD分别小于4.5%和0.95%。该方法成功用于商品麻黄碱类药物制剂及中药麻黄原药中3种生物碱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101%~111%。  相似文献   
9.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抑制法测定氨苄西林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氨苄西林钠在H2SO4溶液中降解后,其降解产物对桑色素-KMnO4体系的化学发光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据此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抑制法快速测定氨苄西林钠的新方法。化学发光信号的降低值△Icl与氨苄西林钠的质量浓度在10.0~100.0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中r=0.9995(n=7)。方法的检出限为2.7mg/L,对50.0mg/L氨苄西林钠进行了11次平行测定,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8%。用本法对氨苄西林钠针剂的测定结果符合国家药典要求,回收率为99.1%~102.0%。初步探讨了化学发光反应的抑制机理。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分别在裸铂电极和聚缬氨酸/含稀土氰桥混合配位聚合物化学修饰铂(Poly-valine/Nd-Fe-Mo Cy MCP/Pt)电极上定量研究了支持电解质中氯离子对甲醇、乙醇、正丙醇和异丙醇4种有机醇阳极氧化伏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酸性介质中,无论在裸铂电极或修饰铂电极上,电解液中的氯离子对4种醇的阳极氧化反应均可产生阻化作用.当阻化作用显著发生时,相应氯离子的临界浓度均介于10-5~10-6mol/L之间,说明铂阳极上氯离子的足量吸附是导致4种醇电极氧化反应被阻化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讨论氯离子浓度变化对4种醇正、反扫描过程中不同氧化峰电流间比值及计时电流曲线的影响,初步证明在4种有机醇分子涉及生成CO及CO2产物的氧化反应步骤与涉及生成其它氧化产物的反应步骤之间,氯离子的阻化作用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