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1.
1 对《发展》的评介。《化学通报》2001年第11期“化学史”栏目载文“从诺贝尔化学奖看20世纪化学的发展”(以下简称《发展》),提出了三个问题:“化学奖主要集中在那(哪)些化学分支领域?同一领域的获奖有那(哪)些内在联系?未来化学各分支学科将如何发展?”该文用翔实的化学史实,回答了前两个问题。这是符合该文命题本意的,也是《化学通报》多年来坚持开辟“化学史”栏目,为读者又一次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考资料。在此,我们谨向《化学通报》以及《发展》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2.
一、是谁发现酸对蔗糖水解具有催化作用《化学发展简史》载:“1812年,基尔霍夫(G.R.KirChhoff)发现蔗糖的水解作用当在有酸类存在时进行得很快,否则进行得很慢;而在整个过程中,酸类并没有什么变化,它好像只是  相似文献   
3.
ΔG与ΔG°的差别及相互关系是物理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化学通报》1981年第7期中读者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由褚德萤同志作了解答。这里,谈谈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第一、ΔG和ΔG°的定量关系式对于等温等压下任意给定的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4.
王智民  左霞  韩基新  刘静波  张艳熹 《化学学报》2003,61(11):1792-1796
为了使感湿性能很差的钛酸铅湿敏改性,选取Ti(O-n-Bu)_4,Pb(OAc)_2和Ca (OAc)_2为起始物,采用溶胶-旋涂法以及烧结晶化过程,在镀有Ag-Pd合金叉指电 极的α-Al_2O_3基片上制备了钾修饰的钙掺杂钛酸铅纳米湿敏薄膜(K~+-Ca_xPb_ (1-x)TiO_3,缩写为K-CPT)。在(20 ± 0.1) ℃常温下、相对湿度RH=8.0%~93.6 之间5个检测点上测试了K-CPT的阻-温特性,并与纯钛酸铅薄膜(PT)、钙掺杂钛 酸铅薄膜(CPT)以及锂修饰的钙掺杂钛酸铅薄膜(Li-CPT)进行了比较,对工艺进行 了正交实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在x = 0.35,K~+含量为1%(K/Ti, mol/mol),以及 850 ℃/1h的烧结晶化成瓷条件下,所制得的陶瓷薄膜在RH=8.0%~93.6%的实测范 围内,灵敏度S=3.3*10~3,感湿响应时间τ=15s,湿滞 ≤ ±2%;而在RH=0%~ 100%的全湿范围内,总的电阻值降低值约为10~4 kΩ,即全湿范围内的灵敏度可达 四个数量级;S=10~4kΩ/100△RH(%)。通过XRD,SEM和TEM手段对薄膜的晶相结构 及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薄膜为四方多晶,具有网状孔道和岛形晶界,晶粒呈极度 化定向排列的电畴结构,粒度为10nm,岛的平均面积为4μm*5μm。  相似文献   
5.
20 0 2年总额高达 1 0 0 0万克朗 (约 92 0万人民币 )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个人 :时年 43岁的日本人田中耕一 ( Koichi Tanaka,1 959~ )、85岁的美国人约翰· B·芬恩 ( John B. Fenn,1 91 7~ )和 64岁的瑞士人库尔特·维特里希 ( Kurt Wüthrich,1 93 8~ )。前两位得主分别发明了软激光解吸 ( SLD)的爆破电离方法和强电场的喷雾电离 ( ESI)方法 ,使得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能够转变为在气相中自由漂浮的带电离子 ,以便有可能利用质谱仪来准确测定它们的精细结构及其相应的生物功能 ,为此共享了化学奖的一半。另一半颁发给了第三位…  相似文献   
6.
吉布斯(Gibbs,J.W.,1839—1903)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在这里有一所著名的大学——耶鲁大学,吉布斯的父亲就是这所大学的教授。1854—1858年吉布斯就学于该校,1863年在母校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