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4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3053篇
化学   5691篇
晶体学   72篇
力学   40篇
综合类   190篇
数学   11篇
物理学   36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384篇
  2013年   338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88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吡喃盐是一类具有独特化学反应活性和光物理性质的杂环化合物,在有机合成、生物传感和光电材料等许多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综述了α-非活性吡喃盐和α-活性吡喃盐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并介绍了一些典型吡喃盐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光敏剂、离子液体和荧光传感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52.
以氰基吡啶氨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为母体,合成了两个系列的含取代苯氧基的2-氰基-3-(2-取代吡啶-5-基)氨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即光系统II(PSII)电子传递抑制剂,以考察不同苯氧基在两个关键位点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生测结果表明:这两个系列化合物均显示出一定的除草活性,其中几种化合物在处理剂量为1.5 kg/ha时,对油菜等阔叶杂草的茎叶处理后的鲜重抑制率达90%以上.从构效关系上,可以初步推测不同苯氧取代基位于氨基吡啶基对位上对除草活性的贡献与其母体氨基吡啶基化合物大致相当,且选择性更好;而在酯基部分对除草活性的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53.
利用流式细胞法、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实时细胞功能分析(RTCA)法分别检测分选前后细胞的活性,综合比较了3种方法的检测原理、操作特点等。结果显示,流式细胞法测得的分选后细胞凋亡率为(3.85 ± 0.008)%,分选前细胞凋亡率为(14.09 ± 0.021)%,分选后细胞凋亡率低于分选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分选前后的活细胞比例显示,分选后活细胞比例高于分选前,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 < 0.001)。CCK-8法测得的分选后细胞活性高于分选前,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 < 0.001);RTCA法测得的分选后细胞连续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分选前,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 < 0.000 1)。结果显示,相较于CCK-8法和流式细胞法,RTCA法的细胞用量少、可回收,操作简便,无需标记,检测灵敏度高,可获得实时动态的细胞生长曲线,适合研究分选后细胞长效动态的活性变化,可为基础和临床分选后活细胞的功能研究提供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4.
石油磺酸盐中活性组分的识别对于磺化原料油的选择和磺酸盐产品界面活性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开展石油磺酸盐关键活性物质结构的确定与活性检测研究,可以提升高品质石油磺酸盐生产的可控性.采用液相色谱制备技术,结合质谱分析和界面张力测试评价,从长庆石油磺酸盐样品中成功分离制备出了具有优异界面活性的关键活性组分.试验结果表明,其活性组分占总石油磺酸盐含量的7.3%,可以将油水界面张力快速降至超低(<1.0×10^(-3) mN/m),且具有广泛的油相普适性,对于正己烷~正十六烷油相以及多种油田来源原油,均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此外,活性组分以单磺酸盐为主,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14(不含Na^(+)),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在380~450之间,主要组成是以多种同分异构体结构形式存在的十七烷基苯磺酸盐和十八烷基苯磺酸盐混合物.  相似文献   
55.
为寻找高效与低毒的吡唑肟活性物质,设计合成了9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吡唑肟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及元素分析等方法确证了其目标物的结构。初步生物活性测试数据显示,在500µg/mL浓度下,目标化合物6a~6i对粘虫均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其杀死率均为100%,与对照药啶虫丙醚的防效相当,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6.
王楠  周宇齐  姜子叶  吕田钰  林进  宋洲  朱丽华 《化学进展》2022,34(12):2667-2685
全/多卤代有机污染物大多具有生态毒性、生物蓄积性、环境持久性及长距离迁移性,不仅危害环境与生态安全,而且可经食物链传递威胁人类健康。由于卤原子是吸电子基团且取代数目多,这类物质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较低,难于被氧化降解,相反较易被还原法脱卤降解。随卤原子取代数减少,脱卤产物难被进一步还原,而其毒性甚至高于母体污染物。注意到低卤代有机物更容易发生氧化降解,一些研究构建了还原-氧化接力降解体系,即先利用还原法将全/多卤代有机污染物还原为低卤代产物,再利用氧化法降解这些中间产物,从而实现深度/完全脱卤和矿化。本文根据催化反应类型对还原-氧化联用法进行了归纳,分类介绍了基于传统化学催化、光催化、电化学、光电化学及机械化学等构建还原-氧化协同降解体系的原理及应用,以期为开发高效的处置技术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57.
