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746篇
化学   614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10篇
物理学   7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薄膜旋转圆盘电极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气体物质在纳米电催化剂上的反应活性的方法,但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经常忽视了气体反应物在催化剂层中到活性位点的传质可能对估算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本文以氧电极反应为例,使用薄膜旋转圆盘电极研究了不同担载量Pt/C电极的氧还原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根据Koutecky-Levich方程求算相同电位下的"表观动力学电流密度"(对Pt活性面积归一化的mA/cm2Pt)或比质量电流(mA/μg Pt)随Pt担载量的减小而增大,说明在估算动力学电流时不能忽略O2在催化剂层中的扩散传质,而气体在催化剂层中的传质与催化剂层的结构、厚度、纳米催化剂的分散度等密切相关.建议在使用薄膜旋转圆盘电极方法来研究纳米催化剂气体电极反应活性时,首先系统考察担载量、分散度与催化剂层厚的影响,然后根据不同担载量催化剂归一化后的动力学电流密度(或比质量电流)-电势曲线是否重合来验证得到的是否是真实的动力学电流,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72.
方钧  石富城  包蕙质  千坤  姜志全  黄伟新 《催化学报》2013,34(11):2075-2083
利用X射线衍射、N2吸附等温线、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吸收谱、H2-程序升温还原、甲基橙选择化学吸附和等电点测定等方法研究了共沉淀方法制备的一系列CexTi1-xO2复合氧化物的结构. 成功发展了甲基橙选择化学吸附和等电点方法研究CexTi1-xO2复合氧化物的最外层表面结构, 并定义了“等价CeO2表面覆盖度”来描述CexTi1-xO2复合氧化物的最外层表面结构. CexTi1-xO2复合氧化物 (x ≥ 0.7)形成立方萤石相固溶体, Ce0.3Ti0.7O2表现出纯的单斜相, 而其它复合氧化物表现出混合相. CexTi1-xO2复合氧化物最外层表面结构的演变行为不同于其体相结构.Ce0.7Ti0.3O2立方萤石相固溶体最外层表面已经部分形成了单斜相Ce0.3Ti0.7O2, 随Ce含量的降低, 单斜相Ce0.3Ti0.7O2从最外层表面向体相生长. CexTi1-xO2复合氧化物立方萤石相固溶体和单斜相Ce0.3Ti0.7O2分别在相对较低和较高的温度表现出好的还原性能. 上述结果提供了全面和深层次的CexTi1-xO2复合氧化物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73.
α,β-不饱和醇是一类重要的精细化学品,主要通过α,β-不饱和醛选择性加氢获得.由于α,β-不饱和醛分子中含有共轭的C=C键和C=O键,且后者键能更大,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均不利于C=O键的选择性加氢生成α,β-不饱和醇.因此,提高α,β-不饱和醛中C=O的加氢选择性是催化领域中一项挑战性的课题.巴豆醛属于典型的α,β-不饱和醛,研究其选择性加氢生成巴豆醇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Ir负载在具有还原性载体(如TiO2)上时,表现出很好的C=O加氢选择性,因此,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由于暴露不同晶面的TiO2具有不同的形貌和电子结构,因此研究Ir-TiO2相互作用的晶面依赖性及其对巴豆醛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分别暴露{101}、{100}和{001}晶面的锐钛矿TiO2纳米晶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Ir/TiO2催化剂,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经过不同的预处理过程(在不同温度下H2还原和O2再氧化)后对巴豆醛的气相选择性加氢的性能.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及氨程序升温脱附等技术研究发现,预处理条件显著改变了Ir-TiOx的相互作用,包括Ir金属的几何、电子性质及催化剂表面酸性.这种相互作用与TiO2的暴露晶面密切相关,从而改变了不同Ir/TiO2催化剂上不同加氢反应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经300℃预还原的Ir/TiO2-{101}催化剂催化性能最好,在80℃下初始反应速率为166.1 μmol g-Ir-1 s-1,巴豆醇的生成转化频率为0.022 s-1.与其他催化剂相比,Ir/TiO2-{101}催化剂表面Ir0浓度最高,表面酸度适中,因此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同时Ir-TiOx界面在反应中的协同作用,对H2和巴豆醛分子中C=O键的吸附和活化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当催化剂经过400℃的H2预还原后,由于产生了强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使得TiOx对Ir粒子进行了包裹从而导致Ir-TiOx界面缺失,因而催化剂催化巴豆醛加氢性能降低.本文为理解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对巴豆醛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设计高性能α,β-不饱和醛选择性加氢催化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利用第一性原理,设计并研究了一类基于单臂碳纳米管的分子封装的分子体系.计算表明,半环葫芦脲类化合物可有效封装碳纳米管,引入微弱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碳纳米管的电子态能级结构分布 仅带来微弱影响.半环葫芦脲分子与碳纳米管在管径方向的一维电子态波函数充分耦合,进而有效改变了一些前沿分子轨道的波函数在管径两头的分布以及相应的电子布居浓度.基于电子输运的模拟,发现半环葫芦脲分子在碳纳米管一维方向滑动时的某个电压下的电导变化可准确反映电子态波函数在相应分子导电通道上的一维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75.
