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化学   163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32篇
物理学   2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有应力史差、非匀质、非线弹性的轴心受压构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初步揭示了此类构件的受力特点.理论分析和试验表明:此类构件截面承载力不是各部分材料承载力的简单叠加;承载力和截面破坏控制点因截面上材料的本构关系的变化和应力史差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基于纯方位的浅海距离特征量解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标辐射噪声的LOFAR图中的干涉条纹包含了目标的运动参数和环境信息。当LOFAR图中的干涉条纹模糊或缺失时,其中的目标距离信息将无法提取。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声源目标,仅利用方位信息,通过构造距离特征量和目标方位的关系模型,给出了一种浅海估计距离特征量的补充方法。浅海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对边坡体力学行为的认识,借助于FLAC有限差分软件的数值模拟,并结和相似理论的推导验证,研究了在仅有自重体积力作用的条件下,线弹性边坡体的一些力学特征及其与相关变量或物理力学参数的相关关系。没有外载荷影响时边坡地表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分别平行和垂直于地表,当深度增加时,主应力的取向逐渐变成竖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坡面处既有张应力区也有拉应力区,坡脚处亦存在较大的张应力,这是自重体积力作用下边坡体应力分布的一般性特征,在本文和前人的研究中都能体现。本文还重点揭露了:坡角线性增加时坡顶最大张应力的变化速率表现为:快——慢——快; 沿坡顶面竖直向下张应力随深度增加线性减小; 小变形条件下边坡应力场与弹性模量无关; 最后验证了满足相似理论的坡体,坡面对应点的位移比是其几何尺寸比的平方倍。本文不仅是对既有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补充,而且为以后研究复杂条件下边坡体的力学特征奠定了基础,对于理论和实践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The angular spectrum method(ASM) is a popular numerical approach for scalar diffraction calculations. However,traditional ASM has an inherent problem in that nonuniform sampling is precluded. In an attempt to address this limitation,an improved trigonometric interpolation ASM(TIASM) is proposed, in which the 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 is replaced by a trigonometric interpo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IASM is more suitable to situations in which the source field has a simple and strong frequency contrast,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the original phase distribution is a plane wave or a Fresnel zone plate phase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5.
从叶绿素及血红素的结构出发,综述金属卟啉仿生催化的特点;重点介绍仿生催化的概念,仿生催化氧化过程与技术以及仿生催化氧化在工业上的应用;总结仿生催化以及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6.
光催化技术在环境净化及新能源开发方面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特别在有机污染物降解去除和分解水制氢展示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二氧化钛(TiO2)具有出色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低成本和无毒性等性质,是最有前景的光催化剂之一,但离广泛实用还有一定距离.TiO2光催化活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尺寸,结晶度和形状等结构特征,因此,TiO2的纳米结构优化设计,为开发高活性TiO2光催化材料,推动其商业和工业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最近大量研究表明,一维(1D)纳米结构,如纳米管,纳米线和纳米纤维等,具有卓越的光生电荷分离和传输能力,可提高光催化活性.鉴于此,1D TiO2纳米光催化剂的设计和可控制备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关注.一般而言,1D TiO2制备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法,溶剂热法和静电纺丝法.其中,水热法由于简单高效,是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制备方法.通常,水热法制备1D TiO2包括两个主要步骤.首先,在浓NaOH水溶液中的水热处理,将不规则的TiO2颗粒转化为均匀的1D纳米钛酸盐中间体.随后,通过氢离子交换和热转化,将所获得的钛酸盐转化为1D TiO2.钛酸盐中间体的形成和转化过程,对调控所得1D TiO2产物的结构特征,包括相、尺寸、形状和组成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水热法的反应条件非常苛刻,经常导致1D纳米结构的破坏及纳米颗粒的无序排列,降低了获得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因此,发展温和的钛酸盐转化方法,将为制备高活性光催化材料提供新思路.本文通过新颖的蒸汽热方法,成功将钛酸盐纳米带转化为由纳米晶定向组装而成的介孔TiO2纳米纤维.结合XRD,BET,TEM,XPS,UV-Vis和PL等分析手段详细表征了催化剂的组成与结构,基于有机污染物(以罗丹明B为例)降解以及光催化分解水制氢考察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在150°C蒸汽热处理得到的1D TiO2纳米纤维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氧化活性与还原活性,均优于商业TiO2(P25).1D TiO2纳米纤维具有介孔结构,其纳米晶排列有序,从而对增强光催化性能至关重要.各向异性锐钛矿纳米晶的有序排列,促进了光生电子与空穴沿纳米纤维结构定向传递,降低电子-空穴复合几率.介孔结构和高表面积有利于光催化反应过程中的质量交换.鉴于1D TiO2纳米纤维同时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氧化活性与还原活性,我们发展了光催化水处理-产氢集成新技术,通过光催化“有氧氧化-缺氧还原”串联工艺来实现.有机染料在有氧氧化过程中部分氧化,并在后续的缺氧还原阶段充当高效牺牲试剂以促进光催化分解水制氢.该研究为制备高活性有序介孔TiO2纳米纤维及其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根据目标上实际最大光强与理想合成效果下最大光强的比值定义了合成效果因子,用以评价相干合成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影响相干合成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对合成效果因子的传输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阵列紧密程度对合成效果影响不大,在较小的空间占空比下有可能得到较好的合成效果.影响合成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随机相位差,当随机相位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光束合成其实已经由相干合成过渡到了非相干合成,得不到预期的相干合成效果;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大,空间占空比对合成效果因子的影响将进一步减小,影响合成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随机相位差.  相似文献   
8.
美国微积分教学改革的许多方面值得借鉴.从对比的角度反思微积分教改的不足和差距,以便更好地把握今后的教改工作,明确在点点滴滴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实实在在地做些什么、怎么做.  相似文献   
9.
针对实际应用中存在黏滞阻力的最速降线的问题, 首先推导出适于此类问题的解除约束的 广义变分原理, 它适用于具有摩擦阻尼和多自由度系统优化的问题. 得到描述有黏滞阻力情 况下最速降线相关函数的微分方程, 它在黏滞阻力为零时即退化为滚轮线. 利用MATLAB数值 计算给出了最速降线受黏滞阻力的影响: 在黏滞阻力系数较小时最速降线趋于变凹, 当阻力 系数增大到一定值之后最速降线趋于平缓, 当阻力系数很大时最速降线趋于直线.  相似文献   
10.
在许多物质或能量传递交换的过程中都有效率的概念,如热功转换过程、流动过程、输电过程等,但是在传热过程中却没有.基于效率可以讨论传热过程的性能,并可作为传热过程优化的目标.本文基于新的物理量=定义传热过程的效率,讨论影响传热过程效率的各种因素,特别是把"不可逆"因素与"不可用"因素分开.不可逆因素来自于某种能量形式的耗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