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4篇
化学   87篇
物理学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用电荷自洽方法,以嵌入原子簇Zn4O4为模型,使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二氧化碳在六方ZnO非极化的(101^-0)面的可能吸附态。计算表明,CO2垂直底物表面吸附,氧原子只能与Zn原子配位,并且吸附能为很弱的1.8kJ/mol;吸附质分子平行于底物表面时,得到了5种平衡吸附构型,其中采用C-Zn配位和η^2-O,O二齿配位时,吸附很弱,经BSSE校正后的吸附能在8.8~6.6kJ/mol。采用η^2-C,O方式分别与O和Zn配位时,吸附能为31.1kJ/mol;C原子与表面O配位时计算得到了唯一的一个化学吸附态,吸附能为139.6kJ/mol,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2.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RPBE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P基组下,研究了NO以N端和O端两种吸附取向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和不同覆盖度下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NO吸附在CuCl(111)表面Cu原子上的top位时为稳定的吸附;覆盖度为0.25 mL时吸附比较稳定;NO的N端吸附比O端吸附更有利,N端吸附时为化学吸附,O端吸附时为物理吸附.布居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吸附体系发生了从Cu原子向NO分子的电荷转移,且O端吸附时电荷转移更多.N端吸附和O端吸附时,N-O键的伸缩振动频率均红移,同时O端吸附时红移更多.  相似文献   
23.
1INTRODUCTION Methoxy(CH3O)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first intermediate in the decomposition of methanol on extensive list of clean transition metal surfaces,such as Ni(100)[1],Cu(100)[2,3],Cu(111)[4],Ag(111)[5],Au(110)[6],Pd(111)[7]and Ru(0001)[8].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metal is a determining factor in OH bond scission.In fact,group IB clean surfaces have shown very low activity towards this reaction,al-though there are reports on low amounts of methoxy formed on clean Cu(…  相似文献   
24.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 在DNP基组下, 研究了NO双分子在三重态和单重态两种电子组态下在Cu2O(111)完整表面的吸附情况. 考虑了Cu+(NO)(NO)、Cu+(NO)(ON)及Cu+(ON)(ON)这三种构型, 计算了它们的吸附能和Mulliken电荷, 分析并预测了吸附后可能产生的物种. 结果表明, 当两个NO分子都以O端吸附在Cu2O(111)表面时即Cu+(ON)(ON)构型, N—N键长很短, 只有124.4 pm, 吸附的两个NO分子形成了二聚体形式, 这种吸附构型有利于进一步离解产生N2或N2O并形成Cu-O表面物种.  相似文献   
25.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与串联质谱(MS/MS)联用对水产品中残留量的孔雀石绿(MG)及无色孔雀石绿(LMG)进行了快速检测。经均匀化处理的试样用乙腈在pH 4.5的乙酸盐缓冲介质中萃取使MG及LMG萃入有机相,所得萃取液用液-液分配,先后用酸性氧化铝及氯化钠和酸性氧化铝及无水硫酸钠进行分离及净化。上层清液经0.2μm滤膜过滤后供UHPLC-MS/MS分析,采用电喷雾离子化(ESI )及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用D5-MG及D6-LMG内标法进行定量。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使质谱分析中的基体效应得到合理降低。方法的测定下限(S/N=10),MG为0.19μg.kg-1,LMG为0.10μg.kg-1,在0.5~5.0μg.kg-1浓度范围内作标准加入法,方法的回收率在89.4%~110%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n=6)值在5.9%~9.8%。  相似文献   
26.
使用量子化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和平板周期模型方法,研究了苯在Cu(100)面上的吸附方式和相对稳定性. 计算结果表明,苯在Cu(100)表面的吸附属于较强的化学作用,稳定性穴位优于桥位,顶位吸附最不稳定. 在吸附过程中,C—C键有相对大的伸长,C—H键的键长变化较小,但是偏离苯环平面,并背离固体表面,顶位则是朝向表面. 吸附过程中,发生了电子从苯向铜原子的转移.  相似文献   
27.