应用零价铁(ZVI)去除水中(类)金属(含氧)离子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ZVI除污染过程中,同步提升ZVI除污的反应活性与电子效率对该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十年(2011-2021年)ZVI的提升技术,主要涉及硫化、外加弱磁场、投加Fe2+、投加氧化剂以及其他新型技术。从不同体系广谱研究以及单一体系具体研究的角度,系统分析了这些技术对ZVI去除含氧水体中(类)金属(含氧)离子的反应活性、去除容量、电子效率的提升表现及作用机制。最后,对ZVI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以期促进ZVI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本文有望为增强零价铁去除污染物的实际效能提供新的探索方向并完备相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8.
为了寻找抗肿瘤活性化合物,以前期研究的含一个氨基酸结构单元的膦酸酯衍生物为基础,设计合成了15个二肽类膦酸酯衍生物(Ⅲa-Ⅲo)。采用溴化噻唑蓝四氮唑(MTT)法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胃癌细胞(SGC-7901)和人食管癌细胞(EC-109)有潜在增殖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Ⅲf对A-549和EC-109的半数抑制浓度(IC 50)分别为(6.9±1.2)和(6.3±1.0)μmol/L,化合物Ⅲn对SGC-7901和EC-109的IC 50分别为(6.7±1.0)和(6.1±1.0)μmol/L,与对照药顺铂接近。  相似文献   
59.
合成了3种含姜黄素衍生物(L1~L3)和1,3,5-三氮杂-7-磷金刚烷(PTA)配体的芳基钌配合物[(η6-p-cymene)Ru(L)(PTA)]PF6(1~3,L=L1~L3),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元素分析等方法表征了这些配合物的结构,并用MTT法研究了它们在λ>400 nm的光照辅助下对Hep G2人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这3个配合物均为半三明治型结构;光辅助下,配合物抗癌活性明显提高,其中配合物3对HepG2细胞的IC50值从(60.3±1.1)μmol·L-1降低至(45.0±6.1)μmol·L-1。说明光照可以有效提高此类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60.
采用不同老化温度(80、100、120和150℃)合成了一系列KIT-6载体,并通过浸渍法制备了相应的CeO_2/KIT-6催化剂。结合X射线衍射、N_2物理吸附、NH_3程序升温脱附、CO_2程序升温脱附、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结果,详细考察了老化温度对KIT-6结构以及CeO_2/KIT-6催化剂直接催化CO_2和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老化温度下制备的KIT-6均保持其独特的三维孔道结构。随着老化温度升高,KIT-6比表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当老化温度为100℃时,KIT-6比表面积达到最大(683 m~2·g~(-1))。KIT-6较高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CeO_2分散度,进而提高暴露的活性位点数量,催化活性随催化剂表面中等碱/酸性吸附位数量和Ce~(3+)含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其中,CeO_2/100-KIT-6催化剂中CeO_2颗粒尺寸最小(5.9 nm),暴露的活性位数量最高,催化活性最佳。随后,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压力对CeO_2/100-KIT-6催化活性的影响。随着反应温度提高,催化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当反应温度为140℃时,催化活性最高;且催化活性随反应压力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在反应温度为140℃、压力为6.8 MPa条件下,催化剂经6次循环后,DMC收率由15 mmol·g_(CeO_2)~(-1)逐渐降低至2.8 mmol·g_(CeO_2)~(-1),原因归结为反应过程中CeO_2纳米颗粒发生团聚,使暴露出的活性位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