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337篇
  国内免费   295篇
化学   618篇
晶体学   23篇
力学   85篇
综合类   37篇
数学   148篇
物理学   66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从单个固体和液滴颗粒的声吸收和散射特性计算入手,基于概率统计的蒙特卡罗方法(MCM),将声波以离散化的声子加以处理,通过追踪其运动历程并进行事件统计,建立一种气体介质中球形混合颗粒的声衰减预测模型.对空气中铝粉颗粒和亚微米级水滴的声衰减分别计算和验证后,将模型推广至含有混合颗粒的三相体系,对铝粉和液滴构成的单、多分散混合颗粒体系进行数值研究.结果表明:两类颗粒的声吸收特性差异明显,其散射声压均随颗粒无因次尺寸kR的增加呈现从后向散射占主要地位逐渐过渡到前向增强的趋势.气液固混合颗粒三相体系中,颗粒类型对于声衰减影响明显、且随浓度的增加不同颗粒的衰减贡献不再遵循随混合比的线性递变关系;对于多分散体系而言,声衰减谱受平均粒径影响较大,对于粒径分布宽度参数则不敏感.模型可进一步结合数学反演形成混合颗粒体系测量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2.
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的信噪比高、检测限小、无损伤等特点,对采集自南极、青岛和安徽地区多种植物的茎、叶和花被样品进行了元素分析,在检测出的20多种元素中,有Ca,Mn,Fe,Cu,Zn,Br,Rb和Sr等。结果显示,南极苔藓中重元素的低含量与其环境污染低相一致,苔藓中K,Ca和Fe的峰强依次有数量级的提高。青岛红藻门的鸭毛藻对Br有很强的吸收倾向。将1985年和1999年获取的样品进行对比,说明这些植物的金属元素峰强有明显增加.淮河沉水植物金鱼藻对K,Ca,Mn和Fe都有较强的富集能力,所富集的元素含量和种类随水环境污染元素浓度的变化而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73.
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素材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物理多媒体素材库提供了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微教学单元、例题、图片和动画演示程度等素材,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由组合系统提供的素材,快速制作充满个性的高质量教案,使教师的创造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该材料材库还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教师不断地将新的素材添加到库中。  相似文献   
74.
聚吡咯甲烯/聚乙烯醇薄膜对高斯光束的衍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一种新型有机聚合物(聚吡咯甲烯)与聚乙烯醇的非线性光学复合薄膜,在该样品的激光纵向扫描实验中发现,随着样品相对于高斯光束束腰位置的不同,产生了两种不同结构的同心衍射环,理论分析表明,该现象可以用光克尔效应和热光非线性效应共同作用下的附加相位孔对入射光束的衍射行为解释,从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积分公式出发,建立了非线性光学介质对高斯光束的衍射模型,通过数值积分,得到了与实验现象符合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75.
根据装备质量管理的特点对装备质量管理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依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建立了装备质量管理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的装备质量管理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值的确定方法.并给出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76.
近年来,减少碳排放已成为缔约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并使用科学的方法对我国未来碳排放进行分析与预测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拟将GM(1,N)和GM(0,N)模型用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预测,建立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多因素灰色预测模型,并对GM(1,N)和GM(0,N)模型预测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精度进行了检验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预测中,GM(0,N)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7.
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发现,不少高中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会反复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或解题误区,导致学习进步迟缓.作为学习的主体,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没什么大问题,主要原因出在思维指向性模糊,对数学的观察、分析、猜想、推理、概括、判断、验证、探究等只停留在表面,思维活动深入不下去,以致数学解题思想无法形成,解决方法无处落实.根据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不同原因,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注重正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突破他们的思维障碍.  相似文献   
78.
这篇文章分别在278~288nm、335~361nm、300~310nm激光波长范围内分别报道过渡金属中的铁原子、铬原子和钒原子的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REMPI)的实验结果.实验中采用激光烧蚀和分子束相结合的技术制备金属原子.光离子产物由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根据共振电离离子信号对探测激光功率的依赖关系,得到原子激发态的光电离截面值.  相似文献   
79.
刘晓云  王劲松  李栋梁  岳平  李耀辉  姚玉璧 《物理学报》2013,62(21):219202-219202
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气候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地表干 湿状况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十分明显. 但以往主要是针对夏季进行分析, 而对黄土高原秋季干湿变化规律及大气环流机理的认识非常有限. 本文基于中国589站最近50 a (1961–2010年)月降水和气温月平均资料、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提供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资料, 运用带通/低通滤波、小波分析、EOF/REOF和回归分析等方法, 在对中国秋季干湿时空演化分类的基础上, 通过研究秋季黄土高原中部干湿演变周期、大气环流特征及与海温的多尺度相关关系, 以揭示影响黄土高原中部秋季干湿变化的物理机理, 并确定影响该区域干湿状况的前兆信号. 小波功率谱分析表明, 黄土高原中部秋季干湿指数存在准4 a和准8 a的周期, 1970–1990年准8 a尺度周期振荡尤为明显. 年际(周期≤ 8 a) 尺度上偏湿年的大气环流特征是, 欧亚大陆中高纬呈“双阻型”, 200 hPa西风急流显著北移, 日本海-鄂霍茨克海受反气旋控制, 其底部的偏东水汽输送带将水汽输入研究区. 年代际(周期 > 8 a)尺度上偏湿年的大气环流特征是, 东亚大陆为一致的低值系统; 200 hPa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减弱北移, 研究区主要水汽来源由经孟加拉湾在中南半岛转向的南风水汽输送及中纬度的西风水汽输送组成. 整个序列上, Nino3区SST指数(Nino3I)超前5个月与秋季干湿指数已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而孟加拉湾–中国南海SST指数(BayI)则超前3个月与干湿指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年际尺度上, 秋季Nino3I, BayI均与秋季干湿指数存在显著相关(准4 a, 4–6 a), 而年代际尺度上, 只有BayI与秋季干湿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准10 a). 黄土高原中部秋季干湿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的确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认识及与海温的多尺度相关关系的建立, 不仅揭示了影响该区域干湿变化的物理机理, 也为干旱气候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前兆信号. 关键词: 黄土高原中部 干湿特征 海表温度 小波分析  相似文献   
80.
AlxGa1-xN/GaN heterostructures are grown on c-sapphire with the Al composition x from 0.2 to 0.4 and thicknesses from 20nm to 30nm. The lattice parameters a and c are determined from 2θ/ω scan. The AIGaN layers are found to be under tensile strain by using x-ray diffraction. Vegard's law induces a large deviation in Al composition determination by only considering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one lattice parameter (α or c) and Al composition. Th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Al composition is only possible with consideration of both the lattice parameters α and c, by assuming the tetragonal distortion in the AlGaN layer. Additionally,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x-ray diffraction are verified by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