采用溶胶凝胶法与等体积浸渍相结合制备了一系列以粘土为载体的K-Co-Mo催化剂. 采用XRD、N2等温吸脱附、H26+的还原,但对Mo4+和Co2+的还原没有明显的影响. 催化剂经还原后,在其表面生成了一种更低价态的Moδ+(1<δ<4)物种,被认为是合成醇的活性中心. 与非负载催化剂相比,粘土担载的K-Co-Mo具有更高的合成醇性能. 负载型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物种分散度,并且其介孔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合成醇反应中间体的滞留时间,从而促进了低碳醇的生成. 经773 K还原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其原因可为催化剂表面具有较高含量的Moδ+物种.  相似文献   
76.
利用和频光谱技术详细研究了磷酸钾缓冲溶液与带负电荷的生物仿生膜(d54-DMPG磷脂双层膜)相互作用的实时过程.通过监控CD2、CD3、磷脂分子头部的磷酸根以及羰基官能团的光谱信号随加入磷酸钾缓冲溶液的实时变化,获得了磷脂双层膜分子结构的动力学变化.结果表明K+能够结合到细胞膜上,并且很快地引起了CD2、CD3、磷脂头部磷酸根以及羰基官能团信号的变化.根据各官能团的和频信号响应,磷酸钾缓冲溶液很可能是通过在双层膜中形成环形气孔来与磷脂双层膜发生作用.该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磷酸钾缓冲溶液环境下的离子协助蛋白质的跨膜过程.  相似文献   
77.
采用DFT/TDDFF计算和极化率的态求和方法研究了四氧杂卟啉二价正离子(TOP2+)B态(S2态)激发的共振拉曼(RR)光谱, 计算模型同时处理了A项和B项对拉曼极化率的贡献.用PBE1PBE、B3LYP、Cam-B3LYP、B3LYP-D3四种交换-相关泛函计算得到的RR光谱总体上相似,其中PBE1PBE和B3LYP 给出的RR 强度与实验吻合得更好一些. 对于全对称振动(A1g),其拉曼谱带相对强度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一致;TDDFF计算表明: 相对于基态,TOP2+的B态沿υ2、υ6、υ7、υ8简正模式有较大的无量纲位移, 导致相应的RR带有较大的强度. 非全对称的B1g和B2g 模式通过B项机理增强,其强度比A1g模式小1~2个量级,与实验结果定性符合. 与实验相比,υ10模式(B1g)RR强度的理论值过小,而υ11模式(B1g)的理论值偏大;这可能是由于TOP2+的B-态(S2态)具有Jahn-Teller效应.  相似文献   
78.
NH3的同步辐射光电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同步辐射光在10.0-11.8eV能量范围内测量了NH3的光电离效率曲线,观察到在台阶状的离子振动谱上叠加了丰富的自电离结构。通过相应振动结构分析,得到NH3分子离子基电子态的振动波数ωe和非谐性常数(ωeχe),对于出现的自电离结构可归类于nsa1(n=5,6),npa1(n=5,6)和npe(n=6,7)Rydberg系列。  相似文献   
79.
采用傅里叶变换光谱技术(FTS)记录了CH^35Cl3和它的同位素分子CH^35Cl2^37Cl的V=3的高分辨光谱,由于0.02m^-1分经不足以分辨K结构,我们将所观察到的谱线近似归属为K=0的转动能级,归属了CH^35Cl3岔子4〈J〈73,CH^35Cl^37Cl分子6〈J〈53的转动级。最后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关于J的转动常数和振动带心。  相似文献   
80.
采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含不同阳离子的Y分子筛上Co(CO)3NO的吸附和分解及其和阳离子的作用.结果表明,Co(CO)3NO吸附后主要形成Co(CO)xNO(x=2,3),并出现热稳定性较高的Co(NO)2+2.产生Co(NO)2+2的机制和最终分解产物与分子筛阳离子的性质有关.NaY上Co(CO)xNO歧化产生少量Co(NO)2+2,分解产物主要为Co(0);CoY中Co2+的存在部分避免了Co(CO)xNO的歧化,分解得到的Co(0)含量较高;NiY,尤其CuY阳离子和吸附物种发生电子转移,形成NO+中间物种,氧化Co(0)产生Co(NO)2+2,分解产物为Co(0)和Co(Ⅱ)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