采用溶剂热法, 通过有机单体合成了一种亚胺键连接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LZU1);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 通过后合成的方法将贵金属钯(Ⅱ)引入到COF材料中, 合成了复合材料Pd/COF-LZU1, 该材料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 利用Pd/COF-LZU1多孔复合材料将C-反应蛋白(CRP)抗体(anti-CRP)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 构建了一种非标记型CRP免疫传感器. 当抗体与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时, 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会阻碍电化学探针[Fe(CN)6]4-/3-的电子传递, 降低其响应电流, 从而实现CRP的快速检测. 采用交流阻抗和差示脉冲伏安法(DPV)考察了免疫传感器的电化学特性, 同时考察了测试底液的pH值、 抗原培育时间和抗体固定浓度等实验条件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 采用DPV法对CRP进行检测的线性范围为5~180 ng/mL, 检出限为1.66 ng/mL, 线性相关系数为0.992.  相似文献   
2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u-Pd和Au-Pt 纳米团簇催化解离N2O. 首先根据计算得到Au19Pd和Au19Pt 团簇的最优构型(杂原子均位于团簇的表面). 以Au19Pd催化解离N2O为例研究催化解离的反应机理. 对此主要考虑两个反应机理, 分别是Eley-Rideal (ER)和Langmuir-Hinshelwood (LH). 第一个机理中N2O解离的能垒是1.118 eV, 并且放热0.371 eV. N2分子脱附后, 表面剩余的氧原子沿着ER路径消除需要克服的能垒是1.920eV, 这比反应沿着LH路径的能垒高0.251 eV. 此外根据LH机理, 氧原子在表面的吸附能是-3.203 eV, 而氧原子在表面转移所需的能垒是0.113 eV, 这表明氧原子十分容易在团簇表面转移, 从而促进氧气分子的生成. 因此, LH为最优反应路径. 为了比较Au19Pd和Au19Pt 对N2O解离的活性, 根据最优的反应路径来研究Au19Pt 催化解离N2O, 得到作为铂族元素的铂和钯对N2O的解离有催化活性, 尤其是钯. 同时, 将团簇与文献中的Au-Pd合金相比较, 得到这两种团簇对N2O 解离有较高的活性, 尤其是Au19Pd团簇. 再者, O2的脱附不再是影响反应的主要原因, 这可以进一步提高团簇解离N2O的活性.  相似文献   
29.
氘代甲烷几何构型及物性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HF/6-31G**、密度泛函方法B3LYP/31G**、二级微扰MP2/6-31G**、四级微扰MP4/6-31G**方法对甲烷和氘代甲烷进行几何构型全优化,并将优化的结果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用上述4种方法对甲烷和氘代甲烷分子进行分子的振动基频计算.密度泛函、二级微扰、四级微扰优于HF/6-31G**,尤其是密度泛函、四级微扰方法.密度泛函方法所用的机时远小于微扰方法.不同方法计算所得的氘代甲烷振动频率值与实验值的最大误差为10.4%,最小误差为2.0%.  相似文献   
30.
通过对铀采用相对赝势基组, 其它原子使用6-31+G(d)基组,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以及B3LYP方法对UO2+2离子与F-、CO2-3和NO-3的各配位结构进行优化和频率计算. 计算考虑了气相和水溶剂化两种状态, 其中溶剂化模型采用连续导体介质理论模型(CPCM). 计算结果显示配体的配位数与O=U=O对称伸缩振动频率存在线性关系. 配体在气相和水溶液中存在的关系基本符合通式: νs=-Agasn+983和νs=-Aaqn+821(Agas 和Aaq为常数, 表示每增加一个配体振动频率的变化值; n为配体配位数). 其中F-对应Agas=53 cm-1, Aaq=11 cm-1; CO2-3对应Agas=85 cm-1, Aaq=19 cm-1; NO-3对应Agas=48 cm-1, Aaq=-10 cm-1. 并且Aaq值与实验值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