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化学   177篇
物理学   2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乙醛酸化学镀铜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乙醛酸作还原剂,Na2EDTA.2H2O为络合剂,亚铁氰化钾和2,2'-联吡啶为添加剂组成化学镀铜液体系,应用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分析了络合剂、添加剂对该镀铜体系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络合剂Na2EDTA对乙醛酸的氧化和铜的还原有阻碍作用.亚铁氰化钾和过量(20 mg/L)的2,2'-联吡啶对乙醛酸的氧化起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2.
基于离子色谱的有机电合成快速检测分析的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有机电化学合成中 ,实时准确地分析反应物、中间体和产物的组成及浓度变化十分重要 ,对特定体系研发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 ,则有更加重要的应用价值 .电合成法以其原料价廉易得、反应条件温和、环境污染小等特点 ,成为生产乙醛酸等物种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 .在草酸电合成乙醛酸过程中 ,已知电解液的主要物种是乙醛酸和草酸 ,对乙醛酸的定量检测将对电合成的过程评价和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但由于它们较为相似的分子结构却给物种的分析与检测造成极大的麻烦 ,迄今尚未见到有关实时准确地分离检测乙醛酸的方法报道 .实际检测中人们仍不得…  相似文献   
23.
姜艳霞  廖宏刚  陈卫  孙世刚 《电化学》2004,10(2):127-132
运用CO分子探针红外光谱研究不同尺度和分散状态的钯纳米粒子的红外光学性能.结果表明,粒子尺度为6.6nm分散的球型钯纳米粒子(Pdn)和粒子尺度为100~150nm分散的立方体型钯纳米粒子(Pdncube)均给出两个不同吸附方式的桥式CO红外谱峰,其吸收峰位置约在1970cm-1和1910cm-1.将Pdn引入到电极表面后,通过界面电化学诱导使之形成团聚体(Pdnag),其红外光学性能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随着界面电化学诱导时间的增加,其1970cm-1处的谱峰方向从正常转为异常.本研究进一步证明红外谱峰方向的倒反是由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24.
研制纳米级厚度的Ru薄膜电极,并运用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碱性介质中CO的吸附。检测到CO以线型吸附态为主,但也存在少量桥式吸附态,分别在1960和1780cm^-1附近红出红外吸收谱峰。发现纳米Ru膜电极具有异常红外效应,即CO谱峰方向倒反,强度增强和半峰宽增加,测得在碱性溶液中吸附态CO的红外吸收被增强了33倍,其增强因子是酸性溶液中的两倍左右。  相似文献   
25.
运用原位FTIRS,UV/Vis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乙腈溶液中[Os Ⅵ(N)(NH3)4](CF3SO3)3在GC和Pt电极上的还原过程 .结果首次在Pt电极上检测到桥氮物种ν(N≡N)的红外谱峰,位于2 019和1 970 c m-1附近,分别指认为[Ⅲ,Ⅱ]和[Ⅱ,Ⅱ]混合价桥氮锇络合物.为进一步探讨桥氮偶联过程提供了新的谱学数据.  相似文献   
26.
运用循环伏安法和现场FTIR反射光谱研究了酸性介质中乙二醇在铂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行为,指出乙二醇电催化氧化是通过解离吸附产物和反应中间体双途径机理进行的。经FTIR反射光谱检测,解离吸附产物为CO,反应中间体主要有CH2OH─COOH和HOOC─COOH等。本文还在分子水平上解释了铂电极上乙二醇吸附和氧化循环伏安特征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7.
纳米钯膜电极的制备、结构表征和特殊反应性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循环伏安方法制备纳米钯膜电极,运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位红外光谱等方法研究其结构和反应性能.STM图像表明,制备的纳米钯膜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纳米级厚度的层状晶体由直径6nm左右的Pd微晶聚集而成.发现当钯膜厚度为几个纳米时,CO的吸附表现出异常红外效应,即红外谱峰反向和红外吸收显著增强(增强因子可达42.6).纳米钯膜电极对氢的反应也具有特殊的性能,与氢向钯晶格扩散吸收过程相比较,氢吸脱附的表面过程成为主要反应.研究结果还指出,纳米钯膜电极的异常红外效应和对氢反应的特殊性能与钯膜厚度密切关联,并可归结为钯膜材料的纳米尺度效应.  相似文献   
28.
In situ scanning FTIR microscopy was built up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present work, which consists of an FTIR apparatus, an IR microscope, an X-Y mapping stage, and the specially designed electrochemical IR cell and computer software.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is new space-resolvd in situ IR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study vibration properties of micro-area, and to perform IR imaging of electrode surface. The chemical image obtained using this technique fur CO adsorption on Pt electrode illustrated, at a space-resolution of 10~(-2) cm, the inhomogeneit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activity of micro-area of electrode surface.  相似文献   
29.
应用程序电位扫描法和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从定量角度在分子水平 上研究了CO2在Rh电极上的电催化还原性能。红外光谱结果指出CO2还原的吸附产物为线型和桥式吸附态CO物种。在所研究和还原电位范围(-0.15-0.40V)和相同还原时间,CO2还原吸附物种的氧化电量随还原电位的负移而增大,在每个还原电位下,时间超过250s时都可达到一个相应的饱和值。原位红外光谱和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CO2的还原与Rh电极表面氢吸附反应密切相关,同时需要一定数量相邻表面位的参与。因此生成的CO不能在Rh电极表面达到满单层吸附,而是形成均匀的亚单层分布。  相似文献   
30.
从废水处理和低碳环保的角度出发,开发高效还原硝态氮(NO-3)为氨(NH3)的电催化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生态友好,经济高效,生物仿生的Cu50Co50纳米片电催化剂,用于电化学还原NO-3到NH3(NO-3RR),作为Haber-Bosch法生产氨过程的一个有前景的替代途径。Cu50Co50纳米片在-0.2 V vs. RHE的条件下产生NH3的法拉第效率为100%±1%,电流密度为1 035 mA·cm-2,对应的NH3生产速率达到4.8 mmol·cm-2·h-1(960 mmol·g-1·h-1)。通过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FTIR)和原位壳层隔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