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24篇
  免费   3150篇
  国内免费   3031篇
化学   6584篇
晶体学   270篇
力学   1734篇
综合类   222篇
数学   963篇
物理学   6332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276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285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268篇
  2016年   336篇
  2015年   349篇
  2014年   683篇
  2013年   555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643篇
  2010年   617篇
  2009年   679篇
  2008年   787篇
  2007年   732篇
  2006年   780篇
  2005年   759篇
  2004年   721篇
  2003年   632篇
  2002年   516篇
  2001年   527篇
  2000年   457篇
  1999年   441篇
  1998年   362篇
  1997年   369篇
  1996年   353篇
  1995年   358篇
  1994年   349篇
  1993年   316篇
  1992年   331篇
  1991年   326篇
  1990年   267篇
  1989年   229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吴玥  刘兴泉  张峥  赵红远 《物理化学学报》2015,30(12):2283-2290
以氢氧化锂、乙酸锰、硝酸镁和钛酸丁酯为原料, 以柠檬酸为螯合剂,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二价镁离子与四价钛离子等摩尔共掺杂的尖晶石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1.9Mg0.05Ti0.05O4. 采用热重分析(TGA), X射线衍射(XRD),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包括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测试)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780℃下煅烧12 h 得到了颗粒均匀细小的尖晶石型结构的LiMn1.9Mg0.05Ti0.05O4材料, 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在室温下以0.5C倍率充放电, 在4.35-3.30 V电位范围内放电比容量达到126.8 mAh·g-1, 循环50 次后放电比容量仍为118.5mAh·g-1, 容量保持率为93.5%. 在55℃高温下循环3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为111.9 mAh·g-1, 容量保持率达到91.9%, 远远高于未掺杂的LiMn2O4的容量保存率. 二价镁离子与四价钛离子等摩尔共掺杂LiMn2O4, 改善了尖晶石锰酸锂的电子导电和离子导电性能, 使其倍率性能和高温性能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82.
采用机械剥离石墨烯修饰电极快速检测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A的迁移量。X射线电子衍射表征显示机械剥离石墨烯表面不存在含氧官能团,与化学还原石墨烯相比,机械剥离石墨烯对双酚A具有更好的电催化性能,降低了双酚A的氧化过电位,提高了电流响应。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双酚A的浓度在1.0×10-7~1.5×10-5mol·L-1范围内与氧化峰电流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3.0×10-8mol·L-1。采用该电极对食品模拟物中的双酚A进行检测,加标回收率在85.1%~104%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2.7%~5.9%之间。  相似文献   
83.
采用纳米Fe3O4粒子(nano-Fe3O4)和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制备了nano-Fe3O4-RGO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nano-Fe3O4-RGO/GCE),采用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方波伏安法(square wave voltammetry,SWV),计时电流法(chronoamperometry,CA),计时库仑法(chronocoulometry,CC)研究了吡罗昔康(Piroxicam,PC)在此复合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电化学动力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与GCE相比,nano-Fe3O4-RGO/GCE对PC的电化学氧化作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氧化峰电流显著增加;对各种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测得峰电流Ipa与PC浓度在2.0×10-6~2.0×10-4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5.3×10-7mol·L-1,加标回收率为100.0%~104.0%。该方法快速,灵敏,并将nano-Fe3O4-RGO/GCE用于市售吡罗昔康片剂的测定,结果符合定量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84.
本文根据广义特征理论,对横观各向同性体轴对称弹性波传播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一个简化特征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将成为应用特征线法求解各类各向异性应力波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85.
促进其线性频散特征另一种形式的Bousinesq方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永刚  李玉成 《力学学报》1997,29(2):142-150
Bousinesq方程能够用于模拟表面重力波传播过程中的折射、绕射、反射以及浅化,非线性作用等现象.用不同垂直积分方法所得到的二维Boussinesq方程形式具有不同的线性频散特征.采用两个不同的水深层的水平速度变量组合,推导出一个新形式的Bousinesq方程.通过对其参数的设置可得到精确的线性频散解Pade近似4阶精度.其适用范围已由原来的浅水,向深水拓进.相速误差小于2%,其拓展适用范围可达到08个波长水深.应用所得到的新型Bousinesq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经典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其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物模实验值吻合较好.这说明本文新形式的Boussinesq方程对变水深非线性效应所产生的能量频散有着较为精确的描述  相似文献   
86.
双驱动激波管稀疏波破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志勇  韩肇元 《力学季刊》2000,21(4):427-431
本文介绍了在双驱动激波管中运用稀疏波破膜的技术。在以压缩空气和氮气作实验气体的情形下,实验研究了中间段长度、稀疏波强度及中间段B膜的破膜压力(压差)对第二激波追韩第一激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间段的长短,显著地制约着前后两道激波的间隔;稀疏波强度及中间段B膜的破膜压力对稀疏波破膜时间及第二激小对反射稀疏波的追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7.
胡超  韩刚  黄文虎 《力学学报》2004,36(5):549-556
基于考虑磁弹相互作用的Mindlin板弯曲波动方程,采用波函数展开法,分析研究 了含孔软铁磁材料Mindlin板中弹性波散射与动应力集中问题,给出了问题的分析 解和数值算例. 通过分析发现:磁感应强度对动弯矩集中系数和动剪力集中系数有 增加的作用,特别是在低频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88.
轴向瞬间阶梯载荷下圆柱壳动力屈曲的双特征参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轴向瞬间阶梯载荷下圆柱壳的弹性非轴对称动力屈曲问题,将临界应力和屈曲惯性项指数参数作为双特征参数求解。由能量转换和守恒准则,导出压缩波阵面上的屈曲变形附加约束条件。失稳控制方程、边界条件和波阵面上的连续条件,连同此附加约束条件构成求解两个特征参数和动力失稳模态的完备定解条件。由伽辽金法得出求解双特征参数问题的数值方法。  相似文献   
89.
童中华  蒋持平 《力学学报》2003,35(5):610-614
研究压电材料双周期裂纹反平面剪切与平面电场作用的问题.运用复变函数方法,获得了该问题严格的闭合解,并由此给出了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和电位移强度因子的精确公式.数值算例显示了裂纹分布特征对材料断裂行为的重要影响.叠间小裂纹能够对主裂纹的应力和电位移场起着屏蔽作用,相反行间小裂纹却起着放大作用,至于钻石形分布裂纹的影响规律则更为复杂.对于某些特殊情形给予了解答并导出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90.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collinear cracks in a piezoelectric material plate under anti-plane shear waves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non-local theory for impermeable crack surface conditions. By using the Fourier transform, the problem can be solved with the help of two pairs of triple integral equations. These equations are solved using the Schmidt method. This method is more reasonable and more appropriate. Unlike the classical elasticity solution, it is found that no stress and electric displacement singularity is present at the crack tip. The non-local dynamic elastic solutions yield a finite hoop stress at the crack tip, thus allowing for a fracture criterion based on the maximum dynamic stress hypothesis. 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10172030, 502320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