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9篇
化学   78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11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9篇
物理学   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采用螺旋固定夹具构建一种新型插拔式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巯基化自组装技术固定抗人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单克隆抗体,并组装成2×5型压电肿瘤标志物微阵列免疫传感器.研究了压电肿瘤标志物微阵列免疫传感器的响应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该微阵列传感器在AFP、CEA和PSA浓度分别为20~640 μg/L、1.56~50 μg/L和1.25~50 μg/L,压电石英晶体振荡频率偏移值对肿瘤标志物浓度呈现良好的响应特性.微阵列传感器用于68例临床血清标本的测定,结果与免疫化学发光法一致;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0和0.91.  相似文献   
72.
采用镧对固体超强酸SO42-/TiO2/铝交联膨润土(S042-/TiO2/Al-PILC)进行改性,制备了La—SO42-/TiO2/Al-PILC稀土超强酸,并采用XRD、低温N2吸附法及吡啶吸附红外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表面性能及酸性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镧引人SO42-/TiO2/Al-PILC超强酸,对TiO2锐钛矿晶相的形成没有影响,但对锐钛矿晶相向金红石相的转变有抑制作用,镧的引人使催化剂的酸强度及酸中心的数量有所增加,镧能有效地减少催化剂表面SO42-的流失量,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73.
本文用乙酸乙酯与不同比例乙醇配成混合溶剂, 考察在不同极性的介质中, Rh_6G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其与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分子形态的影响, 以及聚合物对Rh_6G荧光强度的影响, 发现Rh_6G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没有特殊相互作用, 而与共聚物的相互作用受溶剂的极性影响很大, 随着极性增加, 从氢键作用过渡到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74.
表面辅助的金属有机纳米结构因其结构稳定性和潜在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在金属有机纳米结构中,金属原子来源于外部沉积的金属或金属表面原子。外部沉积的金属原子种类多样,取决于目标纳米结构。然而,金属表面原子受限于表面科学常用的金、银和铜单晶金属表面。金属有机纳米结构大多包括Au配位或是Cu配位结构,而只有少量的用表面Ag原子构成。分子金属相互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预期纳米结构的精确控制形成。至于构建基元,有机分子通过M―C、M―N和M―O键与表面金属原子配位。末端炔反应或者乌尔曼耦合能够实现C―M―C节点的形成。Cu和Au原子能够与含有末端氰基或吡啶基官能团的分子配位形成N―M―N键。另外,表面Ag增原子能够通过Ag―N配位键与酞菁分子配位。然而,M―O配位键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我们计划使用末端羟基分子与Ag增原子配位形成金属有机配位纳米结构去研究O―Ag节点。我们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利用4, 4’-二羟基-1, 1’: 3’, 1’’-三联苯分子(4, 4’-dihydroxy-1, 1’: 3’, 1’’-terphenyl,H3PH)和Ag增原子成功构筑了一系列二维有序纳米结构。在室温下,蒸镀的H3PH分子自组装形成由环氢键连接的密堆积结构。当退火温度提升到330 K,一种新的纳米结构出现了,该结构由O―Ag配位键和氢键共同作用形成。进一步地提升退火温度至420 K,蜂巢结构和共存的二重配位链出现,这两种结构中仅由O―Ag―O键构成。为分析金属分子反应路径和O―Ag―O键的能量势垒,我们对该体系进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计算结果显示,O―Ag键形成的能量势垒是1.41 eV,小于O―Ag―O节点1.85 eV的能量势垒。这也解释了分等级金属-有机纳米结构形成的原因。我们的实验结果提供了一种利用有机小分子和金属增原子来设计和构筑分等级二维纳米结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5.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有机化学教学中面临的难题,本文以"羧酸"教学为例,探讨了混合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采用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同时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用问题式学习任务单的方式和组长负责制的分组学习模式。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6.
采用红外光谱法、X射线荧光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等多种鉴别技术手段及亲水亲油性实验和沉降体积测定等理化检验方法,对进出口贸易中常见的碳酸钙粉体样品进行属性鉴定研究.讨论了样品不同的检测结果在《进出口税则》商品归类中的应用,并结合进出口报关查验和归类化验实际案例,阐述了该类商品的海关实验室化验方法和税则归类过程,可为进出口工业碳酸钙粉体的属性鉴定,以及确定该类商品在《进出口税则》中的商品编码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7.
腈纶废水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毒有机废水。本文采用Fe2+/UV催化臭氧-曝气生物滤池降解腈纶废水,探讨了臭氧浓度和紫外光辐射强度等影响因素对腈纶废水的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并考察了紫外催化臭氧氧化单元和曝气生物滤池单元对COD去除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对COD的去除率影响较大,臭氧浓度下降25%时,臭氧催化氧化和曝气生物滤池单元处理的COD去除率分别下降了12.53%和15.98%。紫外光强度对臭氧催化氧化单元的COD去除率影响较小,但对曝气生物滤池单元影响较大。臭氧催化氧化单元和曝气生物滤池单元COD去除率之比为1∶2,其协同作用使总出水COD值稳定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78.
借助水/油两相界面自组装形成致密排列且有序稳定的Au@SiO2单层膜,通过膜层层转移到固相基底的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纳米粒子层数的SERS基底,成功在同一硅片上制备了六层Au@SiO2纳米粒子膜,研究了不同膜层数与SERS信号的关系,结合SERS成像技术可测定纳米粒子膜在基底上的层数。通过改变探针分子在多层纳米粒子膜上的位置,研究了纳米粒子膜间的耦合增强效应。研究表明,同一层膜表面探针分子的SERS信号分布均匀,随膜层数的增加,SERS信号明显增强,当膜层达到第五层时探针分子的SERS信号最强,之后几乎保持不变,说明SERS信号主要来源于表层的五层纳米粒子膜,位于五层以下纳米粒子对SERS效应并没有贡献。固定探针分子仅吸附于底层纳米粒子表面,当再覆盖一层裸露纳米粒子膜后,SERS信号达到最大,其主要源于热点的增强作用占主导地位,而覆盖至第三层时,SERS信号反而出现微小减弱,这是由于多层的Au@SiO2纳米粒子膜影响了激发光以及信号的传播,但粒子间产生的耦合效应仍对底层的探针分子起增强作用,当覆盖至五层Au@SiO2膜后,探针分子SERS信号完全消失,由此说明纳米粒子单层膜控制在三层以内可有效检测底层及以上所有纳米粒子上吸附分子的SERS信号,该结果为制备理想SERS基底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9.
以2-氯苯甲酸和1-氨基萘为原料制备了7-氯苯并吖啶(3);3分别与吗啉,N-甲基哌嗪,金刚烷胺,2,4-二甲基-6-巯基咪唑,N,N-二甲基乙二胺和5-氨基-3-巯基-1,2,4-三氮唑反应,合成了6个新型的氮蒽酮类似物,其结构经1H NMR和IR表征。  相似文献   
80.
A pilot experiment for mass measurement at CSRe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A pilot experiment of mass measurement was performed at CSRe with the method of isochronous mass spectrometry. The secondary fragments produced via RIBLL2 with the primary beam of 400 MeV/u ^36Ar delivered by CSRm were injected into CSRe. The revolution periods of the stored ions,which depend on the mass-to-charge ratios of the stored ions,were measured with a time-of-flight detector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ss resolution around 8×10^-6 for △m/m is achie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