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60篇
化学   108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9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方法用于测定霞石中的钾、钠,主要通过在溶样时加入氢氟酸除去二氧化硅,调整溶液中钾、钠的含量,消除互相之间的干扰,加入氯化铯消除电离因素的干扰,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使测定结果更接近化学分析值。回收率为99.2%-101.6%。  相似文献   
2.
采用双表面活性剂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的混合物)分解法制备了不同原子比(nLa+nCo)/(nLa+nCo+nZr)和不同温度焙烧的系列介孔混合氧化物催化剂La-Co-Zr-O。运用XRD、N2吸附/脱附、XPS和H2-TP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CO和C3H8氧化为模型反应,考察了组分配比和焙烧温度等参数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比表面积和孔径测试结果表明,样品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108~266 m2·g-1)和分布集中的孔径(3.4~3.9 nm),Zr含量较高的样品比表面积较大。XRD结果表明,样品中的活性组分钴物种主要以Co3O4形式存在;XPS和H2-TPR结果表明,样品中可还原的晶格氧的数量、活动度以及表面钴原子浓度均与催化剂对CO和C3H8的氧化性能密切相关。原子比为0.5的样品中,较多的晶格氧易于在相对低温下还原;而原子比为0.7的样品表面钴原子浓度较高,这使得两样品均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经650 ℃焙烧的样品仍保持较高的比表面积(108 m2·g-1)和分布集中的介孔孔径(最可几孔径约3.8 nm),且催化活性下降幅度也很小,表明该系列介孔催化剂具有优良的抗烧结能力和介孔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 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以及分子力学(MM2)模拟系统地研究了手性分子N-[4-(1-芘基)]丁酰-D/L-苯丙氨酸(PDP和PLP, 总称PPs)与β-环糊精(β-CD)、 2-位硒桥联双β-CD(2-SeCD)和2-位碲桥联双β-CD(2-TeCD)的包结能力大小及这3个环糊精对PPs手性识别能力的差异和识别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PPs不能与单疏水空腔的β-CD形成很好的包结复合物, 与具有较长桥联链的2-TeCD结合能力最强. 2-TeCD与PDP和PLP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33×104和6.07×103 L/mol, 对PPs的手性识别比达到KD/KL=3.84, 高于2-SeCD(KD/KL=2.61). 用MM2模拟得出了PPs与这两个双环糊精形成复合物的三维结构: PPs的绝大部分位于双环糊精两个空腔之间, 但是在这两个复合物中, 苯环与芘环所成的二面角不同. 此外, PPs与这两个双环糊精作用时均存在明显的氢键相互作用, 且2-TeCD强于2-SeCD.  相似文献   
4.
用直径7 μm的碳纤维组合成超微圆盘电极,以聚苯胺修饰电级.以阶梯扫描法、循环伏安法、双阶跃计时电量法和交流阻抗法等,研究了Cd2+在该电极上的表面络合吸附特性和电极过程.在循环伏安图上出现两个还原峰,实验和理论都证明,由于电极表面的聚苯胺对Cd2+的特性吸附,形成电活性的表面吸附态络合物.因此,这种表面络合物首先被还原,形成峰电位-0.90 V处的表面络合吸附波,还原峰电位比Cd2+直接还原电位(-0.98 V)正移,循环反扫时,氧化波无峰形.根据实验数据推测了电极过程的反应机理,证实该还原波具有扩散和表面反应同时控制的表面络合吸附波的特性.理论计算与实验基本一致,并求得了表面吸附态配合物的形成常数、吸附量和表面络合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实验还证实,在峰电位-1.06 V 处的还原波,是Cd2+的表面吸附还原态诱导而产生的催化氢波.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锑-镨与乙二胺四乙酸形成的新颖三维配合物[Sb2-μ4-(EDTA)2Pr(H2O)5]NO3·4H2O,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等进行了组成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nn2;晶胞参数:a=1.07031(2)nm,b=2.30805(4)nm,c=0.72343(2)nm,V=1.78711(7)nm3,Z=2,Dc=2.202g/cm3,F(000)=1164,μ=2.955mm-1,GOF=1.000,最终偏离因子R1=0.0203,wR2=0.0545[I>2σ(Ⅰ)].在标题化合物中,每个镨(Ⅲ)离子的配位数为9,与五个水分子中的五个氧原子和四个羧基氧原子配位,形成三帽三角棱柱空间配位多面体.锑(Ⅲ)与EDTA离子中的四个氧原子和两个氮原子配位,在赤道平面上有一孤对电子.同时讨论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XRD、SEM、EDS研究了Ti0.4Zr0.1V1.1Mn0.5Cr0.1Nix(x=0,0.2,0.4,0.6,0.8)合金的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该合金系由BCC结构的V基固溶体主相和六方结构的C14 Laves第二相组成,Ni能够促进第二相的生成,Ni含量的增加导致了各相中的化学组成和晶格参数的变化,并通过电化学方法研究了Ni含量对0.4Zr0.1V1.1Mn0.5Cr0.1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自放电性能、高倍率放电性能、循环稳定性能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The alignment of nematic liquid crystals by rubbed polyimide surfaces has been well-studied and developed. A novel polyimide film which induced a homeotropic alignment of the nematic liquid crystal without rubbing or with weak rubbing strength was presented. However, there was a transition from homeotropic to planar alignment of the nematic liquid crystal after strong rubbing. In order to study the transition, the polyimide surface was investigat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surface free energy measurement and angle-resolved analysi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before and after rubbing with a velvet fabric. It was found that both the change of surface polarity and surface morphology were not the reasons for the transition. The droop of the side chain on the polyimide surface after the rubbing treatment was detected by angle-resolved analysi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Owing to the special structure of the novel polyimide, th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was successfully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analyse the conformational change of the side chain of a polymer. In conclusion, the transition of nematic liquid crystal alignment from homeotropic to planar after rubbing was influenced by the side chain conformation of the polyimide.  相似文献   
8.
以奥苏贝尔学习理论为基础,比较人教版与鲁科版化学教材“化学键”内容,对教材的引言、正文编排顺序、正文内容组织、正文栏目、插图、习题等进行分析,并从奥苏贝尔学习理论角度阐述教材编写及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对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有关非平稳复杂系统及其在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是一个较少被人理解并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前瞻性研究课题.在大气运动中,气候正是一个典型的非平稳系统,但是现有的气候预测理论,包括统计预测理论和非线性预测理论,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平稳性假定的基础之上,这有悖于气候过程的基本性质,它有可能是导致气候预测水平低下的重要的理论原因.因此以分析如何降低时间序列非平稳程度作为切入点来研究短期气候预测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利用基于“升维”思想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对时变控制参数条件下Lorenz系统产生的非平稳时间序列以及来自实际  相似文献   
10.
The phase transfer mechanism of 18-molybdophosphate anion at the water/nitrobenzene interface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chronopotentiometry with cyclic linear current-scanning (CLC) and cyclic voltammetry (CV). The transfer species is 18-molybdophosphtae anion with a charge number of 4, H2[P2Mo18O62]4-. The transfer process is controlled by diffusion at a slow polarization rate and considerably influenced by pH of the aqueous phase. The stable forms and pH range of the heteropoly anion in the aqueous solution can be directly confirmed through voltammetric behavior.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fer potential and solution pH is identical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linear 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ansfer peak current is suggested to be us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heteropoly acids (sa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